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在牧鸡治蝗的技术规范和治蝗效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关于牧鸡轮牧周期对牧鸡治蝗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调查牧鸡治蝗期间鸡群的采食量和补饲用量、地面可食蝗虫质量,采取控制牧鸡半径的手段,利用倒推法对理论轮牧周期和治蝗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半径为150 m的轮牧面积内,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单位鸡群的轮牧周期呈现升高趋势,虫口密度在30头/m2时的轮牧周期高达7.8 d,以90 d为一个防治周期计算,其防治周期的轮牧次数为11次,单位鸡群(每1000只定义为1个单位鸡群)的理论控制面积为77.77 hm2,折合每只牧鸡一个防治周期的理论控制面积为0.08 hm2,并且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理论控制面积呈现升高趋势。本研究为内蒙古草原牧鸡治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进行的牧鸡治蝗试验结果表明,珍珠鸡、绿鸟鸡、麻鸡、柴鸡等4种牧鸡的治蝗效果均达到90%以上。其中,珍珠鸡防治效果最高可达96.3%,防治效果依次为珍珠鸡>绿鸟鸡>麻鸡>柴鸡。减少牧草鲜草损失396 t,投入产出比1∶3.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种对靶标昆虫具有高毒力和致病性的重要杀虫真菌,通过接触直接侵染使蝗虫致死,对草原蝗虫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草原喷施金龟子绿僵菌粉剂对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蝗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后7 d优势种蝗虫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的虫口减退率达60%、防治效果超过62%,其中白边痂蝗、毛足棒角蝗、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高于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和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同时,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类型草原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在典型草原和荒漠化及半荒漠化草原的防治效果高于草甸草原。研究绿僵菌在不同草原类型蝗虫的防治效果,为建立草原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体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是一种生物防蝗的重要手段,鸟巢结构以及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均影响其对蝗虫的防治效果。本文通过调查新疆地区不同结构的鸟巢中粉红椋鸟数量及其对鸟巢利用率,并结合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分析其对蝗虫的防控能力。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6个蝗虫发生区内,不同结构鸟巢招引效果为砖巢 > 石巢 > 天然鸟巢,砖巢、石巢和天然鸟巢招引效果分别为74.8%、71.9%和66.5%。分析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对蝗虫种群密度影响,成鸟迁离前对蝗虫的防控效果平均达58.4%,幼鸟迁离前对蝗虫的防控效果为88.8%。本文为进一步利用粉红椋鸟防治草原蝗虫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调查和生物量定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草地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丰富,主要蝗虫有11种,草原蝗虫的时间分布揭示了蝗虫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Zubowsky)],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别构成镶黄旗草原蝗虫早期、中期、晚期优势种;根据蝗虫种群地位,将11种蝗虫划分为优势种、附属种、稀少种,把11种蝗虫按空间地位划分为禾草地类、荒草类、特殊类和全域类4类,优势种蝗虫的种群与空间地位,反映了蝗虫与植被、蝗虫与蝗虫之间关系。优势种蝗虫中短星翅蝗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说明短星翅蝗对时空"资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共存的蝗虫种类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亚洲小车蝗与宽须蚁蝗的生态位重叠最大,说明两者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最高。我们用生态位来体现蝗虫种群地位及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用资源的系统聚类来预测蝗虫的潜在发生与危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蝗虫群落结构和蝗虫生态位,将为评价草原蝗虫潜在发生与危害、蝗虫宜生区划分和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高山草地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空间聚集强度变化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响应,在位于甘肃省祁连山中段北坡的研究区调查温性草原、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3类草地中的蝗虫种类和数量,对不同蝗虫群落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并观察不同蝗虫种群的聚集程度。结果显示,共捕获蝗虫15种,8月温性草原内蝗虫虫口密度最大,为8.17头/m2,且此时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最大,分别为1.58和2.27;7月蝗虫群落的空间聚集程度高于其他两类草地。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中蝗虫空间聚集高峰出现在8月,晚于温性草原。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种群的空间聚集程度最高,其次为白边痂蝗Bryodema luctuosum、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和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种群,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种群的聚集程度最弱。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蝗虫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以及空间聚集强度与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覆盖度和高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蚜虫的田间控害作用,开展了不同天敌水平和不同猎物密度下异色瓢虫对两种核桃蚜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核桃蚜虫的初始密度相同时,短期内其种群数量均随着异色瓢虫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无天敌的对照组,核桃全斑蚜种群峰值随初始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到达峰值的时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而缩短。益害比与防治效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种群增长率与防治效果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投放异色瓢虫5 d后,益害比分别在1∶575、1∶777和1∶613以上时,异色瓢虫可有效控制核桃黑斑蚜、核桃全斑蚜和混合蚜虫(种群增长率r≤0),此时效果分别在70.85%、61.13%和57.32%以上。