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9年,四平市把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引导,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输出转移的步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2.
2009年,四平市把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引导,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输出转移的步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加,形成了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民也获得了一定收入,但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严重存在着劳务输出的高投入,直接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提高,并进一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全面向小康迈进,本文拟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提高农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单纯走西方向城市异地转移的路子在中国难度很大。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非农转移的意义,并探究了就地非农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加快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引领和关键动力所在。现阶段农村农地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两大来源,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将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和农户收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分析在当前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以及农地流转速度滞缓、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促进农地规范有序流转、充分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进而使农户合理配置农地和家庭劳动力等资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6.
辛闯 《中国农业信息》2015,27(3):144-14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70%以上的人口。但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成了剩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现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常德忠 《吉林农业》2011,(9):216-216
在抓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退伍军人作用,把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鼓励并积极支持农村退伍军人外出就业,并且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要把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积极的劳动力转移政策,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输出转移的步伐,四平市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人数达到70万人以上,其中异地输出转移就业50万人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万人次,全市劳务性经济总收入实现60多亿元,外出务工农民年人均劳务性经济收入超万元。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70%以上的人口。但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成了剩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现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福建诏安县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有效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目前,全县有1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截至去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719元,同比增长7%,而其中非农收入占一半以上。 地处山区的太平镇,利用毛竹、藤条等资源优势,引导农民从事竹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在人多地少等多种因素下,农业自身无法吸纳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能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利用福建省三明市的12个村84户农民的样本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76.2%。随着林农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林农对身份转变的认识显著提高,非农就业意愿明显增强。家庭人数越多,小孩越少,劳动力流动率就越高。人均林地面积越丰富,林业对劳动力的粘性就越强,林农外出务工的意愿下降。务农收入和农村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户决定其成员是否流动所参考的重要依据。重视微观层次的户主禀赋、家庭特征、林地禀赋和收入差异,对于促进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3年湖北省4个县(市)的农户调研数据,采用迭代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农业生产收入因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减少,非农生产收入反而增加。务工汇款使非农生产收入显著增加,而使农业生产收入显著减少。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农户家庭总收入显著增加,其主要源于非农生产收入的增加。外地务工者给家庭的资金支持明显少于本地务工者,却对非农生产收入的促进作用明显。鉴于此,应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或者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其充分就业的惟一出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很难适应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使农村教育摆脱困境,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民职业分化是农民由原来单一的农业职业向非农职业的转移,在农村或城镇从事非农职业。加快农民职业分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江西寻乌县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民职业分化的现状,并用预期收入差距和机会成本解释了农民职业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罗永  王红姝  张滨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132-11137
非农收入结构影响着农民的非农收入,关系着农民的增收。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运用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分析非农收入的结构变化,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拉格朗日极值法,构建非农收入最优结构模型,并分析最优结构与实际结构的差异,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2013~2017年黑龙江省的非农收入结构,将非农收入结构与最优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对非农收入的贡献率最高,第二是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依次次之,农民的非农收入表现出来源形式多元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侯美莲 《现代农业》2011,(5):148-149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土地向务工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文章主要围绕如何有序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新梅 《现代农业》2008,(12):38-39
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即农业生产中剩余劳动量的转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由于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主要是劳动力技术不足,专业性不强。所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广大农村将孕育着开创新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9.
游钦  胡宇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49-445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农民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分析其进城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来揭示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主要是由于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非农收入减少 ,农民负担减而不轻及现行体制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等。为此 ,要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必须大力发展优质农业和绿色农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多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推广和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