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猞猁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包括海拔、植被类型、隐蔽度、坡度、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栖息生境的偏爱指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猞猁冬季喜欢栖息在海拔800~1 000m,食物丰富度>100 gDM/100 m2、隐蔽度≤0.3、水源距离<1000m、人为干扰距离>2 000 m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中活动,喜欢活动于坡度较陡的生境,且多集中与上坡位.猞猁对坡向和雪深无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在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龙头竹分布区海拔区间为1 000~2 300m,4 000hm2调查区域有1 200hm2,与巴山木竹、秦岭箭竹、金竹交错分布,生长与更新状况较好,斑块状分布比较明显,作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资源之一,能保证大熊猫的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3.
在2006年~2009年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2012年采用样线调查、样方调查的方法,调查了6条样线、26个样方,评估地震前后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及栖息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白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及生境的影响很小,仅对海拔1 500 m~2 000m的箭竹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地震后人为干扰的强度增加,主要集中在海拔2 500 m~3 000 m的范围。箭竹更新一般,更新最差的主要集中在海拔1 500 m~2 000 m范围。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箭竹生长状况低于震前水平,人为干扰强度有所降低,但强于震前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了解长青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8-2020年于辖区内收集的样点数据,应用Maxent模型对长青保护区的毛冠鹿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毛冠鹿适宜等级栖息地约占辖区面积的13.9%,最适宜等级栖息地约占10.4%;(2)环境因子是影响毛冠鹿生态适宜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主要河流(33.5%)、小河(16.1%)、主要道路(10%)、林区小道(8.7%)、植被类型(8.6%)、坡向(6.1%);气候因子影响有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最湿季降水量(3.6%);(3)毛冠鹿适宜栖息地为距离主要河流、小河、林区小道分别小于1 200、500、1 000 m,距离主要道路2 500~8 000 m之间,适宜植被类型为盖度适中的针阔混交林,主要活动的坡向为西北、西和西南坡向。本次研究基本明确了辖区内毛冠鹿的分布情况和主要影响因子,为进一步的野生动物管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主食竹种及其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大熊猫分布在四川西部37个县市区、陕西南部5个县和甘肃南部1个县,栖息地面积约200,000 km2,竹林面积约600,000 hm2,竹子蓄积量约18,000,000 t。分布范围在λ(E)102°00′~108°11,′ψ(N)27°53′~33°55,′常年活动在海拔(1 200)2 000 m~3 000(3 600)m之间。从南到北长度直线距离约750 km,东西宽约50 km~180km,处于我国地形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过渡地带上,呈狭长状弧形分布外貌,但并不连续而是作岛状的间断分布。大熊猫主食竹种在其分布范围内,分隶于竹亚科仅有的箣竹超族和北美箭竹超族2个超族中,前者含5属19种,后者含6属45种,一共采食11属64种竹子。其中除箣竹属的孝顺竹、硬头黄竹,慈竹属的慈竹及苦竹属的斑苦竹为栽培外,其余8属51种均为野生竹种,并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慈竹属、刚竹属、筇竹属、巴山木竹属和箬竹属等5属为我国特产,占大熊猫主食竹属的45%。筇竹属、镰序竹属、方竹属、箭竹属、玉山竹属和巴山木竹属等90%以上的种类产于我国西南部山区,而且大熊猫分布区也是该6属的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大熊猫分布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在大熊猫天然采食的64种竹种中,除峨眉箬竹分布区域小和数量零星,不足以形成独立的群系外,其余63种竹子均可在竹林植被型中形成独立的群系。中国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是针叶林和阔叶林两个植被型组,有时偶见活动于灌丛植被型组区域。在针叶林植被型组共有5个植被型中的寒温性针叶林、温凉性针叶林、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4个植被型及以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59个以上植物群丛组,阔叶林植被型组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3个植被型及以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56个以上植物群丛组,总计针、阔叶林有7个植被型及115个以上植物群丛组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其中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又是大熊猫的最主要栖息地,周年四季都有活动足迹和采食其林下竹种。大熊猫栖息在有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森林植物群落中,不但有食物的保障,而且有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大熊猫得以长期延续生存繁衍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对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保护,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2019年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植被覆盖度、主食竹、道路等7个因子,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开展了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熊猫最适宜海拔分布区为1 300~1 900 m区域;最适宜坡度范围为5°~30°的缓坡;最适宜坡向为阳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58.38%,次适宜栖息地占比39.50%,不适宜栖息地占比2.12%,不适宜栖息地主要为远离河流的区域。