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分别测定烯唑醇、丙环唑、咪鲜胺杀菌剂对稻曲病病菌的毒力,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其毒力回归方程。[结果]烯唑醇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331 4X+5.946 5(R2=0.941 8),计算得烯唑醇对稻曲病菌的EC50=0.06μg/ml;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489X+6.175 1(R2=0.982 4),计算的得丙环唑对稻曲病菌EC50=0.09μg/ml。咪鲜胺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116 3X+5.032 1(R2=0.99),计算得咪鲜胺对稻曲病菌的EC50=0.76μg/ml。[结论]烯唑醇对稻曲病菌毒力最高,丙环唑次之,咪鲜胺最小。  相似文献   

2.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25 4、0.032 8、0.041 8、0.045 1、0.082 6、0.100 1和0.148 2mg.L-1;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A按1∶2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混剂共毒系数为174.78,EC50值为0.226 3mg.L-1;43%戊唑醇SC、25%嘧菌酯SC、25%咪鲜胺EC、8%井冈霉素A.4%苯醚甲环唑WP和25%丙环唑EC田间防效较好,分别为83.27%、82.76%、82.73%、80.66%和80.35%。  相似文献   

3.
选用10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无性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和40%福星乳油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2.217 μg·mL-1、2.234 μg·mL-1和3.633 μg·mL-1、2.656 μg·mL-1;10%世高和10%井冈霉素抑制效果相对较差.同一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抑制效果不同,10%世高对厚垣孢子的EC50为5.612 μg·mL-1,对分生孢子的EC50为20.227 μg·mL-1;而43%好力克对两种孢子的EC50分别为11.659 μg·mL-1和7.185μg·mL-1.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适合皖南烟区稻曲病防治的杀菌剂,为皖南烟区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南粳9108水稻稻曲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及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稻曲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南粳9108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较严重,发病率达62%;稻曲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稻绿核菌属绿核菌;6种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30%苯甲·丙环唑EC和6%井冈·枯芽菌WP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分别为0.245 7和3.150 1μg/m L。[结论]30%苯甲·丙环唑EC和6%井冈·枯芽菌WP的防治效果较好,可进一步用于大田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5.
8种新型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Horafall法和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新型杀菌剂对玉米小斑菌的毒力,得到8条毒力回归曲线及相应的EC。值。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中烯唑醇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有最强的抑制作用,其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和相应EC50值分别为0.883和1.8858E+1。其次是速克灵和百菌清,它们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和相应EC50值分别为0.996、0.974和9.1643E+1、9.2918E+1春雷霉素、腈菌净、甲基托布津、新万生对玉米小斑菌的毒力较差。筛选出的3种强毒力杀菌剂混配试验结果为:速克灵与烯唑醇2:8的混配组合,增效比为1.2,百菌清与烯唑醇6:4的混配组合,增效比为1.6,速克灵与百菌清2:8的混配组合.增效比为2.它们均为混配试验组合中对玉米小斑病菌增效比最大的增效组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多菌灵和多抗霉素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的复配比例。[方法]在室内选用95%多菌灵和10%多抗霉素化学药剂进行复配,计算单剂和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毒力曲线及其EC50值,研究其对小麦赤霉病菌复配效果,并选用共毒系数法来确定两种药剂的最佳混配比例。[结果]95%多菌灵和10%多抗霉素对Y73#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6.6和0.7μg/ml,表明四川省雅安生态区小麦赤霉病致病菌Y73#菌对多抗霉素比较敏感,而对多菌灵已经产生了抗药性;95%多菌灵和10%多抗霉素混配后表现出加相或增效作用,混剂中多菌灵含量为20%时,共毒系数最大,CTC值为243.5,表现出较强的增效作用。[结论]多菌灵和多抗霉素的最佳复配比例为1∶4。  相似文献   

7.
