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四川藏区基本公共服务对减贫的影响作用,为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在藏区减贫中的作用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和增加贫困区域发展机会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四川藏区不同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利用2013年数据实证分析四川藏区基本公共服务对减贫的影响。【结果】分析发现,四川藏区不同县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在4大基本公共服务类别中,基础设施的差异性最大,在29个行政区划县中,石渠县、道孚县、茂县、色达县、新龙县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位列末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贫困发生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对减贫影响效果显著;目前四川藏区经济发展对减贫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结论】藏区减贫需要外部援助,各级财政应加大对藏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藏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增加藏区发展机会,通过外部扶持增强内生动力,确保藏区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妇女多维贫困度,采用MPI指数的A-F方法,利用2015年福建省妇联"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专项调研数据,从11个维度对贫困妇女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妇女最为严重的贫困状况为9个维度同时存在贫困现象。社会关系、健康、教育、卫生设施、决策权这些维度对福建省贫困妇女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区在不同维度取值下分别显示贫困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指数的分析方法,基于拉萨市农牧区民生调查数据,对拉萨市农牧区总体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拉萨农牧区扶贫效果显著,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农牧区在教育维度上被剥夺程度明显,纯牧区的多维贫困指数高于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在维度和指标分解上教育维度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生活水平,预防性保健检查和生活燃料对于总体的贡献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更准确、全面反映山西省三个贫困县农户贫困的现状,利用建档立卡系统数据计算出多维贫困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进而分析三县多维贫困程度及各维度的贡献大小.研究发现,考虑4个维度时,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为88.3%,远高于同期的收入贫困发生率;从各维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来说,生产性固定资产及畜禽贫困维度最高,其次是卫生设施、成年人教育年限及耕地维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是否陷入贫困"的影响。【方法】以CGSS 2010数据库农村人口的调查部分为基础,结合贫困文化理论,利用Logistc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贫困的文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村人群体受教育程度集中分布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呈现出普遍偏低的状态;从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维度来看,农村贫困存在显著差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等价值观念都是影响农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与农村贫困呈现显著相关。【结论】文化贫困和贫困文化是解释农村贫困的有效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贫困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能够为地方制定"精准扶贫"政策与贫困村落实现现代化转型提供助力。【方法】本研究以绵阳市域贫困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绵阳市贫困村落分布特征及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绵阳市贫困村落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南部低洼地区,中部分布较少;贫困村落数量在各区县(市)分布不均衡,平武县、北川县、三台县、江油市和盐亭县集聚了近90%的贫困村落;以市域内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绵阳市贫困村落在三台县出现1个高度集聚区和5个低度集聚区,三个中度集聚区位于安县和盐亭县。【结论】经济、教育、城乡距离、地形起伏及交通等因素对贫困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气象灾害对贫困农户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引导贫困农户增强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方法】利用全国592个贫困县53 271个农户两年贫困监测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首先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然后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户消费和贫困的作用机理。【结果】水灾、旱灾、冷冻灾害和风灾对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和消费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同时,还发现气象灾害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有双重抑制作用。各类灾害的发生明显提高了贫困发生率,加深了贫困程度。【结论】完善农业保险和生态补偿等有利于增强农户应对气象灾害能力的政策,对农村反贫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莉  王青 《广东农业科学》2019,46(1):141-147
【目的】探究岷江上游藏区聚落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方法】利用岷江上 游 1995、2005、2015 年 3 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 CA-Markov 模型模拟预测了 2025 年岷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对岷江上游藏区聚落 4 期土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前期只有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他用地增加, 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波动最大,总面积增加 139.52 hm2,而建设用地和裸地的增幅分别为 92.16% 和 25.72%;中期 只有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动态度波动最大,总面积增加 1 943.03 hm2,其他用地面积虽然减少,但动态度 变化不大;而近期裸地和旱地扭转减少的趋势变为增加,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 1 735.45、1 367.14 hm2,减少的 部分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和裸地。从整个研究期来看,研究区各类型土地所占比例变化很小,建设用地、裸地 以及旱地数量都有所增加。【结论】模拟结果具有一定可行性,较好地体现了岷江上游藏区聚落土地利用动态 变化的趋势,可对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西部边远地区的贫困问题,针对致贫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对四川省彝族人口聚居区7县50村925个农村住户家庭的实地调查,从村级贫困的影响因素出发,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样本村家庭陷入贫困的因素。【结果】自然禀赋依然是影响贫困的首要因素,人力资本是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家庭状况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结论】提出了夯实基础设施促进经济交流、克服边际地理区位比较劣势,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特别提升女童的受教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控制家庭人口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从多维贫困视角深刻认识贫困。本文是基于AlkireFoster方法、使用云南省曲靖市2015年至2020年建档立卡户的数据、测量其多维贫困得到如下结论:脱贫攻坚使MPI显著下降,但同时显示住房、饮水、收入对MPI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教育、健康、劳动技能对MPI的贡献率逐年上升;高寒山区MPI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城区街道后期的MPI有所上升,呈现出老人户、残疾人、大病户高占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203-206
贫困的概念经历了由一元向多维度的扩展,传统单维度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其无法解释贫困的现象,而多维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贫困的本质特性,包括复杂性、模糊性和渗透性等。在多维度贫困测量的框架下,简要回顾多维贫困测量的概念和方法,并利用A-F贫困双重识别方法对我国9个村的农户贫困状况进行了收入、教育、健康、住房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的测量。9村中3.3%的农户存在不少于4个维度以上的贫困,高于2010年我国的国家贫困发生率2.8%,而且农户在教育、健康、住房维度的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要高,不同的村庄多维贫困发生率不同,其中四川云梯村和云南南美村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都超过了20%。农村扶贫政策需要考虑到教育、健康和住房方面,使得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疆墨玉县296份实地调研数据,采用Alkire和Foster多维贫困测算法(AF法)识别和测算农户多维贫困程度,对农户可能存在的易返贫致贫诱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各指标间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各地区卫生设施和人均收入的贫困发生率为0,不存在剥夺;其他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剥夺。不同地区农户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其中芒来的农户贫困程度最为严重。(2)随着k值不断提高,多维贫困发生率(H)持续降低,多维贫困平均剥夺份额(A)稳步上升;多维贫困指数(M0)逐步降低。当k∈[0,0.4]时,H>50%且明显降低、A<50%且稳步提升,M0呈下降趋势;当k∈(0.4,0.6)时,H<50%且极速降低、M0同样极速降低;当k=0.7时,H、M0趋近于0。(3)不同维度对M0的贡献率差距较大。其中,教育、生活水平、生活压力指标的贡献率分别为36.45%、23.76%和16.59%,居前3位;家庭资产的贡献率最低,仅为2.17%。各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均呈递...  相似文献   

13.
