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长宁县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龙头镇、竹海镇样地设置长度均为60 m,宽度为3 m、6 m、9 m皆伐带;3 m^6 m、6 m^9 m皆伐带间设置保留带,保留带宽度均为6 m;另外在样地附近设置一个6 m×60 m对照带。采用机械式带状皆伐1年后,通过调查和数据处理,分析其生长状况,显著性特征、生物量(地上部分)。结果表明:(1)两个样地中均发萌枝,且萌枝面积均为9 m皆伐带>6 m皆伐带>3 m皆伐带。从龙头镇来看,各皆伐带和保留带的发笋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带,最大为6 m^9 m保留带,达到4 976±97株·hm-2;从竹海镇来看,3 m皆伐带、3 m^6 m保留带、6 m^9 m保留带发笋数高于对照带,6 m^9 m保留带发笋数最高,达到11583株·hm-2。(2)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多重比较表明,龙头镇和竹海镇竹笋平均胸径除6 m皆伐带和9 m皆伐带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每个带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龙头镇竹笋平均高除3m皆伐带和6m皆伐带之间、6 m皆伐带和9m皆伐带之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带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竹海镇竹笋平均高除6 m皆伐带和9 m皆伐带之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带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3)根据张鹏等在长宁县对硬头黄竹胸径与生物量拟合的指数回归模型,可以计算出经过带状皆伐改造试验后,龙头镇3 m^6 m保留带、 6 m^9 m保留带1 a生竹每公顷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2.76%、175.21%。竹海镇3 m^6 m保留带、 6 m^9 m保留带1a生竹每公顷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1.89%、161.58%。(4)通过本试验对该地硬头黄竹进行带状皆伐改造,发现6 m^9 m保留带竹林长势最好,生物量最高,改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3,(6):184-190
采用五点法对宜宾市分布较多的4种竹资源,硬头黄竹、撑绿竹、慈竹和绵竹不同生育期的鲜重、总鲜重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竹种总鲜重平均大小为慈竹>撑绿竹>绵竹>硬头黄竹,不同生育期鲜重平均大小为1a生竹>2a生竹>多年生竹;2)不同生育期竹鲜重与总鲜重相关程度较高,绵竹总鲜重与2a生竹鲜重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43;3)不同竹种经济效益表现为慈竹>绵竹≈硬头黄竹>撑绿竹,撑绿竹1a生阶段经济效益比例高达44.58%,多年生阶段经济效益所占比例最小为22.78%。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滴灌施肥下的毛白杨提供合理的氮(N)肥管理建议。【方法】以毛白杨(无性系B301)速生纸浆林(林龄3~5年)为研究对象,于2010—2012年研究施N量和施N频率对毛白杨生物量积累和N吸收的影响。试验设置为施N量115(N_(115)),230(N_(230))和345(N_(345))kg·hm~(-2)a~(-1)和施N频率[每年分4次施入(F4)和2次施入(F2)]所组成的6个滴灌施肥处理和1个只灌溉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试验期间,对林木生长、生物量积累、N吸收量和土壤养分进行测定。【结果】自然条件下,3~5年生毛白杨林地土壤的表观矿化N量为23~42 kg·hm~(-2)a~(-1),CK林分N吸收量约为60 kg·hm~(-2)a~(-1),土壤供N量难以满足高产林分的N吸收量。滴灌施肥能明显促进毛白杨生长,其中,以施N量为115 kg·hm~(-2)a~(-1)、生长季内分4次施入处理(N_(115)F_4)最具生长优势,其2011和2012年林分总生物量分别达到33.9和45.5 t·hm~(-2),较CK分别显著提高42%和49%(P0.05)。不同施N量水平对总生物量影响显著,2011年,N115处理总生物量显著大于N_(230)和N_(345)处理(P0.05);2012年,N_(115)显著大于N_(345)处理(P0.05),略大于N230处理(P0.05)。施N频率对生物量未产生明显影响,但较高的施N频率(F_4)能提高林木年均N吸收量(P0.05)。用二次回归方程拟合林分总生物量与施N量之间的关系,方程拟合效果较好(P0.01,R2=0.482),由方程计算出最佳施N量为192 kg·hm~(-2)a~(-1),其90%置信区间为148~236 kg·hm~(-2)a~(-1)。【结论】滴灌施肥下,毛白杨人工林常规施N量(N345)并没有带来产量的增益效应,采用滴灌施肥技术能够比常规施肥技术减少肥料用量。施肥频率虽对产量没有影响,但采用较高的施N频率可提高林分的N吸收量,减少养分在土壤中的残留。3~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进行滴灌施N肥时,建议施N量为192 kg·hm~(-2)a~(-1),每年分4次施入土壤。  相似文献   

4.
