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苍南县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做法:(一)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确定专人负责;(二)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三)建立内外农业信息联系点;(四)及时传递信息,分析了所取得的作用与效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就农业信息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建立结构合理、运行灵活的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功能的社会化、结构上的网络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经营上的产业化。提出了一些建议:(1)拓宽信息服务领域;(2)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3)强化农业信息服务手段;(4)提高信息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3.
传统农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一)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二)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及传统思想意识的制约;(三)农业科技,教育滞后;(四)区位经济条件障碍。因此,要采取(一)实行区域性生产规模经营;(二)加快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三)逐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四)建造农业工程。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是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的纽带,在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受农业信息队伍不稳,人员素质低,农业信息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影响,目前基层农业信息存在信息质量低,应用速度慢、虚假信息充斥市场的问题。解决上述总理2的方法一是加强对信息工作领导;二是落实政策,回快农业信息转化速度;三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四是更新观念,建立农业信息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办好《如皋农业科技》报的五点体会:(一)增强意识是前提;(二)领导重视是关键;(三)健全制度是基础;(四)服务“三农”是目的;(五)提高质量是保证。  相似文献   

6.
在实现农业“两个转变”过程中,农业信息工作以往都更加重要,各级领导、 信息的需求经以住任何时期都中迫切。农业部分要承担起实现“两个转变”的历史重任,必须从六个方面改进和加强农业信息工作;一是信息工作要跟上农业工作重点转移的步伐;二是增设基层信息联系点,健全家业化信息网络;三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不断信息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强和推行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五是改善信息工作手段,逐步实现信息处理现代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有关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指出了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有关的三个问题:即建立和发展环境伦理(或生态伦理)学;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对已颁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8.
1988年。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经中国农学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批准成立;次年,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原名为农业司)和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现挂靠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情处)共同创立全国首家旨在探索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期刊——《中国农业信息》(初创名为《农业信息探索》,2000年更名为《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2年定名《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的成立与《中国农业信息》的创刊,为全国各地扩大农情信息交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展农业信息学术活动,适时开辟了全新阵地。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万忠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45-147,152
从区域优势、商品经济、市场需求和服务体系4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西部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认为:(1)区域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特色农产品在产量、尤其在品质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需具有明显的优势;(2)商品经济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特色农产品应该是绿色产品,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以及与市场容量相适宜的规模;(3)市场需求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改变人们的消费形式来扩展和创造市场需求。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加强对市场风险的分析判断来避免市场风险。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探索农业生产风险的商业保险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和价格补贴制度,建立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来抵御市场风险;(4)服务体系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尤其是要加强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以及在2信息开发中,应当突出的3个重点;分析了当前农业信息工作的5个趋向;提出了建立以效应为中心的信息工作运转机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黄国勤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1998,30(2):70-75
南方冬季农业是种植业的起点和基础,合理开发南方冬季农业,有利于促进整个农业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南方冬季农业开发模式主要有:(1)间混复合型;(2)结构优化型;(3)农牧结合型;(4)高产高效型。本文对上述各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台湾人口急增,而耕地扩展难极难,对土地利用压力日大、唯有依其地理条件适地适种、集约经营、经济百合理的利用土地方能由收增产之效。作者本此对台中盆地地理条件、搜集资料、田野工作试规划其农业区,期供本区农业发展之参考。全辩证离影响台中盆地农业发展之地理条件;(位置、地形、气候、土壤)台中盆地耕地之利用;台中盆地农业区域之划分;(1)水田为主的盆底平原区;(2)丘陵平原间旱作发达区;(3)大胆及八封两台地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23(3):F0004-F0004