【目的】界定治理对象、厘清治理思路是开展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基本前提。【方法】基于文献分析,整理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对象与基本思路。【结果】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的概念已由绝对性向相对性、标签化向概念化、多维度向特殊维度转变,而治理思路也逐渐从特惠型转向普惠型、阶段化转向常规化、重扶持转向重预防。【结论】基于治理对象的多维需求保障不充分、日常生计风险不确定、社会结构障碍不适应等具体表征,探索性地提出兼顾收入相对贫困与能力相对贫困双层标准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方法,并引入"服务型"农村治理思路,以福利性服务高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福利问题,以基础性服务来防范系统性、区域性和群体性的发展能力受限问题,以防范性服务系统化解临时性风险冲击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四川省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显著影响因素,探究各因素的影响效果,并客观评价益贫成效。【方法】基于34个重点县扶贫资金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扶贫资金投入、扶贫资金来源、扶贫资金投向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贫困发生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扶贫资金投入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和降低贫困发生率具有明显正向效应,扶贫资金来源结构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在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减少贫困发生率上有显著作用,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仅在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作用显著;扶贫资金投向结构中,农业和技术培训在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减少贫困发生率上具有显著作用。【结论】四川应从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农业发展投资、提升工业产业发展质量、改善基础设施资金配套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做到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提高益贫效果。  相似文献   

15.
贫困与反贫困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课题。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精准扶贫理论、组织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深入剖析了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面临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统筹、精准识别、稳定脱贫问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等实践困境,提出了解决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是建立扶贫产业收益分享机制、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与救助机制、统筹扶贫规划与稳妥推进脱贫攻坚,以实现高原藏区稳定脱贫。川西北高原藏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脱贫攻坚进程,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42-243
通过对河南省淅川县90个深度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结果发现造成这些地区贫困的原因比较多,相较于一般地区的相对分散的个体贫困,其原因较为复杂,呈现出精神、能力、生态、病残、文化、权利等多维度深度贫困现状。精准帮扶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农户多维贫困贡献率与多维贫困指数大小不一致、低收入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严重且在扶贫中受关注度不高、深度贫困地区农户思想保守落后与时代严重脱节。最后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朱永梅  陈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030-15031
藏区是藏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4省的10个藏族自治州和2个藏族自治县,长期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羌族等许多民族,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国家稳定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在非均衡模式下,当前藏区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事业,如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藏区居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包容性增长策略,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加文化建设投入,采用藏区居民易于接受的形式,推动藏区文化的演进,保障藏区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网络在周急济贫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农户家庭融资约束,降低农户家庭资产贫困发生率。基于2016年CFP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A-F双界限法测算了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指数,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融资约束对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的交互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融资约束加剧了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的发生率;②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融资约束、多维资产贫困都存在直接显著负向影响,且"弱关系"社会网络的抑制作用较"强关系"社会网络更为有效;③社会网络与融资约束交互影响农户多维资产贫困,并且能够显著地降低融资约束的致贫效应。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需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是突出短板,川西北高原藏区是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打赢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政策,并深入分析川西北高原藏区地理、历史等条件,提出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乡村的相关发展战略与脱贫政策,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川西北高原藏区处于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导致这一地区的贫困也处于较特殊的状态,结合川西北高原藏区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关脱贫建议,有助于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国家可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教育医疗等方面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社会可推进公益组织建设、引进现代地理技术;贫困地区及个人也应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寻找脱贫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5年的农户数据,实证考察贫困农户的风险分担网络及其效果。【方法】把农户分担网络归纳为家庭、村庄、市场和社会层面4个纬度,建立风险分担模型和影响机制模型,检验贫困农户不同维度风险应对机制的实际效果和可能的作用路径。【结果】①贫困与非贫困农户的风险分担网络存在系统性差异;②贫困农户无法依赖自身力量、村庄社会网络和市场机制分担风险,社会救助是其应对风险冲击的最后一道屏障。非贫困农户能够利用多个纬度的风险应对机制,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③贫困农户缺乏社会资本投资能力是其非正规风险分担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结论】构建农村"社会安全网"对贫困农户意义重大,应作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