随着时间推移,异色瓢虫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持续提高,投放1~2头异色瓢虫15 d以上时,对不同初始密度蚜虫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典型草原优势蝗虫种内、种间竞争模式,以及栖境对蝗虫种间竞争的影响,设计田间罩笼及正交试验分析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优势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的种群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和毛足棒角蝗的种内竞争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加大,并随着栖境食物量的减少而加大;鼓翅皱膝蝗由于栖境不适,种内竞争与密度没有相关性;混合种群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亚洲小车蝗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而栖境对毛足棒角蝗竞争能力的影响较大。表明栖境和种群密度影响蝗虫群落动态。栖境适合时,亚洲小车蝗种间竞争力大于其他两种蝗虫。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黑龙江省西部草原蝗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实现对草原蝗虫的高效节药治理,采用点滴法于2010年和2013年检测当地优势种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不同种群对10种常规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测定3种增效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与相对敏感基线相比,2010年大垫尖翅蝗肇源、林甸和杜蒙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马拉硫磷、三唑磷和辛硫磷均未产生抗性,抗性比在1.09~3.32之间;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的抗性比在3.57~6.86之间,处于敏感性下降和低抗水平;对其他5种杀虫剂氟虫腈、丁烯氟虫腈、阿维菌素、苦参碱和印楝素比较敏感,抗性比在0.88~1.44之间。2013年肇源种群对辛硫磷的抗性水平稍有增加,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比上升至9.43~9.57,但仍处于低抗水平。停止使用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3年,大垫尖翅蝗对其的低水平抗性可以恢复到敏感水平;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混用增效醚,有机磷类杀虫剂中混用磷酸三苯酯,增效作用显著,对抗性种群的增效比达到3.48以上,可以明显降低用药量。表明黑龙江省西部草原蝗虫对各类常用杀虫剂未产生高水平抗性,对大部分杀虫剂较敏感,且混用增效剂可以有效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有效控制草原和农牧交错地带农作物的草原蝗虫。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   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关于蝗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九五”期间治蝗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年蝗虫防治工作,部里决定在天津市召开全国治蝗工作暨表彰会议。会议期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报了近年来国内外蝗虫发生形势及治蝗对策,有关省(区、市)汇报了去年蝗虫防治情况及今年发生趋势和治蝗准备情况,通报表彰了全国蝗虫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下面,我就今年蝗虫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1回顾“九五”,认真总结蝗虫治理经验   受气候异…  相似文献   

11.
西花蓟马为害对菜豆叶绿素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西花蓟马不同虫口密度(0~40头/叶)为害菜豆叶片不同时间(2~8 d)后,对菜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虫口密度的增加和为害时间的延长均能引起菜豆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其中叶绿素含量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和虫口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虫口密度处理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在相同处理时间下均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虫口密度下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为害前期(2~4 d)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为害后期(6~8 d)其含量在各虫口密度下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数千年蝗灾发生为害的历史,建国初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科研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提出并实施了“改治并举”的策略,改造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近2/3,同时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初步形成了以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经过长期实践,蝗灾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利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p.等微生物的治蝗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并走在国际前列。该技术体系的长期大规模应用,不但在有效防治蝗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也在支援国际蝗灾治理中做出了贡献。最后对未来蝗灾治理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品系、Biosys品系,格氏斯氏线虫S.glaseri NC52品系,长尾斯氏线虫S.longicaudum X-7品系,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品系和印度异小杆线虫H.indica LN2品系6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在室内对腰果云翅斑螟Nephopteryxsp.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除了嗜菌异小杆线虫,其他参试线虫对腰果云翅斑螟3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致死率80.0%~95.0%,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嗜菌异小杆线虫对腰果云翅斑螟幼虫控制效果最差,显著低于其他参试线虫。选择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进一步研究其对腰果云翅斑螟的致病效果,结果发现,其对腰果云翅斑螟3龄幼虫处理24h后的LC50为22.94IJs/头。处理24h,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1~3龄幼虫的致死率(72.5%~84.7%)显著高于4~5龄幼虫(15.0%~30.0%);处理120h,对蛹的致死率仅为20.0%。研究表明,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腰果云翅斑螟低龄幼虫在室内具有一定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14.
