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不同褐变程度的白及原球茎为试材,研究了白及原球茎褐变度与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褐变度范围内,随褐变程度的增加,总酚含量升高,超过一定范围,总酚含量随褐变程度增加而降低;PPO与PAL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在褐变前期与褐变度呈正相关,后期活性随褐变度增加而降低;POD活性随褐变度增加而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光照强度对蝴蝶兰组培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培养下,蝴蝶兰初代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酚含量以及褐化百分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000Lx和3 000Lx光强培养可降低褐化率,2000Lx光强培养的外植体褐化严重且PPO活性高于其他两处理,差异显著;三处理间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二者相关性分析表明,PPO活性与外植体中总酚含量呈中等相关.  相似文献   

3.
热激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玲  葛红  黄绵佳  赵滢 《园艺学报》2008,35(1):143-146
以蝴蝶兰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热激处理在抑制组织褐变中的作用。采用45 ℃条件下热激处理10 min,再经过常温下的不同恢复时间后,对叶片切割接种。然后在不同培养时间,对组织的褐化指数、总酚含量以及PAL等褐变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热激处理的蝴蝶兰,再经常规培养条件下(25 ℃)培养48 h后,进行切割接种,可显著减轻随后培养过程中的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蝴蝶兰组培中pH和温度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蝴蝶兰R4品种叶片为外植体, 研究不同pH 培养基、培养温度对褐化率、多酚氧化酶( PPO) 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以及褐化率与PPO、总酚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培养基pH 6.5或培养温度20℃时外植体褐化率最低。在相同温度(25℃) 下, PPO活性、总酚含量高低并不与pH值大小成正比, 且褐化率与PPO无显著相关性, pH 5.0时, 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 在相同pH (6.0) 下, 温度越高, 褐化率越高, PPO活性越强, 总酚含量越高, 且20℃下, 褐化率与PPO、总酚含量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相关, 30℃下, 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许传俊  李玲  李红  张铭光 《园艺学报》2005,32(6):1111-1116
 对蝴蝶兰褐变外植体进行扫描电镜和显微结构观察, 发现褐变叶片外植体的上表皮已经变形,维管束完全破坏, 被有毒的鞣质填充, 有些薄壁细胞中发现有不明物质沉积。初步分析褐变外植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成分有缩合鞣质。外植体总酚含量和PAL活性随褐变程度加重逐渐增加, 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种仁抗褐化能力强的锥栗资源,筛选出果实适合深加工型的锥栗良种。【方法】从96份笔者课题组前期调查的资源中优选30份不同锥栗种质资源的种仁,通过对其种仁褐变程度、总酚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根据不同优株果实种仁褐变差异性及其内含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锥栗种仁褐变程度差异显著,种仁抗褐化能力与褐变指数呈负相关,在30份资源中,ZNL-1、JZPYS-1与ZNL-15褐变指数较小,分别为0.067、0.083与0.150,ZNL-4和ZNL-13褐变指数较大,分别为0.600与0.650;30份种仁总酚含量差异显著,种仁褐变与总酚的含量呈正相关,其中ZNL-15种仁中总酚含量最低,为27.91 mg·100 g~(-1),而ZNL-13的种仁中总酚含量最高,为229.65 mg·100 g~(-1),为最低的8.2倍,同时褐变程度也最高;维生素C含量差异较显著,种仁褐变与维生素C含量的相关性弱,其中ZNL-15维生素含量高达67.23 mg·100 g~(-1),是含量最低ZNL-2的2.1倍。【结论】种仁抗褐变的优株为ZNL-1、ZNL-15与JZPYS-1,可用作锥栗杂交培育新品种的亲本,向锥栗产品深加工与利用方面拓展挖掘。  相似文献   

7.
双孢蘑菇子实体采后褐变及相关生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研究了双孢蘑菇子实体贮藏期间褐变与总酚含量、酶(PPO和POD)活性、还原糖含量、Vc含量等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贮藏期间双孢蘑菇子实体菌盖表面色度L值持续减小、褐变程度加重,总酚和还原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Vc含量持续下降,PPO活性在前5 d逐渐增加而后下降,POD活性先增加然后随着褐变的发生逐渐下降,而后期大部分褐变发生时又有所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褐变程度与色度L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以色度L值来反映褐变程度可行;Vc含量的变化与色度L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糯米糍’荔枝果实在3 ℃和0 ℃条件下果皮的色泽和花色素苷及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果实在0 ℃下14 d 时褐变指数迅速增大, 21 d 时已遭受不可逆的冷害。在冷藏过程中, 果皮的色泽指标a、L、C 值及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0 ℃下比3 ℃下降快。0 ℃下14~21 d , a、L、C 值分别下降了27.95 %、33.58 %和58.47 % , 而21 d 时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依次为采收时的18.08 %、35.99 %和41.64 %。说明冷害加速了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及类黄酮和总酚的变化, 促进了褐变进程的发生。果皮a、L、C 值与褐变指数、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P < 0.05) ,采用自动测色色度计可真实地反映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白皮石榴采后果皮褐变严重的问题,明确其采后果皮褐变的机制。【方法】以‘白花玉石籽’为材料,研究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指数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贮藏过程中,果皮失重率及褐变指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非酶促褐变指标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与褐变程度有显著相关性。还原糖呈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氨基酸态氮含量呈逐步降低的趋势;而5-HMF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酶促褐变指标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与褐变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PO活性持续下降;总酚含量先下降,然后随着褐变的发生而上升。果皮褐变过程也伴随着细胞渗透物的外渗和组织的衰老。与褐变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皮褐变指数分别与失重率及还原糖、总酚、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PPO活性则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后石榴果皮褐变既有酶促褐变也有非酶促褐变。  相似文献   

