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重  邓国成  姜兰 《淡水渔业》2001,31(5):34-36
1 流行情况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始见于 1994年 ,是年 ,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迅速扩大 ,而本地的虾苗生产却很不顺利。虾苗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为解决供求矛盾 ,广东的部分业者率先从泰国等地进口罗氏虾苗甚至虾苗幼体供应国内市场。罗虾白浊病的病例首先发生在泰国引进的虾苗中。此后 ,该病逐步在国内的广大罗虾养殖区和虾苗繁殖场中流行。流行面积逐年增大 ,发病程度日趋严重。 1999年的 4~ 5月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暴发期 ,2 0 0 0年产区病情有所缓解 ,但到了 2 0 0 1年病情再次暴发性流行。白浊病的感染对象以虾苗为主。…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由于罗氏沼虾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养殖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及品种种质退化,罗氏沼虾在育苗和养殖过程中疾病也日益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罗氏沼虾肌肉坏死病相继在我国南方各省暴发,并于2001年大面积流行,导致罗氏沼虾养殖业的重大损失。该病毒的感染对象为虾苗,主要发病时期为虾苗淡化后1~2周,死亡率高达60%以上,严重时可达100%。研究表明,该病病原为罗氏沼虾野田病毒。病毒粒子呈廿面体,无囊膜,直径为23~25纳米,病毒核酸为单链2个片段的RNA。病毒只编码一种衣壳蛋白,是病毒感染与致病力的重要蛋白,也是制备疫苗的重要抗原。由于肌肉白浊病的病原是病毒,抗生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又称为白体病、白尾病,是近年来发生于罗氏沼虾苗种阶段的一种疾病,患病虾体出现肌肉白浊、白斑或白尾症状,可在数天内发生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成为当前罗氏沼虾育苗、养殖的主要危害.  相似文献   

4.
《海洋与渔业》2009,(12):45-45
病名: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 又叫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白体病、白尾病。钱冬等(2003)报道,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的病原是诺达病毒;姜兰等(2002)报道,病原是木糖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5.
随着罗氏沼虾养殖年限的增加,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放养密度及单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虾病不断增多,发病频率不断加快,病情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频繁暴发的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给罗氏沼虾生产(尤其是育苗期)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为此,我们于1999年起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对该病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有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流行情况: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始见于1994年。1994年,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迅速扩大,而本地的虾苗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为解决供…  相似文献   

6.
《科学养鱼》2001,(10):56-56
罗氏沼虾白体病亦称白斑病、白浊病、白尾病,是一种对罗氏沼虾养殖特别是育苗期间能造成毁灭性危害的病害,2001年上半年在江苏、浙江、上海等罗氏沼虾育苗场广为流行,其发病率达到80%以上,造成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据我们初步研究,其主要病原是病毒性的,病毒感染后的虾苗由于细菌继发性感染而造成大批死亡,甚至全场覆灭。我们认为2001年上半年之所以江浙沪三省罗氏沼虾育苗场白体病大流行主要是亲虾带病原。我们从2000年起对罗氏沼虾白体病的防治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并在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广东等地罗氏沼虾虾苗…  相似文献   

7.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又称白尾病(WTD),是由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以急性死亡、病虾肌肉呈白斑或白浊状为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疾病。  相似文献   

