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1990,(5)
西北农业大学为改善8.8—11kw小四轮拖拉机的旱地深耕附着性能,研制出LTS—880型旱地深耕节油弹性轮,于1990年7月7日通过了陕西省农机局组织的技术鉴定。这项成果解决了小四轮拖拉机早地不能作深耕的重大技术问题。弹性轮采用半步行运动,脚板与立柱的铰接结构,形态新颖,设计合理。据测定,耕深25匣米以上,作业速度5公里/小时;滑转率小于20%,牵引效率达60%;耕地生产率和油耗指标等均能得到显著改善。以陕西省为例,现有12万台小四轮拖拉机,若5万台投入深耕作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弹性轮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依据轮刺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计算该轮驱动力的数学模型。试验证明,按此数学模型计算的驱动力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表现有良好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理化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半步行弹性轮是一种提高小型轮式拖拉机附着性能的新型装置。本文采用三元正交多项式回归设计方法,在室内土槽中对影响弹性轮驱动力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驱动力与滑转率、附着重量、剪切长度的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滑转率在12%~20%范围内,驱动力可得到较大值,附着重量与驱动力基本成线性关系,剪切长度以14cm为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弹性轮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依据轮刺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计算该轮驱动力的数学模型。试验证明,按此数学模型计算的驱动力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表现了良好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以小型四轮拖拉机为动力的背挎式喷雾机组在液泵选型上固定,液泵传动与动力配套,药液搅拌,药箱配置等方面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以小型四轮拖拉机为动力的行走式节水灌溉机组在水箱配置与水箱架形式,水泵选型,固定与动力传动,分配器,管路与喷头配置等方面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传统的轮轮圈加工的局限性,在分析轮圈加工过程后,根据地轮设计要求,研制出一种简易、高效的轮圈加工工装,生产率较传统加工方法提高4~8倍。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冬小麦增产效果及深耕深松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深松改善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小麦出苗率,增加了分蘖和次生根,促进了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了抗逆能力,增产作用明显,实际增产728.02 kg/hm2,增产率9.67%,产投比3.5∶1。测土配方施肥平衡了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稳健,前期不旺长,后期不脱肥,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穗粒数增加2.05粒,千粒重增加1.45 g,实际产量增加883.58 kg/hm2,增产率11.9%,肥料成本降低148.5元/hm2。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旋耕代替翻耕的出现,以及水田作业中链轨拖拉机老化与服役期限的延长,其更新换代问题已经日益紧迫.在深入调研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问题后,对辽宁省的水田作业链轨拖拉机提出更新换代的措施与建议.按土壤比阻及含水量选择机型与功率级,建立“三旋一翻”或“三旋一深松”的耕作制度,每年更新1000台左右链轨拖拉机,按轮式拖拉机与链轨拖拉机以3:1的比例更新,轮式拖拉机向四轮驱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沿海丘陵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莆田忠门赤红壤旱地3a 的试验及调查,提出如下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途径:(1)解决群众的生活能源问题;(2)就地广辟有机肥源以增施有机肥,如推广种植绿肥,建立多年生绿肥基地,旱地果园间套种禾本科与豆科绿肥,发展养殖业累积农家肥等;(3)推广适宜当地条件的轮套作制度及相应的稿秆回田的施肥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年生物产量和提高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旱地小麦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配施磷肥对土壤培肥效应的影响,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2011-2012年于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采用大田试验进行旱地小麦增施磷肥的土壤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休闲期采用两种耕作方式在0~150kg·hm-2范围内增施磷肥降低了孕穗到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还可提高产量及其构成、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磷肥偏生产力。休闲期深松较深翻降低了各生育期0~20cm、20~4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同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施磷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和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为旱地麦田有效利用磷肥和施磷的土壤培肥效应以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中子土壤水分仪在田间直接标定的一种方法:多点标定与土壤含水量(重量%)均值分级回归法。采用此法所标定的曲线方程相关系数达0.99304,土壤含水量响应范围为10%~20.69%.该法可提高所标定曲线精度,较好的适应水分变化范围,达到一次性标定成功,经取土实测比较,最大差值为0.0198。此法并在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灌溉研究室进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6.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土壤酶活性及其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 a(1979~2008)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旱地黑垆土耕层(0~20 cm)土壤酶活性及其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NP和SNP处理效果优于NP处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N和NP处理增加效果显著,M、MNP、SNP处理效果均不明显;土壤蛋白酶活性N处理效果最佳,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NP、SNP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有利于全氮含量的积累,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旱地中低产田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挂接机构作为土槽试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土槽试验设备的正常工作和适应性。通过对北方地区常用的五种拖拉机悬挂机构参数的型谱分析,确定了土槽试验系统农具挂接机构的调节范围及调节方案,完成了挂接机构的结构设计,解决了土槽试验系统设计的技术难题。研究结果已用于全液压驱动的土槽试验车,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小麦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栽培措施及3种施氮量水平对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覆膜条件下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高于常规条件(即10.7×106个/g·土覆膜根区>7.0×106个/g·土常规根区和7.5×106个/g·土覆膜根外>6.1×106个/g·土常规根外),而且覆膜和常规2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细菌的平均数量均高于根外细菌的平均数量.②5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真菌数量(×103个/g·土)按覆膜(4.0)>常规(3.0)>覆草(1.0)>补灌、垄沟(0.6)排列,而根外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只有覆膜时表现为根区真菌数量高于根外(4.0×103个/g·土>3.1×103个/g·土),其余4种栽培模式均为根外真菌数量高于根区.⑧覆膜、覆草、补灌和垄沟4种模式下根区放线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均高于常规条件(31.1×105~33.2×105个/g·土>20.7×105个/g·土),而根外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常规条件根区放线菌数量低于根外,其余4种模式均为根区高于根外放线菌数量.④小麦根外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根区真菌和放线菌在N16时数量最高(分别为2.1×103和32.8×105个/g·土),根区细菌则在N8时较N0和N16的数量高,即随施氮量的增加,根区微生物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凉山主要植烟土壤类型氮、磷、钾分布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采用描述性统计、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凉山烟区6种植烟土壤氮、磷、钾在土壤中分布特征及其土壤类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期探明凉山烟区主要植烟土壤理化特性,为烟叶生产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凉山烟区不同植烟土壤类型间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土壤各层次中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大幅减少再小幅增大;速效磷在不同层次间无明显规律。各土壤类型养分含量在20~40 cm土层普遍偏低,烟叶生产中应高起垄深移栽,培植绿肥深耕翻掩,提高土壤熟化程度,为烟叶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肥力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