10.
梨果肉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问题,为深入探讨梨果肉褐变的生理机制,以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和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褐变度、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梨果肉褐变程度、酚类物质含量和部分酶活性均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幼果至果实成熟,熊果苷、绿原酸、表儿茶素是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三者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0%以上,2个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果实中熊果苷、绿原酸含量高于2个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从果实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看,在幼果期,单个的酚类物质对果实褐变影响不大,在果实生长后期与果实褐变相关性强的酚类物质主要有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和咖啡酸。在整个果实发育期,易褐变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均高于不易褐变品种;幼果期易褐变品种果实PPO活性与不易褐变品种差异显著(P<0.05),成熟期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果实中PPO、PAL活性与大多数酚类物质含量均显著相关,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褐变的研究要综合考虑PPO活性与总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蝴蝶兰外植体酚类物质和活性氧代谢与组培褐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Institute of Vegetables and Flower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2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China)  相似文献   

12.
砂梨果肉褐变与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丽红  张玉星 《果树学报》2012,(6):1022-1026
【目的】为了探明砂梨褐变的内在机制,为砂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品种选择和褐变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个砂梨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测定总酚与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GSH含量、PPO、SOD、CAT、PAL、POD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酶促褐变程度有很大差别,‘新兴’和‘早生黄金’褐变较重,而‘秋黄’和‘丰水’较轻。绿原酸、儿茶素、芦丁和没食子酸是梨果肉中含量较高的酚类物质。总酚含量与果实褐变度相关性最高,绿原酸次之,儿茶素最低。【结论】梨果肉褐变相关酶活性与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对其酶促褐变的影响程度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梨果肉酶促褐变与总酚和绿原酸含量的相关度高于与酶类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13.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系统研究了吸附剂(活性炭、PVP) 与柠檬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和硫代硫酸钠5种抗氧化剂对蝴蝶兰组培中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促进生长, 但不利于分化; 谷胱甘肽控制褐化的效果虽不及活性炭, 但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观察蝴蝶兰叶外植体发生褐变后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发现,细胞膜以及细胞壁扭曲变形甚至断裂,细胞壁降解严重,集聚大量黑色颗粒物质,细胞内出现黑色絮状物质,叶绿体结构破坏。Pauly试剂和亚硝酸钠溶液染色结果表明:褐变外植体存在有较多酚类物质,染色较深。以上结果说明,外植体在褐变过程中,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酚类含量增加促进褐变。  相似文献   

15.
The mechanism of browning, which is a typical chilling-injury of eggplant fruit (Solanum melongena L.), was investigated by determining the changes of phenolic substances,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 and tyrosine ammonia-lyase (TAL) either during storage at 1°C or after exposing fruit to low temperature for various periods.Chlorogenic acid and its isomer, the main substrates for browning, were isolated from eggplants by column and paper chromatography. Rf values and various color reactions of the above acid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uthentic chlorogenic acid.After 2 days of cold storage at 1°C, when browning was initiated, chlorogenic acid content decreased to less than half that of the initial day, rose to a maximum after 4 days, and then decreased rapidly.PAL activity increased to a peak after 2 days at 1°C, then decreased over 10 days as browning increased. TAL activity also increased after transfer from 1°C to 20°C.It is suggested that rapid turn-over of chlorogenic acid occu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ld storage of eggplant fruit, and development of brow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lorogenic acid, PAL and TAL.  相似文献   

16.
蝴蝶石斛兰花色表型及类黄酮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光色差计测定了不同颜色蝴蝶石斛兰品种的花色表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花朵中类黄酮色素的组成,探讨花色表型与所含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蝴蝶石斛兰品种花色主要分布在紫红色和粉红色区域,且唇瓣颜色比花瓣和萼片暗。花色与类黄酮含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而花青素苷是影响蝴蝶石斛兰花色的主要因素:总花青素苷含量与花色的明度L*值和色相b*值以及色相角h值负相关,与色相a*值正相关。从蝴蝶石斛兰花朵中共检测出28种花青素苷(均为酰基化的矢车菊素–3,7,3’–三葡萄糖苷)和19种黄酮醇苷(苷元有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3种),由此推测了蝴蝶石斛兰品种花中的类黄酮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7.
芒果叶片生化特性与炭疽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芒果叶片生化特性与炭疽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均表明,随着芒果叶片由最初的古铜色向淡绿色和深绿色叶片的逐渐成熟老化,抗病性逐渐增强。对芒果叶片表面蜡质层和叶内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酚含量及细胞膜相对透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与淡绿色叶片和老叶相比较,古铜色叶片含有较少的表面蜡质、叶内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及较多的游离氨基酸,推断古铜色叶片对病害的易感性可能与其叶面蜡质和叶内总酚含量较少、叶内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比值(C/N比)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