卧龙大熊猫食物基地的竹子种群密度及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11月~12月我们采用"定性评估法"、"样方法"、"收获法"和"非损伤重量估测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2002年引种栽培的拐棍竹、白夹竹、美竹和方竹等竹种的生长状况、种群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拐棍竹、白夹竹和方竹均以中等生长状况为主,占50%~100%,美竹则以上等生长状况为优势,达70%左右.不同竹种无性系种群密度平均为拐棍竹467.76株·hm-2、白央竹286.00株·hm-2、美竹326.00株·hm-2、方竹21.33株·hm-2,各龄级的排序均遵循4 a生<3 a生<2 8生<1 a生的递增格局.拐棍竹、白夹竹、美竹和方竹生物量(鲜重)平均分别是41.99 kg·hm-2~、29.40kg·hm-2、188.06 kg·hm-2和16.30 kg·hm-2,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因竹种不同各有差异.不同龄级竹子的鲜重具有明显差异,其排序为1 a生>2 a生>3 a生>4 a生,但均呈现出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竹子新生竹的数量和质量逐渐递增的趋势.利用SPSS 13.0软件建立了不同龄级竹种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1 a~2 a生竹的模拟效果最佳(P<0.001),3 a~4 a生较差,同时根据不同生长状况与竹种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的方差分析,以及不同竹种各龄级种群数量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食物基地的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崇阳县毛竹为研究对象,在4种密度(1 300±100株·hm~(-2)(D1)、1 900±100株·hm~(-2)(D2)、2 500±100株·hm~(-2)(D3)及3 100±100株·hm~(-2)(D4))毛竹林分内对其主要生长因子进行了实地调查以研究毛竹林分密度效应。结果表明,虽然密度对退笋率影响不显著,但对毛竹的出笋率和成竹率有显著影响,二者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毛竹林叶面积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3.18~7.10),不同密度毛竹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毛竹林分平均胸径在10.75~11.75 cm,不同密度毛竹胸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毛竹林分平均竹高在12.96~13.33 m,不同密度毛竹竹高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株数按径级分布与株数按树高级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6.
高节竹地上器官氮、磷、钾含量及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8月,对浙江省桐庐县人工种植的1~5 a的高节竹纯林采用全收获法测定不同年龄段的高节竹地上部生物量,并测定高节竹的叶、枝、秆的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高节竹地上部分器官中氮、磷、钾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叶枝秆,叶、枝、秆中氮平均含量为20.48、7.48、3.62 g·kg~(-1),磷平均含量为0.87、0.63、0.48 g·kg~(-1),钾平均含量为13.02、6.00、4.85 g·kg~(-1)。高节竹地上部各器官氮、磷、钾积累总量为294.90 kg·hm~(-2),大小顺序为:秆(142.16 kg·hm~(-2))叶(93.51 kg·hm~(-2))枝(59.23 kg·hm~(-2));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大小为:氮(141.97 kg·hm~(-2))钾(140.06kg·hm~(-2))磷(12.88 kg·hm~(-2))。氮素在叶、秆中分配率均为39.2%,磷、钾在秆中的分配率则分别为60.1%、56.2%。  相似文献   

7.
