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池鱼药害是有毒污水进入鱼池,或是鱼类误食有毒食物使鱼类中毒而死亡。泛塘是因池水中溶氧量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最低需氧量时,造成鱼类窒息而死。两者的区别方法如下。 一看发生时间 池鱼发生药害,多与农田施药、鱼池施肥和工厂排污有关。在作物生长季节,病虫害流行  相似文献   

2.
鱼池水质的调节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池水质清淡,水中溶氧较高,鱼类不易发生缺氧浮头现象;水质肥浓,鱼类饵料生物多,长得快,但在夜间常会发生缺氧浮头,甚至有泛池死鱼的危险。因此,要通过人为措施进行调节,培育肥水,调节溶氧。水质优良的标准是:肥、活、嫩、爽。水质调节的措施有二方面。1.施肥有机肥经细菌分解  相似文献   

3.
石亚全  何敏 《农家致富》2007,(24):43-43
由于农田灌溉和潮涨潮落,河水频繁流动,鱼池中污染水源流入机会增多,或鱼池自身污染加上天气突变,都会引起死鱼。为了使养殖户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准确识别鱼类的死因,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死鱼的发生,现介绍几种情况下死鱼的诊断及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4.
谢刚  姜燕 《福建农业》2008,(8):26-27
夏秋季节,池外气温高,池中水温高,水中溶氧低,常引起鱼类泛池,甚至死亡,造成一定损失。为了有效地防止鱼池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应对鱼池水质进行及时改良,以确保鱼类高温季节安全速长。  相似文献   

5.
一、鱼氨氮中毒与池鱼药害及泛塘的特点与识别 1.发生时间的区别:氨氮中毒多发生在连续晴天,并多在午后;池鱼药害,多与农田施药、鱼池施肥和工厂排污有关,在作物的生长季节,病虫害流行期间和鱼病流行期间较为严重。死鱼现象不分白天、夜晚都可发生。而泛塘死鱼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是在连续低气压闷热天气,连绵阴雨天气最容易发生,并多发生在半夜到清晨这段时间里。泛塘与水质肥瘦、池鱼密度有关,水越肥鱼越密,则泛塘程度也越重。  相似文献   

6.
池塘里的鱼群出现浮头现象时,如不及时解救,鱼类就会发生部分或全部死亡,称之为泛塘,也有称之为泛池。防治鱼池泛塘是池塘养鱼获高产的重要一环,下面向养鱼专业户介绍鱼池泛塘的原因、预防及解救办法。一、泛塘的原因鱼池泛塘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和阴雨过后。夏秋季节水温高,适合鱼类生长;为满足鱼类生长需要,在向池塘大量投饵施肥后,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给鱼类提供了很多的天然饵料和氧气,为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这个时  相似文献   

7.
<正>罗非鱼越冬期间,每年都有鱼池发生死鱼现象,其死亡原因:①水温低,直接冻死。②冻伤、机械损伤后滋生水霉、感染寄生虫导致死亡。③缺氧致死。④养殖池塘底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超标,水温上升池塘水体对流引发中毒死亡。⑤隐藻水华导致水质败坏从而引发死鱼乃至泛塘。为提高罗非鱼的越冬成活率,笔者收集了有关罗非鱼越冬水域的理化、生物状况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池鱼药害是有毒污水进入鱼池,或是鱼类误食有毒食物使鱼类中毒而死亡。泛塘是因池水中溶氧量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最低需氧量时,造成鱼类窒息而死。两者的区别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鱼池药害和泛塘虽然都可造成鱼类大量死亡,但造成鱼类死亡的原因不同:鱼池药害是鱼类受到药物或污水侵害而中毒死亡;泛塘是因为鱼池水体中溶氧量降到不能满足鱼类最低需氧量时而追成鱼类窒息死亡。区别鱼池药害与泛塘的主要方法是三看。 一看发生时间。鱼池发生药害,多与施农药、鱼池施肥和工厂排污有关。因此,在作物生产季节、病虫害  相似文献   

