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涛 《安徽农学通报》2005,11(4):134-134
池塘集约化养殖鳜鱼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高的生产模式,生产过程中应注重池塘选择,饵料配备,饲养管理及鱼病防治。  相似文献   

2.
<正>池塘养殖草鱼,成本低,费工少,生长快,易管理,而且鲜美厚实的肉质逐步成为消费热点。因此,利  相似文献   

3.
草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陶生 《农技服务》2009,26(10):65-65,70
阐述了健康养殖的概念。从环境要求,养殖布局,放养前池塘处理,鱼种放养,施肥,投饲,水质调控,鱼病防治方面介绍了草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池塘养殖模式草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方法]研究鱼菜共生养殖模式、高密度精养模式和山塘不投饵养殖模式3种池塘养殖模式对草鱼肌肉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3组草鱼的脏体指数为10.81%~12.28%,肝体指数为2.16%~2.68%,肥满度为1.61%~1.92%;3组草鱼肌肉中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3组均测得18种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170.0~203.3 g/kg,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69.6~84.1 g/kg,占氨基酸总量的40.93%~41.80%;4种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39%~36.64%。[结论]该研究可为草鱼池塘养殖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文梅 《北京农业》2011,(12):112-113
池塘草鱼养殖是目前我国主要的淡水鱼养殖方式。池塘草鱼养殖增产的技术种类繁多,挑取几种比较主要的增产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简单分析,能够使渔农更加合理地进行养殖,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2018年在福建省宁化县顺丰渔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池塘草鱼健康养殖与传统养殖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健康养殖技术的试验塘主养品种草鱼较采用传统养殖技术的对照塘亩增产859.48kg,草鱼成活率提高13.30%,总收入超77 568.60元,净利润30 000.00元以上,亩利润超3 083.80元。采用健康养殖技术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是今后渔业的主推技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8.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无公害草鱼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笔者指导科技示范户池塘主养无公害草鱼,经过2~3年,总结养殖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9.
草鱼是常见的淡水鱼之一,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是常规养殖多以混养为主,养殖周期较长,一般为三年,相对成本较高。而无公害草鱼池塘高产养殖方式,鱼两年就能上市,节约时间和成本,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收入。本文主要就无公害草鱼养殖在池塘、鱼种、饲料、水质、病害等方面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养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2016年对南陵县3种草鱼养殖模式(1#、2#、3#)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草鱼产量相近,但2#池塘的总产量明显高于3#、1#池塘。主要原因是2#模式鱼种搭配合理、放养密度适中,总产量高。按照当地市场鱼均价计算,1#平均收入70 900.5元/hm~2,2#平均收入85 432.5元/hm~2,3#平均收入79 587.0元/hm~2。1#、2#、3#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00∶1.32、1.00∶1.59、1.00∶1.44。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利用池塘,提高成鱼产量和效益,进行了鲤鱼和草鱼两季混养试验,获得23 625 kg·hm-2的产量和67 515元·hm-2的利润.  相似文献   

12.
普通草鱼与脆肉鲩肝胰脏游离氨基酸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明脆肉鲩(脆化饲养法)肉质脆化的机理,对普通草鱼(常规饲养法)和脆肉鲩的肝胰脏进行预处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通草鱼和脆肉鲩的肝胰脏游离氨基酸组成相同,但含量差异显著,100g鲜样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94.11mg和373.23mg,游离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82.62mg和191.55mg.这种变化说明在草鱼的饲养过程中,改变其食物组成导致了草鱼肝胰脏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鲤、鲢、鳙、草鱼苗和鱼种饥饿致死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者观测了全长6.6~177.6 mm的鲤、鲢、鳙、草鱼苗和鱼种的饥饿致死时间及饥饿死亡时皮肤和肠的组织学及亚微结构变化。在水温18.0~23.0℃时,这几种鱼苗50%饥饿致死时间为7.3~12.0d,耐饥饿力由强至弱依次为:鲤(10.4~12.0d)>鳙(9.6 d)>草鱼(8.8 d)>鲢(7.3d)。夏花至春片鱼种的50%饥饿致死时间为15~271d。水温与鱼的饥饿致死时间呈负相关。饥饿致死的鲤苗皮肤破裂,指纹状细胞界限不清,排列散乱,粘液细胞小,神经丘萎缩;鲢、鳙鱼苗肠粘膜细胞核和细胞器或肿胀或萎缩或溃解。  相似文献   