林琳  高同春  高智谋  张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17-8519
[目的]研究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黑色炭疽菌和辣椒红色炭疽菌的毒力。[结果]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黑色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分别是1.751 0、0.481 8μg/ml,对红色辣椒炭疽菌EC50值分别是1.163 4、0.496 5μg/ml。多菌灵的毒力小于吡唑醚菌酯;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增效系数(SR)为1.182.57,部分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结论]研究结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有效混配杀菌剂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种杀菌剂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苹果炭疽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己唑醇、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的敏感性依次下降,EC50值均在2.2μg/ml以下,EC90值均低于21μg/ml;甲基硫菌灵对苹果炭疽病菌毒力EC50值为1.9008μg/ml,与腈菌唑毒力相当;而福美锌、醚菌酯和代森联抑制病菌生长的毒力显著低于三唑类杀菌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筛选出能够显著降低稻曲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高效药剂,以及探寻防治适期。[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测定法测定药剂对稻曲病菌的生长抑制活性,求出不同药剂抑制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同时选取17种药剂进行喷药防治,评估其防效及对水稻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咪酰胺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较高,EC50分别为0.04、0.07、0.12和0.11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纹曲宁、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丙环唑、氟环唑等化学制剂及其复配制剂对稻曲病均有70%或以上的防效。[结论]所用17种药剂在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进行喷雾防治对水稻稻曲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水稻叶片和稻粒均无药害。  相似文献   

10.
7种杀菌剂对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条件下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隐地疫霉不同发育阶段繁殖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的药剂是安克,其次是金雷,EC50值分别为0.58、1.46μg/ml;对孢子囊形成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是抑快净,其次是金雷和普力克,EC50值分别为0.48、0.82、1.00μg/ml;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是普力克,其次是安克、金雷和抑快净,EC50值分别为0.82、0.89、1.09、1.60μg/ml。杀毒矾、百菌清和代森锰锌对病菌3个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不如其他3种杀菌剂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安徽省稻曲病菌菌株与品种的寄生适合度。[方法]从安徽15个水稻种植县(市)采集、分离并随机抽选24个菌株,采用人工注射接种诱病的方法,测定其在4个水稻品种上的致病力。[结果]不同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后,诱发的稻曲病病穗率、平均穗病粒率和最高穗病粒率差异显著,菌株与品种互作特性明显。[结论]试验结果为稻曲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稻绿核菌的分离方法,筛选防控稻曲病的有效药剂,采用孢子敲落法和火焰灼烧法分别分离不同成熟度的稻曲球,从形态学、致病性、rDNA-ITS序列等方面对HP-7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HP-7菌株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用孢子敲落法分离鲜黄色稻曲球成功率最高,达98.33%,将HP-7菌株的rDNA-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菌株HP-7与稻绿核菌相似度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确定HP-7为稻绿核菌。离体试验表明,戊唑醇和嘧菌酯对稻绿核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值分别为0.109 1、0.158 5mg·L~(-1)。其结果可为稻绿核菌的分离鉴定及稻曲病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来稻曲病日益严重,但目前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与水稻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论文旨在利用水稻感病颖花材料构建酵母双杂交文库并筛选稻曲病菌效应因子互作蛋白,为解析稻曲病菌侵染水稻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感病水稻Chuannong H2S为试验材料,在水稻破口前5—7 d左右,从水稻穗中上部接种PSB摇培7 d的稻曲病菌荧光标记菌株P4,接种13 d后取颖花进行激光共聚焦观察,收集感病颖花。提取感病颖花总RNA,使用含有Oligo(dT)的接头引物反转录cDNA第一链,并PCR扩增ds c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回收ds cDNA片段,与载体p GADT7-Rec进行同源重组,转化酵母菌株Y187构建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然后用稻曲病菌效应因子Uv_1261基因构建诱饵载体,将诱饵载体转化入Y2HGold酵母菌株,通过酵母双杂交自激活验证后以该诱饵载体筛选酵母双杂交文库,最终在SD/-Ade/-His/-Leu/-Trp/X-α-Gal平板上筛选出生长状况良好的蓝色单菌落,经测序得到候选互作蛋白的序列,通过NCBI在线网站进行Blast分析和Uniprot在线网站进行gene ontology(GO)注释。