8.
罗氏沼虾苗种生产业已成为湖州市渔业生产中的一大产业,湖州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罗氏沼虾育苗基地之一。在1998年及从2001年至今,我市一些育苗企业在青苗生产中相继发生了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使育苗企业及养殖户蒙受了重大损失,成为今后罗氏沼虾生产最大的障碍。本文回顾该病近几年来在我市的发生情况、初步分析相关因素及今后应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供广大育苗单位、养殖户及科技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在以往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苗种肌肉白浊病病毒致病性的基础上对病毒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病虾除菌过滤液以1:50和1:250浸泡感染可复制出典型的症状,病毒对氯仿抵抗;用PEG法浓缩病毒后,35000r/min超速离心部分纯化病毒,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直径24nm的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此外还观察到大小为14nln的病毒粒子;采用Trizol试剂对病毒进行了核酸提取,电泳结果发现有4条核酸条带,分别为3.0kb、1.3kb、0.8kb、0.75kb,对RNA核酸酶、S1核酸酶敏感,对DNA酶抵抗.为单链RNA病毒。用罗氏沼虾诺达病毒核酸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探针可与提纯核酸及病虾样品匀浆液反应,Southern杂交表明3.0kb、1.3kb条带分别属于诺达病毒的RNAl和RNA2。对不同的发病样品进行了核酸电泳,4个典型症状的样品均存在诺达病毒条带,2个样品还存在小病毒核酸。上述结果表明,诺达病毒是引起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的主要病原。14nm小病毒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养殖在我国已进行多年,养殖规模逐年扩大,2000年仅江浙沪的养殖面积超过了30万亩。但从今年4月份开始,罗氏沼虾苗的白体病在我区大面积流行,发病率超过60%,许多养殖户全军覆没,从育苗场到养殖场都有发生,使罗氏沼虾的养殖面临危机。由于罗氏沼虾养殖以往很少发病,很多养殖户竟不知如何采取措施,拖延了时间导致病情加重。笔者从2001年5月15日~6月10日共对24例罗氏沼虾白体病进行了诊治,下面就该病的流行和防治谈一点体会。一、白体病的症状罗氏沼虾白体病最初是在虾苗尾部,也有从背中部开始出现白…  相似文献   

11.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和组织病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患肌肉白浊病的罗氏沼虾进行细菌分离、寄生虫检查、组织病理观察以及虾池的水质分析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排除了细菌、寄生虫以及水质环境因素造成该病的可能性,并发现病症多发生在体长0 8~3cm的幼虾中,而体长3cm以上的虾病症明显减轻。病虾的显微和亚显微组织病理观察发现,病虾腹部白浊的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存在嗜碱性包涵体,肝胰腺、血细胞、心脏和鳃组织细胞胞浆内也有嗜碱性包涵体出现,包涵体内有大量以晶格状排列、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球状病毒颗粒,直径为(23.6±3.8)nm(n=40)。在包涵体外的胞浆内,尤其在白浊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也分布有大量病毒。心脏和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肌肉组织、肝胰腺、血细胞除变性外还出现坏死;肌肉组织病变尤为严重,肌肉白浊症状是肌肉组织变性、坏死的结果。将病虾白浊肌肉组织以口服方式感染健康虾,健康虾出现与自然发病虾一样的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亦与自然感染病虾相近,表明上述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是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2.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防治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罗氏沼虾的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病害不断的增多。最近2年,发病最严重、危害最大的是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也称白体病。该病的主要发生期一般从虾苗开始到2厘米左右的虾种,患病后的虾苗进食较少。在乱用药物的情况下,死亡率较高,危害性极大。为了探索白体病的防治方法,本人今年进行了室内养殖防治试验和池塘养殖的防治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试验情况归纳如下:一、试验过程1.取10个便于管理和观察的养殖缸,盛水量相同,养殖用水取自同一水源。养殖缸置于白天有光照的地方,并配置好微型增氧泵。2.虾苗…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对苗种的危害要大于成虾,而且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首先应从预防着手。一、具体措施与方法1.亲虾选择:最可靠的方法是选择自繁的无病虾苗进行养殖,并在年底回收用作亲虾。其次是选购疫区外的成虾用作亲虾,以确保生产出健康的虾苗。如果亲虾的体色偏淡,甲壳内的肌肉呈混浊状,尾扇具明显的白色条纹,则表明亲虾已被感染,在该群体中那怕只有少数个体具有上述症状,那么这批亲虾必须予以淘汰,如果心存侥幸,认为剔除病虾或进行消毒处理即可治愈,那么所育成的虾苗将很难保证不发生肌肉白浊病。2.消毒、预防措施:亲…  相似文献   

14.
郑林 《水产科技》1999,(3):22-22
罗氏沼虾是淡水池塘“三高”养殖主要品种之一,去年我省养殖面积达17万亩,今年继续增加。现正值虾苗繁育放养旺季。针对当前虾苗生产及病害状况,省西江水产增殖中心(肇庆)牵头组织,5月2日在肇庆市蚬岗镇召开了两省(区)“罗氏沼虾育苗肌肉白浊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山大学博士导师、鱼虾病研究专家何建国教授,省海洋与水产厅林蠡博士,广西农大,  相似文献   