模糊聚类分析在沂蒙山区土蝗群落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9-1993年对沂蒙山区的土蝗进行了全面调查。明确了沂蒙山区土蝗群落的优势种群由笨蝗Haplotropis brunmeriana Sauss、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mb)、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9Ivan)、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长翅黑背蝗Euprepocnemis shiraki BOl、花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评价触杀性粉剂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防治效果,利用0.2%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田间红火蚁蚁巢进行单蚁巢处理,分析粉剂施用剂量和次数对田间红火蚁种群数量及蚁巢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触杀性粉剂处理可在短期内显著降低红火蚁的蚁巢数量和工蚁诱集数量,50 g/巢和100 g/巢处理1 d后,蚁巢数量降幅分别达55.17%和66.04%,工蚁诱集数量降幅分别达31.79%和51.95%,但5~9 d后基本恢复至处理前水平,第21天蚁巢增加率达86.21%和37.74%,持效性较差。增多粉剂施用次数同样也只能在短期内压低红火蚁的蚁巢数量和工蚁诱集数量,施用1、2和3次粉剂1 d后蚁巢数量降幅分别达61.44%、76.82%和80.79%,工蚁诱集数量降幅分别达55.40%、47.21%和28.36%,随着时间延长,蚁巢数量和工蚁数量很快恢复。虽然随着施药剂量增加,蚁巢增加率和分巢率明显降低,新蚁巢出现时间略有延迟,新蚁巢的体积明显减小,但整体来看蚁巢数量仍呈上升趋势,新蚁巢出现的距离和方位也没有明显差异。表明粉剂防治仅可在短期内表面上压低红火蚁种群数量,即使...  相似文献   

16.
虫口密度和龄期对东亚飞蝗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笼养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虫口密度和龄期对其由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饲养的蝗虫其由群居型转变成散居型的速度不一样。密度越高,转变的速度越慢;当密度过高时,即使由三龄期开始隔离也无法转变其生态型。将处于三龄期群居型蝗蝻在低密度下隔离,到四龄时为过渡型,到五龄和成虫时为群居型;而四龄期的群居型蝗蝻经隔离后,在五龄和成虫时仅偏向于群居型;五龄期的群居型蝗蝻经隔离后,在成虫时仍为群居型。所以,三龄期可能是东亚飞蝗由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临界期。超过三龄,即使在低密度下也不易发生生态型转变。  相似文献   

17.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have caused periodic devastations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of recorded history and are a threat worldwide until this very day. The most feared of all locusts was (and is) the desert locust,Schistocerca gregaria (Forsk.) (’arbeh’). This review deals with different aspects of man’s interaction with this pest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Near East regions as reflected by ancient literature: decorations found in Egyptian tombs (6th Dynasty, 2420-2270 B.C.), in the Har-ra=Hubullu list (Assyria — the Ashurbanipal Royal Library, 669-626 B.C.) and in Biblical, Rabbinical,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 The aspects covered herein are those of locust nomenclature, terms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stages (life cycle), outbreaks, plagu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amine), locusts as food, etc. Some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Biblical, Grecian, Roman, Mishnaic, Talmudic, Byzantine and modern times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are reviewed. Nowadays, the total area invaded during desert locust outbreaks and plagues extends over 29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desert and subdesert, involving more than 60 nations. Between plagues the ’natural’ locust population occupies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14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desert and subdesert. An attempt is made to identify various terms for locust in the pre-Biblical, Biblical, Rabbinical,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modern nomencl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