【结果】经检测,文库滴度为5.7×108 cfu/mL,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750 bp,表明稻曲病菌侵染水稻颖花cDNA文库质量较高。用Uv_1261构建诱饵载体,转化Y2HGold后,转化菌可在SD/-Trp、SD/-Trp/X-α-Gal平板上生长,不能在SD/-Trp/X-α-Gal/Ab A平板上生长,表明Uv_1261无自激活现象。以该诱饵载体筛选文库,对筛选到的候选互作蛋白进行测序验证并Blast分析获得了56个来自稻曲病菌或水稻的候选互作蛋白,其中有28个候选互作蛋白来自稻曲病菌,有16个来自水稻,以及12个未知蛋白。经GO注释显示,来自稻曲病菌中的候选互作蛋白参与了17个生物过程,包括翻译、代谢过程、氧化还原及胞内氨基酸合成等;分子功能包括金属离子结合活性、水解酶活性及ATP结合活性等;细胞组分包括核糖体、细胞质及线粒体等。来自水稻中的候选互作蛋白参与了11个生物过程,包括蛋白质去磷酸化、糖代谢及翻译等;分子功能包括金属离子结合活性、核苷酸结合活性及转移酶活性等;细胞组分包括核糖体、膜及细胞核等。【结论】该cDNA文库质量较好,能成功地用于稻曲病菌效应蛋白的互作蛋白筛选,可为研究稻曲病菌与水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水稻稻曲病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捕捉仪对四川稻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进行监测,分析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2014~2016年连续3年收集水稻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和平均湿度等,研究气象因子、孢子释放量与稻曲病的内在联系.[结果]在水稻生育期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动态变化,5月中旬~7月上旬稻曲病菌分生孢子释放量逐渐上升,7月下旬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量骤然上升,7月末~8月上旬孢子量达到峰值,8月中旬后孢子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孢子量下降至接近5月的水平.自孢子释放达到高峰后10 d田间稻曲病开始显症.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与田间菌源及上年病害严重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与温度和湿度亦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平均温度25.0~30.0℃、湿度大于85.0%时有利于稻曲菌孢子的释放,同时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气象因子与稻曲病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供试菌株的固体培养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培养形态与致病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振荡菌液颜色、产菌丝量与致病力相关性不明显;验证了火焰灼烧表面组织分离法及分生孢子液划线稀释法的单孢分离技术和控温控湿条件下菌丝-孢子混合接种体孕穗期注射接种法,该方法分离成功率及接种病穗率均可达100%,适用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绿木霉菌株TY009防治纹枯病等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潜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菌株TY009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菌作用效果,以及其代谢产物胶霉毒素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活性稳定性,评价菌株TY009防治水稻纹枯病和其它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生防潜力。【方法】用色谱法从绿木霉菌株TY009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出胶霉毒素;采用对峙培养方法测定菌株TY009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作用;采用常规抑制方法测定其代谢产物胶霉毒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稻曲病菌孢子萌发和次生孢子形成的影响;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测定胶霉毒素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菌株TY009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显著的拮抗作用。150 μg•mL-1胶霉毒素完全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160 μg•mL-1胶霉毒素处理菌核4 h后,完全抑制了水稻纹枯病菌菌核的萌发;50和10 μg•mL-1胶霉毒素分别完全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1.0 μg•mL-1胶霉毒素完全抑制稻曲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次生孢子的形成。胶霉毒素在100℃处理 60 min后,其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生物活性没有改变;在pH值大于6.0时,0.5 μg•mL-1胶霉毒素对稻曲病分生孢子没有明显的生物活性,但低的pH孢子悬浮液中,胶霉毒素显著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和次生孢子的形成。【结论】绿木霉(T. virens)菌株TY009拥有多种生防机制,是一个潜在的、有效的生防菌株,具有应用防治水稻纹枯病并兼防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Xi-55处理稻曲病菌和水稻种子,测定对稻曲病菌的孢子萌发影响、抑菌率、致畸性以及对水稻的促生性作用。结果表明,Xi-55的发酵液对稻曲病菌平均抑制率为54.64%,对稻曲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平均抑制率为69.33%,对水稻促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