建议日常管护中对大熊猫饮水区段划出一定的保护范围,严禁在河流两侧500 m范围内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减少道路建设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花楸树的地理分布及天然更新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查阅、实物标本核对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我国花楸树野生资源的分布特点、生境以及自然更新方式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花楸树在我国由南到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有少部分分布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属于湿润山地植被带类型.花楸树作为伴生树种散生分布在山地阔叶混交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落叶松纯林内或林缘以及山顶灌丛4种植被带(包括12种森林群落)类型中.花楸树是低、中山分布植物,在调查范围内,花楸树分布在海拔500~2 200 m范围内,集中分布在1 200~2 000 m间,在河北驼梁山、白石山、小五台山、雾灵山、塞罕坝,北京百花山、喇叭沟门,山西庞泉沟,内蒙古旺业甸林场,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吉林东方红林场以及山东泰山大多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上,黑龙江大亮子河林场和山东崂山则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河北雾灵山在800~1 000 m间亦有分布.除在雾灵山阳坡有分布外,花楸树大多生长在半阳坡、半阴坡、阴坡以及沟谷环境中,其分布区土壤类型以山地棕壤、暗棕壤为主.海拔、气温、空气湿度可能直接影响花楸树的自然分布.其自然更新方式有实生苗繁殖更新和萌蘖(包括根蘖和桩蘖)繁殖更新2种,以桩蘖为主要的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水源是构成大熊猫生境的必要条件之一。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多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资料,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对大熊猫粪便痕迹点与河流距离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痕迹多分布于距河流水源700 m区域内,占总数的84%;在700~1 100 m区域内占总数的15.3%;在1 100 m以上区域仅占总数的0.7%。研究表明,大熊猫活动主要发生在距离河流1 100 m的范围内,在距离河流700 m范围内对水源的选择性微弱;在700 m以上范围内对水源的选择性比较明显,随距离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9.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香坝区域对对一群数量50只~60只的野生藏酋猴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根据藏酋猴的活动位点,设置了96个20 m×20 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植被类型、乔木密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郁闭度、灌丛盖度、地理性、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水源距离、干扰距离等13个生态因子.对该群藏酋猴生境选择喜好程度分析表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酋猴偏好利用常绿落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猴群选择在乔木平均胸径20 cm ~30 cm和平均高度为11 rn~20 m的森林活动.它们不选择郁闭度<20%的树林,主要位于海拔1 500m~2000m的地带活动.该群藏酋猴主要栖息于山坡面的森林,活动地点的坡度多介于20°~40°之间.该群藏酋猴对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没有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0.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秦岭体型最大的食草动物,也是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及时掌握其种群动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是秦岭羚牛主要分布区之一,近十年来尚未开展过资源调查。2021年冬季采用路线法对佛坪管理分局秦岭羚牛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佛坪管理分局秦岭羚牛的种群数量为(396±53)只,主要分布在1 500~2 000 m海拔区间;平均样线痕迹遇见率为每千米0.53处,痕迹遇见率较高的样线主要分布在西河黄桶粱、草坪及龙潭区域;凉风垭管护站痕迹遇见率最高(每千米0.96处),大古坪管护站痕迹遇见率最低(每千米0.33处);秦岭羚牛主要活动在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种群数量较大,越冬地段树皮被羚牛啃食现象日益严重,给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造成一定压力。建议加强秦岭羚牛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该区域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精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及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及恢复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本区域内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3 500 m以下,植被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低—高—低,在海拔2 000~3 000 m范围内植被的种类、多样性及群落的复杂结构均达到最高;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及其林下植被生长良好,灌草盖度高,林下灌木种类多;在同一海拔范围内,阴坡灌草种类及盖度明显大于阳坡。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表明在峨眉山400 m~2 700 m的海拔范围内分布有8属23种竹类植物,其中可供大熊猫采食的竹种有8属21种。对其中部分常见可食性竹子的实验结果显示,除慈竹外的其他8种竹子均是大熊猫可食竹种。  相似文献   

13.