14.
从池养鲤为主到四大家鱼的形成,是我国渔业史与我国渔业科技史上的重要突破。对于突破的原因,从本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唐代禁捕、禁食鲤的法律,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养殖种类,从而草、青、鲢、鳙养殖业逐渐兴起与形成。本文从历史文献记载,从大量史料分析与科学论证,否定了上述论断,认为这一重大突破是我国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我国渔业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推动的结果,唐代一度颁布的禁捕、禁食鲤律并非这一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2户的池塘设备、放养品种构成、产量收益进行了投资构成、养鱼品种、池塘、资金、劳动(人力)等5项生产力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养鱼投资饲料是主体。按总利润和投资比折算,A、B户每吨饲料赢利分别为1 779元、1 813元(含辅鱼利润),饲料系数分别为1.7、1.6。在放养密度(尾数)近似的情况下,大规格鱼种对增加池塘生产力资金增益率有显著作用。草鱼是淡水养鱼品种调整的主养鱼。草鱼的市场价格、消费者喜爱程度、群体产量以及成熟年龄都高于鲤鱼。辅养鱼(鲢、鳙)的产量比重和规格是提高资金效益的重要部分。辅鱼产量B是A的2.17倍,产值B是A的3.35倍。利润B占24.1%,A占8.5%。施肥不仅能提高辅鱼产量比重和规格,而且能调节水质,维持浮游藻类消长平衡,促进主鱼正常生长,增加综合效益。人力生产力与单位产量、效益和经营规模呈正相关。养鱼专业户要有0.67hm2以上的适宜规模。人力管理不单是喂鱼、加水、防病,而是把池塘、鱼种、饲料等物化技术、养鱼技术、资金在时空上恰当地融合在一起的管理技术。这样才能凝聚成高产、低耗、高规格、高价位、高效益,达到养鱼盈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增加草鱼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降低饵料系数和死亡率;而且还能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减少饲料中无机磷的添加量,减轻植酸磷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基塘农业模式下,不同饲料养殖草鱼的生长性能、常规营养成分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方 法】设置蛹肽蛋白饲料组、混合料组、普通料组进行养殖对比试验,每组选择初始体重为 770(±11.2)g 的草 鱼 610 尾,分别放入面积相同的试验池塘养殖 180 d,试验期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 4 尾草鱼,采集侧线上方背脊 肌肉,制成 4 个质量均为 50(±3.8)g 的混合样作为每组 4 个重复,另外试验前随机抽取 4 尾初始规格鱼种的 背脊肌肉制成混合样设置为空白对照。【结果】蛹肽蛋白饲料组草鱼增重率最高(134.3%),肌肉粗脂肪含量 (1.74%)显著高于其他组,从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两个指标看,均呈现出蛹肽蛋白饲料组 > 普通料组 > 混合料 组的显著性差异;混合料组的草鱼粗蛋白含量(20.7%)和鲜味氨基酸含量(6.37%)均最高,而脂肪含量最低 (1.27%),投入产出比最低(0.941)。初始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1.07%)显著高于 3 个试验组,3 个试验组 草鱼肌肉油酸(C18:1)含量与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初始组,蛹肽蛋白料组与普通料组的鱼肉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结 论】摄食蛹肽蛋白饲料的草鱼增重率高,但容易沉积体脂,导致体型肥胖;混合料组的草鱼生长速度慢,但鱼 肉粗蛋白含量最高(20.7%),脂肪含量最低(1.27%),肉质更鲜美。基塘农业模式下利用闲置区域种青养鱼, 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改善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18.
运用RAPD技术检测除草剂对草鱼的致突变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用使它隆和嗪草酮注射草鱼,抽取注射前后的草鱼血液提取基因组DNA,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草鱼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结果表明,11个引物能产生2~9条扩增带,扩增产物分子大小在200~1900bp之间。其中引物S10能检出用使它隆染毒前后草鱼基因组DNA的差异,引物S17能检出用嗪草酮染毒前后草鱼基因组DNA的差异。RAPD技术可运用于环境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暴露在高效氯氰菊酯中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鳃和脾脏溶菌酶(LSZ)的活性变化。高效氯氰菊酯设5个剂量组,分别为0μg/L、0.5μg/L、1.0μg/L、3.0μg/L和5.0μg/L组,每组分别于1d、5d和12d取样,测定鳃和脾脏LSZ活性。结果显示,在暴露1d、5d时,鳃LSZ活性表现为:0.5μg/L组(82.701、117.334U/g)和1.0μg/L组(103.703、128.167U/g)组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P<0.01),3.0μg/L组(40.045、31.357U/g)和5.0μg/L组(23.421、15.433U/g)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暴露12d时,鳃LSZ活性表现为:0.5μg/L组(38.489U/g)、1.0μg/L组(30.247U/g)、3.0μg/L组(20.694U/g)和5.0μg/L组(9.668U/g)酶活均极显著下降(P<0.01)。暴露1d时,脾脏LSZ活性表现为:0.5μg/L(68.232U/g)、1.0μg/L(90.884U/g)、3.0μg/L(116.219U/g)和5.0μg/L(60.636U/g)组均极显著上升(P<0.01);暴露5d,脾脏LSZ活性表现为:0.5μg/L(86.718U/g)、1.0μg/L(108.394U/g)和3.0μg/L(98.194U/g)组极显著上升(P<0.01),5.0μg/L(21.395U/g)组极显著下降(P<0.01);暴露12d,0.5μg/L(100.422U/g)、1.0μg/L(80.605U/g)组极显著上升(P<0.01),3.0μg/L(30.853U/g)和5.0μg/L(12.046U/g)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草鱼鳃和脾脏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