以黄檗3 a生幼树为材料,对不同栽植密度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当年和翌年秋季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92%和91%。不同株距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树高、地径生长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株距0.5 m1 m0.3 m1.5 m;而不同行距对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无影响。采用一元生物量模型计算生物量,总生物量最大的种植密度为33 300株·hm~(-2)(株行距0.3 m×1.0 m),可产生干物质3 930.06 kg·hm~(-2);最小的为3 300株·hm~(-2)(株行距1.5 m×2.0 m),干物质仅为344.08 kg·hm~(-2)。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对其不同林龄、不同林分密度的树高年生长量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0 a生最大年生长量的最适密度为1 425株·hm~(-2),20 a生为1 175株·hm~(-2),30 a生为1 175株·hm~(-2),40 a生为750株·hm~(-2),50 a生为650株·hm~(-2),60 a生为450株·hm~(-2),随林龄增加树高最大年生长量的最适密度呈下降态势。10~60 a生6个不同龄级、同龄级不同密度的树高年生长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在黔东南以杉木不同龄级纯林及中龄期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凋落物年产量、月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幼龄(≤10年)、近熟龄(21-25年)、成熟龄(26-35年)和过熟龄(≥36年)杉木纯林的凋落物产量为0.61t/(hm~2·a)、3.38t/(hm~2·a)、4.21t/(hm~2·a)和5.75t/(hm~2·a),中龄期柳杉-杉木林、马尾松-檫木-杉木林、毛竹-杉木林和马尾松-杉木林的凋落物产量为7.55t/(hm~2·a)、4.23t/(hm~2·a)、3.72t/(hm~2·a)和3.25 t/(hm~2·a)。(2)杉木纯林中幼龄林和近熟林、成熟林及过熟林的凋落物月产量差异显著,中龄期混交林中柳杉-杉木林和马尾松-杉木林的凋落物月产量差异也显著。杉木林凋落物月产量动态曲线呈3峰型,峰值出现在2-4月、7-10月和12月间。杉木不同龄级纯林及中龄期不同混交林类型内凋落物月产量动态曲线的X2检验值差异显著,季节性分布格局不同。(3)杉木纯林凋落物年产量和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及土壤A层pH值的直线相关显著,混交林凋落物年产量和灌木层植物平均地径及高度、土壤A层及B层全磷含量的直线相关也显著。中龄期马尾松-檫木-杉木混交林及成熟龄期杉木纯林凋落物月产量和温度及降雨量相关显著,表明凋落物产量受气候-土壤-植被系统部分要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湖南会同生态定位站11a 定位实测数据,对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2175株·hm~(-2)的第二代11a 生杉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74.76t·hm~(-2),净生产力为6.80t·hm~(-2)·a~(-1)。其生物量分布格局为树干>树叶>树枝>树皮;在林分产量方面6m 以下树干占其总产量的82%,叶、枝主要分布在5~9m,叶占其总量的78%,枝占其总量的74%,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表土壤30cm 以内,占其总量的89%。  相似文献   

11.
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物生产力是判断生态系统大气中C02源和汇的重要标志,研究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不同间伐强度对贵州台江县12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影响进行研究。沿等高线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种间伐强度,即T00(未间伐(0%),2 016株/hm~2),T11(轻度(11%),1 800株/hm~2),T22((中度(22%),1 566株/hm~2)和T33(强度(33%),1 350株/hm~2),利用4年连续监测数据对间伐林分的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蓄积量、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下,T33,T22和T11样地的平均胸胸径、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净生长量均大于对照T00样地,间伐4年平均净生产力T11((7 144.26kg/(hm~2·a))T22(6 803.35kg/(hm~2·a))T00(6 743.16kg/(hm~2·a))T33(5 816.09kg/(hm~2·a)),但是其生长率均大于T00样地。T22间伐强度下林分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与对照T00达显著水平,且年平均净生产力大于对照T00,马尾松人工林中林龄阶段以T22间伐强度(1 566株/hm~2)经营最为合适,提高林分生产力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中部石灰岩山区林龄50 a左右的侧柏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3块样地,研究了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林分生长指标和冠型指标的影响。所调查样地侧柏林林分密度主要分布于2 400~4 000株·hm~(-2);侧柏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材积、冠幅、冠层高与林分密度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着林分密度增大,侧柏单株长势显著变弱,冠层呈狭长型变化;单位面积蓄积量、乔木层生物量均与林分密度显著负相关(P0.05)。调查发现,林龄50 a的侧柏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值均在林分密度2 800株·hm~(-2)时出现,可作为营林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四川香椿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对四川省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 a~24 a生香椿乔木层生物量的变异范围为1.38 t·hm~(-2)~130.89 t·hm~(-2),碳储量的变异范围为0.68 t·hm~(-2)~64.62 t·hm~(-2),1 a~20 a生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变化波动较大,20 a之后呈快速增长趋势,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均在香椿成熟期达到最大;模拟构建了香椿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生物量模型(X表示年龄):H=-0.26X2+1.4338X+0.80936,D=0.01057X2+1.5977X-0.06318,W=0.00315X2-0.03525X+0.09871,其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3、0.9788、0.9971。