植物叶片的性状是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叶片的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机制。车桑子是植被恢复工程中常见植物,本文以元谋两个海拔不同地区(海拔2 000m和海拔1 100m)的车桑子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其电解质渗透率、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含水率,比较分析以上各功能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拔2 000m和海拔1 100m处车桑子叶片的电解质渗透率(PEL)分别为39.96%和32.67%,叶干物质含量(LDMC)分别为597.41kg/m~3和463.39kg/m~3,比叶重(LMA)分别为118.74g/m~2和105.35g/m~2,叶片厚度(LT)分别为0.20mm和0.23mm,叶片含水率(LWC)分别为52.64%和56.55%。随海拔的升高,车桑子叶片PEL有增加的趋势,LWC有减小的趋势,海拔2 000m处的车桑子叶片LAM、LDMC比海拔1 100m车桑子叶片高,LT比海拔1 100m车桑子叶片低。海拔1 100m处的车桑子叶片抗旱性和抗寒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地形因子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优化和乡村重构的基础。以城乡结合地带的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景观空间格局、形态,并分析与地形高度、坡度和坡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塘镇农村居民点景观形状指数为23.99,平均斑块黏合度为0.16,蔓延度指数为58.30,分割度为0.99,居民点分布相对较为破碎和分散;(2)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于道路两侧,呈现点-线状分散分布;(3)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低海拔的地区(<120 m);居民点分布随坡度增加而减小;向阳坡(南坡、东南坡与西南坡)居民点分布比重高于背阴坡(北坡、东北坡和西北坡)。  相似文献   

15.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凉山山系大熊猫交流的核心通道,现区内有大熊猫23只,探明区内竹子资源与大熊猫活动范围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采用样线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结合大熊猫活动轨迹与竹类分布情况分析两者间关系,并对熊竹生长情况和生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大熊猫喜食熊竹、短锥玉山竹、冷箭竹、大风顶玉山竹和马边玉山竹,八月竹林区未见活动痕迹,喜食竹面积达43 823 hm2,而目前大熊猫仅利用了其中的14 557 hm2,仍有大面积竹林可供更多大熊猫生活。2018年后大熊猫在该保护区活动西移,对竹子利用面积减小5 120 hm2。大熊猫生活的2 246~3 616 m海拔内分布着全部喜食竹种。大熊猫可能因熊竹发笋率低、竹林盖度高而迁出保护区扩建前区域,同时坡度、地貌和坡向也可能是大熊猫迁出该区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M的森林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研究地区1:5万的地形图和1998年的航空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建立了以植被优势成分为主要依据的植被分类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e View3.2和矢量化软件R2V的支持下.建立研究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依据植被类型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在空闻上的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各植被类型在研究区内的分布极不平衡,油松林和落叶松林是区内的优势斑块;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变化明显,在1 700 m~2 000 m的海拔梯度内以油松、落叶松为主要植被类型.到2 000 m以上则以杨树、桦树为主;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10°~25°的坡度范围内;植被类型与坡向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阴坡分布的植被类型明显多于阳坡.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全面地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特征,提升栖息地质量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工具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并从地形、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植株密度等方面分析了长青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特征。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核密度高值区位于县坝村北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朝阳村北部以及洋县国有茅坪林场东部;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显著性高值聚集区位于县坝村北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东部和西部边界、洋县国有茅坪林场东部以及朝阳村的北部,显著低值聚集区位于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北部边界;在地形选择上,大熊猫多集中在海拔1 400~2 500 m的急坡或陡坡,更喜爱在中下坡位和阳坡活动;在植被选择上,大熊猫多栖息在盖度0.6~0.8,植株密度为500~3 000株·hm-2的栎林、桦木林、竹林、冷杉林等硬阔林中。基于长青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建议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桦木林、栎林、冷杉林和软阔人工林,朝阳村和县坝村的栎林等郁闭度低于0.4的林地补植大熊猫喜食竹种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秦...  相似文献   