15.
罗氏沼虾红体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4月份是罗氏沼虾锅炉大棚培育大规格苗种期,我市罗氏沼虾出现了一种暴发性的流行病害,发病时虾体发红,虾农称之为“红体病”。该病是我市引进罗氏沼虾养殖以来,发病速度最怏、导致虾苗死亡量最多和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近年来我们对该病的防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成虾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所采集病样按其症状分为肌肉白浊病(以上海和浙江病样为主)、蓝体病(以江苏病样为主)、红体病(以浙江病样为主)三类.从采集的罗氏沼虾病样中分离到优势细菌11株,人工感染健康罗...  相似文献   

17.
罗氏沼虾诺达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问 《水产学报》2005,29(4):529-533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whitish muscle disease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一种发生在罗氏沼虾苗种阶段的流行病,发病虾苗出现肌肉白浊、白斑或白尾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以上,作者所在实验室在确定其病原是罗氏沼虾诺达病毒(Macrobrachi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的基础上,用MrNV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ELISA筛选阳性孔,经有限稀释法克隆,得到12株能特异分泌抗MrNV的单兜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注射小鼠,制备腹水单克隆抗体,ELISA效价为1:10^5~10^6。亚型鉴定结果表明,有6株单抗为IgG1型,4株甲抗为IgG2a型,2株单抗为IgG2b型。12株单抗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均无交叉反应:挑选效价高的腹水单抗2B5,建立了检测罗氏沼虾诺达病毒的三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TAS—ELISA)法,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达0.98ng左右。Wesrtem blot分析表明,2B5能与MrNV 43kD的外膜蛋白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18.
罗氏沼虾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白体病病原: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钱冬等研究认定为罗氏沼虾诺达病毒。该病的主要症状是体色变白。发病初期病虾出现几块小白斑,然后由后向前扩展,腹部肌肉呈现白色、混浊,甚至整个虾体除头部外均发白。发病初期大部份病虾尚能摄食、蜕壳,但逐渐活动减弱,摄食下降,如不及时防治,死亡率较高。流行:该病在我市是近年来发生的新病,每年不断;发病最为严重的是2001年,发病面积1.5万亩,占当年养殖总面积的30%左右。发病时间一般为每年的4~6月,尤以塑料大棚加温培育幼虾阶段为主;5月中、下旬幼虾放大池养殖后,病情逐步好转。该病主要由虾苗带…  相似文献   

19.
2000年 4~ 7月间,江苏省高邮市罗氏沼虾养殖因暴发白体病而给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罗氏沼虾白体病,为江苏省内首次发生的病害,又称白尾病、白浊病、肌肉坏死病,此病病名主要是依据体表症状而暂定。鉴于该病病程相对较短,累积死亡率较高,我们对此病多次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合池塘自身条件,科学地运用了药物,初步探索出了罗氏沼虾白体病的治疗方法,并提出了积极可行的预防措施。  一、病因  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池塘底质条件差,水质差,溶氧不足,温度偏高,苗种运输条件差,易导致该病发生,尤其是上述因子突变,更易…  相似文献   

20.
宋长太 《内陆水产》2001,26(10):31-31
罗氏沼虾因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且易饲养、病害少而受到养殖者的青睐,所以近几年养殖规模和养殖产量不断扩大。自去年江苏扬州高邮、吴江、八都等地陆续发生罗氏沼虾“白体病”又称“肌肉白浊病”暂名以来,现已蔓延到苏北地区。今年4月份以来,苏北盐城市城区北闸村孙书旺、射阳县千秋李某等20多个养虾户放养的罗氏沼虾虾苗相继出现了这种疾病。发病初期,病虾尾部出现少许白斑,之后逐步向身体前部扩展,整个身体呈现白色,严重时头部也变白。病虾初期尚能蜕壳生长,但活动能力降低,甚至死亡。此病病程长短不一,但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