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变化过程划分了3个阶段,1 a~10 a为香椿幼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缓慢上升期,11 a~20 a为香椿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中速上升期,21 a~30a为为香椿成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快速上升期;本文还为香椿人工林碳汇功能提出了合理的林分密度,香椿幼龄期按照初植密度1 666株·hm~(-2)种植,香椿速生期抚育间伐密度保存在405株·hm~(-2),香椿成熟期抚育间伐密度保存在240株·hm~(-2)为宜。该研究为香椿人工林群落碳汇功能与林分经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中国重要丛生竹的热值,结合其生物量计算对应的能量现存量,比较其现状差异,并探究丛生竹系统中具有发展生物质能源优势的竹种,为今后丛生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中国8种重要丛生竹(青皮竹、粉单竹、麻竹、绿竹、黄竹、龙竹、缅甸竹、慈竹)的竹叶、竹枝、竹秆等器官为对象,分析其单位面积生物量,利用量热仪测定干物质热值,计算单位面积能量现存量。【结果】8种丛生竹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6.68~77.72 t·hm-2,其中龙竹最高,麻竹最小;各器官单位面积生物量表现为竹秆竹枝竹叶,不同丛生竹生物量分配不同;8种丛生竹各器官干物质热值为16.407~19.948 k J·g-1,相同器官的干物质热值随竹龄增大而略有降低,竹种间器官平均干物质热值均以缅甸竹最高,最低的为绿竹的竹叶(16.652 k J·g-1)和竹枝(17.522 k J·g-1)及慈竹的竹秆(17.710 k J·g-1);除慈竹外,其他丛生竹的热值均表现为竹叶竹枝竹秆,慈竹表观为竹叶竹秆竹枝;各丛生竹地上部分单位面积能量现存量(MJ·m-2)表现为龙竹(142.17)粉单竹(115.41)慈竹(112.97)缅甸竹(95.26)青皮竹(87.50)绿竹(85.31)黄竹(85.14)麻竹(31.34)。【结论】丛生竹是潜在的能源竹种,受林分特征、气候因素和竹种本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8种丛生竹的热值、生物量及其分配差异显著。8种丛生竹的生长环境条件各异,以能量现存量最为基本单位进行竹种间的比较更加可靠。8种丛生竹能量现存量及其分配存在差异,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比较8种丛生竹能量现存量的现状,龙竹较其他竹种具有效大的优势,有利于今后丛生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长宁县为研究对象,选取毛竹、硬头黄竹和苦竹为长宁县代表竹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布点,对毛竹、硬头黄竹和苦竹分年龄、径阶进行了生物量调查,分析了竹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并通过建立年龄、直径与生物量的关系模型以及模型的精度检验选取毛竹、硬头黄竹和苦竹的最优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毛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硬头黄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硬头黄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苦竹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竿枝叶,苦竹生物量在年龄上的分布为:3年龄2年龄1年龄。毛竹生物量模型:W=0.581×(A×D×D)0.617,硬头黄竹生物量模型:W=-5.548+2.032×D+0.544×A,苦竹生物量模型:W=-1.845+0.723×D+0.478×A。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hm~(-2)、0.812 tc·hm~(-2),松阔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分别为1.248 t·hm~(-2)、0.521 tc·hm~(-2)和1.28 t·hm~(-2)、0.432 tc·hm~(-2);针叶林中Ⅱ、Ⅲ径级倒木生物量较大且与其他两个径级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中Ⅱ径级倒木与Ⅰ、Ⅲ径级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常绿阔叶林林内Ⅰ径级倒木生物量与Ⅱ、Ⅲ、Ⅳ和Ⅴ径级差异显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度分解倒木生物量最大分别为0.332 t·hm~(-2)、0.321 t·hm~(-2),且分别显著大于相应林分类型中的轻度和重度分解倒木;常绿阔叶林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典型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而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碳储量差异显著。江西森林倒木主要分布在5 10 cm和10 15 cm的Ⅱ、Ⅲ径级,且主要处于中度分解等级。针阔混交林(松阔和杉阔)倒木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下,常绿阔叶林倒木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倒木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可能会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且在未来的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应该重视倒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滩地硬头黄竹生物量结构及回归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丛生竹种硬头黄竹的生物量结构,并建立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竹高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1)硬头黄竹各器官生物量在单株上的分配为秆79.54%,枝7.51%,叶4.23%,根1.71%,蔸7.01%;其中竹秆所占的比例最大,远超过苦竹等其它竹种.(2)硬头黄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BH)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胸径(DBH)与鲜秆质量(W1)、全株质量(W4)的拟合模型分别为W1=435.61 D1.887 5和W4=558.787 D1.895 3,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  相似文献   

18.