18.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对觅食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种群所选用的觅食地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越冬黑颈鹤的家庭鹤与集群鹤两种类群中对觅食地的8种生境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植被型、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最近水源距离和最近干扰距离)及其相对应的项目均表现出有相同的选择性。除家庭鹤更偏好选用上坡位(54.4%)作觅食地,而集群鹤更偏好选用下坡位(44.5%)作觅食地外;对其他因子的选择频次相差不大。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觅食地进行了因子分析,提取了主成分。其结果表明:对越冬黑颈鹤觅食地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对其两种类群而言,对家庭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坡向、干扰距离和植被高度;而对集群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水源距离、坡向和植被高度。越冬黑颈鹤所选择的觅食地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开阔(植被高度3~10 cm,上坡位(54.5%))、距离水源较近(100~500 m)、植被盖度适中(>40%~<60%)、背风〔东北坡向(45.4%)和西南风(63.6%)〕、缓坡(<30°)、附近有人类活动(距100~700 m)的鸭茅草草地。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中家庭鹤与集群鹤对觅食地选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水源距离、植被盖度和干扰距离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荒漠河岸林植被为对象,于2014年9月下旬在英苏断面布设垂直河道、100 m×100 m的标准地20块,形成长2 000 m的连续样带,记录标准地内乔木、灌木的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冠幅、株高、胸径等形态因子,根据胡杨生物量模型和获取的灌木标准枝鲜质量,分别计算胡杨和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将标准地进一步分割为4块50 m×5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对角线两侧随机布设6~8个1 m×1 m的样方,记录草本种类、个体总数等因子,并将样方内草本齐地面刈割,获取地上生物量数据。结合样带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地下水埋深数据,拟合二者之间的方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与距河道垂直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均显著负相关(P0.05),总地上生物量、乔木层和灌木层地上生物量均随距河距离增大而减少,草本地上生物量则呈"先小幅度增加后持续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样带内乔灌草总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埋深4 m(距河0~300 m)范围内,地上生物量可达855.06 g·m-2;当地下水埋深在4~5.5 m(距河道300~1 000 m)时,地上生物量为321.08 g·m-2,减少62.45%;当地下水持续降到5.5 m(距河道1 000~2 000 m)时,地上生物量只有110.19 g·m-2,比河道附近减少了87.11%。【结论】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地下水埋深是影响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一个重要因子,同时也反映出河道作为荒漠河岸林的主要水源控制荒漠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结构,体现出极端干旱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的特殊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卧龙"五一棚"区域内的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冬季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红腹角雉冬季喜欢在2 400~2 800 m海拔段东坡陡峭坡面(﹥45°)的中坡位和下坡位活动,活动生境一般位于距水源近(0~100m)、林下植被盖度(0.10~0.15)和竹子盖度(0.6~0.9)较好,大树较多(5~10株.样方-1)的位点。通过与前人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的对比,发现虽然红腹角雉与大熊猫同时分布于五一棚相同海拔段和竹子盖度相似的区域,但选择的坡度不同(大熊猫选择20°~40°的坡度),并且两者在食性上差异显著。对自然因子和主要食物要求的差别,可能正是红腹角雉和大熊猫能长期共存于"五一棚"区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