10.
夏季养鱼的强化管理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玉华 《新农村》2009,(6):23-23
夏季是鱼类生长最旺盛时期,称为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但是,夏季也是烂鳃、肠炎、赤皮、打印病及出血病等鱼病和泛池死鱼的高峰期,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必须引起注意。根据生产实践,夏季养鱼必须抓好水质、投饵、施肥、防病、巡塘、捕捞等管理环节。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水体缺氧,鱼类就会浮头,严重情况下甚至引起泛池死鱼。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引起水体缺氧:1.池塘上下水层对流。一般而言,水体上层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空气溶解的氧气而溶氧丰富,尤其是晴天的中午前后往往达到过饱和,而下层水有机腐殖质较多,还原性物质较多,使溶氧缺乏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要养好鱼,适时给鱼池施肥是保证稳产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不少渔业生产者对此重视不够,施肥方法不当,严重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甚至引发大量死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现将有关鱼池施肥的作用及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鱼池施肥的主要作用 即通过给鱼池施肥,使鱼池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大量繁殖,提高鱼池水体  相似文献   

13.
《当代农业》2009,(3):41-41
鱼塘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经常沉积一些残剃饵料、肥料、死亡生物、鱼类粪便及其他有机质,加上泥沙的混合。使池底逐渐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淤泥。当淤泥厚度超过20厘米后,便会对塘鱼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在温度较高时会发生分解,一方面在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溶氧,使鱼池严重缺氧而造成泛塘死鱼;  相似文献   

14.
池塘养鱼实行混养密放后,投饵施肥多,密集的鱼群和大量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好气 性细菌等呼吸以及它们排泄的粪便和其它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随着气温 升高和鱼类的生长,这样的池塘往往容易出现水中氧气不足。当缺氧严重,鱼类浮向水面呼吸 时,如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就会造成鱼类因窒息而大量死亡,甚至全塘覆没,这种现象俗 称 “泛池”。有的塘鱼浮头现象虽经常发生,日出后却能恢复正常,无发生死鱼,但切不可疏 忽,仍须采取措施,改善水质。虽不发生泛池,但长期溶氧不足的池塘也难以达到高产。 1 池塘缺氧的原因   池塘缺氧除与放养密度过高有关外,还有以下一些因素:①阴天使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而降低了水中的溶氧;高气温、低气压的天气易出现缺氧,因为水中溶氧量与气压成正比, 气压低,造成水中溶解氧降低。②闷热天气,遇到下了雷阵雨,使池塘表层水温急剧下降,从而引起上下层水对流,使上层溶氧较高的水下沉,很快被下层水中有机物质和还原物质所 氧化消耗,而上层水溶氧量降低后又得不到补充,结果使整个池塘水的溶氧迅速降低,引起池水缺氧。③池底淤泥过多,投饵、施肥不当,尤其当一次施放过多的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料 时,由于有机物的分解发酵而消耗大量氧并放出有毒气体,恶化水质,激发“泛池”发生。④放养比例不当,尤其是花、白鲢的比例不当时,容易引起“泛池”发生。因为白鲢主食浮游植物,花鲢主食浮游动物,若只放养白鲢,不放或很少放养花鲢,造成浮游植物被白鲢和 浮游动物大量摄食,池塘浮游植物含量锐减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生长。结果因浮游植物少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就大大减少,还由于大量浮游动物呼吸而消耗氧,导致池塘鱼缺氧浮头直至“泛池”。  相似文献   

15.
鱼类的死亡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有鱼病死鱼和化学物中毒死鱼.由于各类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塘,严重污染了渔业水域,渔业污染事故接连发生,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正确区分鱼病死鱼与化学物中毒死鱼,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因死鱼而造成的损失,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6.
兰天 《新农村》2005,(2):21-21
轮捕轮放是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减少发病和泛池死鱼,提高养鱼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拖捕因拉网和捡鱼的操作.容易引起鱼体伤亡并影响生长.一年只能轮捕3-4次。因轮捕次数少,对解决密度过大抑制生长和发生死鱼的问题其作用不明显。我们根据鱼类生长规律和市场供应情况.改进捕捞网具和生产作业方式.成功地解决了频繁捕鱼作业造成伤亡和影响生长的矛盾.为不同鱼池的多轮轮养并为同一鱼池的多级轮养创造了条件。其主要有如下要点:  相似文献   

18.
开春防鱼病     
开春后,鱼池水温逐渐上升,浮游生物开始大量繁殖,鱼类经过一个冬天,又缓慢地恢复了活动,并逐渐开始了摄食。但同时,各种病原急剧繁衍,许多鱼池会爆发疾病,引起大量死鱼,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开春后应加强管理,确实做好防病工作。现介绍几种鱼体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1、水霉病:鱼体  相似文献   

19.
文水 《现代种业》2006,(6):45-45,43
抓好轮捕轮放,是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减少发病和泛池死鱼,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兰天 《农家顾问》2004,(11):47-48
抓好轮捕轮放,是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减少发病和泛池死鱼,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