苦竹是川南地区优良的笋用竹种。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年龄结构、胸径结构,以及林分密度3个因子下苦竹的产笋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年龄结构、林分平均胸径、立竹度对苦竹鲜笋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胸径整齐度对苦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其中1年生+2年生+3年生竹龄主导型的竹林产笋能力最好,鲜笋产量达4 770 kg·hm~(-2),发笋数达13 900个·hm~(-2);平均胸径6 cm的竹林鲜笋产量最高,达到4 580 hm~2;立竹度10 000~12 000株·hm~(-2)的竹林产笋能力最好,鲜笋产量达4 700 hm~2,发笋数达1 550 hm~2。结合各因子来看,以1、2、3年生竹竹龄主导型+中大的林分平均胸径(4~6 cm)+中等立竹度(10 000~12 000株·hm~(-2))的苦竹林鲜笋产量最高,是比较理想的苦竹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青冈栎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规律,为青冈栎人工林经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随机设置5个面积为400 m~2(20 m×20 m)的标准地进行生物量调查,并在每个标准地内各选取6株不同径级的平均木伐倒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1)青冈栎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范围分别在0.15~0.45 m、0.09~0.56 cm和0.000 4~0.01 m~3之间。(2)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2 a、15 a和40 a,高峰值分别为0.45 m、0.56 cm和0.010 0 m~3·a~(-1)。(3)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交于50 a,林分达到数量成熟,可以确定为主伐年龄。(4)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单株总生物量高达936.22 kg·株~(-1),各组分生物量排布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426.95 kg)大枝(201.44 kg)根蔸(134.19 kg)树皮(41.23 kg)小枝(36.83 kg)叶(35.02 kg)粗根(32.40 kg)枯枝(15.71 kg)中根(9.69 kg)细根(2.76 kg)。(5)青冈栎人工林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595.11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8.33%,其中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别为481.32 t·hm~(-2)和113.80 t·hm~(-2),占乔木层比重为80.88%和19.12%。(6)50年生青冈栎林分的总生产力为18.57 t·hm~(-2)a~(-1),3个植被层生产力大小为:乔木层(15.91 t·hm~(-2)a~(-1))灌木层(1.85 t·hm~(-2)a~(-1))草本层(0.82 t·hm~(-2)a~(-1));分别占总生产力的85.65%、9.94%、4.41%。青冈栎人工林主伐年龄为50 a。合理调整密度、科学间伐和改善林下环境是促进青冈栎人工林健康生长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生长良好的5a生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56株·hm~(-2)和1667株·hm~(-2)两种不同的林分密度,对其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配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不同林分密度巨桉单株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树叶树干大枝或小枝果实树皮;2从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在树干的分配来看,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P、K、Mg和Ca变化趋势相同,基本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增加,有机C在556株·hm~(-2)样地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1667株·hm~(-2)样地则是逐渐减小,N在556株·hm~(-2)样地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1667株·hm~(-2)样地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3从两种密度巨桉生物量的分配看,生物量分配为树干树皮或大枝小枝叶果实;4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均表现一致规律,均为Ca最多,分别为601.78 kg·hm~(-2)和1204.43kg·hm~(-2),其次为N、K、Mg和P积累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