农业环境是农产品安全的源头。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AEMC)作为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的网头单位.和全国33个省级和800多个重点地、县级农业环境监测站一起,肩负着保护农业环境的重任。30多年来。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AEMC)在全国农业环境质量调查、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环境信息平台建设、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曹娥江三典型支流的水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对曹娥江水系三典型支流2004年逐月进行水质监测分析,通过时空变异两个角度对这3条支流的水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的山溪性河流水质最好;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的河谷平原河流水质次之,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受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支流河流水质最差,有机物和氮磷指标严重超标。(2)3条支流中4个化学指标(NO3^--N、NH4^+-N、TP、CODMn)在各个雨期之间浓度变化具有十分相似的规律。NO3^--N浓度在丰水期较高,在枯水期较低;NH4^+-N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TP浓度各个雨期之间都变化不大,相对稳定;CODMn浓度在各个雨期之问存在变化,但都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高精度土壤有机碳制图是研究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农业管理活动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但基于农业管理活动的土壤有机碳制图却较为少见。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物候参数是农业管理活动的直接反映,在研究农业管理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基于此,本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5组不同的变量组合(A组:仅自然环境变量;B组:自然环境变量+早稻物候参数:C组:自然环境变量+晚稻物候参数;D组:自然环境变量+早稻物候参数+晚稻物候参数;E组:仅早稻物候参数+晚稻物候参数),分别构建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通过对比5组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分析物候参数对于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的影响作用,挖掘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的主要影响因子,解析对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农业管理活动。研究结果表明:物候参数的加入能够降低预测模型的误差和提升模型解释方差的能力;对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影响作用最大的物候参数依次为早稻季的NDVI增长速率(h1)、早稻生长季节开始的时间(a1)与早稻季NDVI下降速率(i1);三个最重要的物候参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因此,采取能够促使早稻苗早生快发、加快早稻分蘖速率和减缓早稻衰老速率的水肥管理措施可增加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基于物候参数构建预测模型能有效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基于物候参数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可为农田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此次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下农业信息的网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业信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时效性、可用性等特点,针对农民对农业信息“快节奏、简办法、高效益”的要求。必须因势利导,采取必要的对策;一要设立专门机构;二要加强培养信息人才;三要组建内外、左右、横纵三大网络、四要妥善处理好有关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信息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文摘与信息     
文摘与信息9601美国农业部:全球变暖影响最新预测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对未来农业的影响是很大的。美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美国农业部除积极组织有关防治全球变暖(如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全球变暖(如研究未来农业布局规划、培育适应品...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51−2018年各省(自治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干旱受灾面积、干旱成灾面积等数据,构建了干旱影响强度和干旱成灾强度特征指标,并分析近70a各省(自治区)空间尺度的农业干旱灾害的分布、发生次数、变化趋势和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阶段性变化特点。研究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河北省等省(自治区)的干旱受灾面积、干旱成灾面积、干旱影响强度和干旱成灾强度的多年平均值均位于前列;(2)中度及以上干旱等级发生次数最多的前10位均为北方省份(自治区),总次数均≥25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陕西省位居农业干旱发生次数最多前三位;(3)16省(自治区)的干旱受灾面积和干旱影响强度存在减小趋势,但大部分地区即23个省(自治区)的干旱成灾面积和27个省(自治区)的干旱成灾强度存在增加趋势;(4)受气候变化影响,各省(自治区)在气候较冷的I阶段(1951−1984年)农业干旱较轻,在气候增暖明显的II阶段(1985−1997年)农业干旱大幅加重,在气候增暖趋缓的III阶段(1998−2018年)农业干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干旱影响强度普遍减小,但其成灾强度在加重。总之,农业干旱具有明显的南轻北重特征,且北方农业干旱更加频繁,因此北方地区仍需加强防御,减轻重大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利用疫苗信息表和基础免疫程序表的信息,结合猪群个体的出生信息、母猪配种产仔信息和当天的日期,编程实现了:(1)按生猪个体日龄的免疫提示;(2)按母猪配种前后的免疫提示;(3)按母猪产仔前后的免疫提示;(4)按每年日期天数(或不同季节)全群猪的免疫提示。  相似文献   

20.
川中丘陵区人工桤柏混交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丘陵区人多地少,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给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盐亭县林山乡率先把桤木(Aluns cremastogyne)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成功,到80年代末,川中丘陵区营造了大面积的桤柏混交林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林。在过去的30多年里,有关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混交林的机理和模式、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产力和物质循环,以及混交林的生态效应。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的总结,作者剖析了目前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桤柏混交林的研究应该围绕:(1)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与演替趋势;(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结构和模式的优化改造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