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川黄河流域土地沙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2006年现场考察和2005年1:25万TM图像处理、判读研究获得的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论述了四川黄河流域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中,地质因素和气候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地质因素是导致草地沙化的主要内动力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则是其主要的外动力影响因素。人为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草地超载放牧,其次开垦、樵采中药、开矿等。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加速了该地区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2.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及综合防治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主要特征是土地荒漠化,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石羊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加剧了流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完善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有关法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全民进行综合防治;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水土流失分布广泛 ,流失总量巨大 ,土壤侵蚀强度剧烈突出等特点。水土流失的形成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 ,其中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是客观条件。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宝贵的水土和生物资源 ,引起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水土流失分布广泛,流失总量巨大,土壤侵蚀强度剧烈突出等特点.水土流失的形成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其中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客观条件.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宝贵的水土和生物资源,引起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超洪  李仁东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206-207,214
阐述了襄樊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分布,并分析了其形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水、土壤、风力等因素;人为因素包括植被的破坏、坡耕地的开垦和工程活动的影响,最后,根据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治理对策,为水土保持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若尔盖高原沙漠化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盛海洋  王玉珏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1):126-131,158
根据野外调查与遥感解译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论述了若尔盖高原草原沙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若尔盖高原沙漠化以自然因素为主导因素,对土地沙化起决定性作用。人为因素为次要因素,对土地沙化起促进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对青藏高原生态研究,黄河上游至源头沙漠化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晋西地区侵蚀强度区域分异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时间变化 ,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域差异的综合反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影响侵蚀的地表组成物质、植被覆盖度、地形地貌及降雨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侵蚀加速和水土保持治理程度。在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各因素对土壤侵蚀强度区域分异影响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力稳定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在建立田块尺度耕地生产力空间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粗糙集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河北省雄县耕地生产力及稳定性空间分布进行了分层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力稳定性水平上,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变化.生产力方面,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波动的主控因素主要有排水条件、有机质、灌溉保证率、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升高,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出现交替现象,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相对较低区人为因素和土壤自然属性共同作用,生产力较高区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稳定性方面,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空间波动的主控因素有全氮、土体构型、盐渍化情况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水平上主控因素对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亦不相同,人为作用对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土壤自然属性因素在中等稳定程度与人为因素相当.  相似文献   

9.
关于侵蚀土壤退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史德明  韦启璠  梁音 《土壤》1996,28(3):140-144,164
本文首先对土壤退化的涵义作了概要介绍,并根据土壤退化不同成因,将之区分为受自然因素影响的和受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双重影响的两种土壤退化类型;文中就土体构型变化、养分循环失衡、理化性质劣化和逆向发育等方面,重点阐述了侵蚀土壤退化的过程及机理。  相似文献   

10.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引发水土流失的基础动因,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并形成程度不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区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斯特石漠化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其生态治理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地方政府的迫切任务。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治理示范区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植被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示范区以花椒为主的人工植被的物种配置和空间结构都比较合理,其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有着密切关系,随均匀度增大而增加,随生态优势度的增加而递减,并随石漠化强度的加重及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认为只要人工林模式的结构配置得当,管理配套,石漠化完全可以兼顾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态势、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该文利用 Landsat TM/ETM数字影像,监测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期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原因,并通过构建系列模型,量度了不同因子对土地石漠化发展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认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应与农村扶贫开发统筹考虑,立足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综合开发,培值乡村替代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扶贫开发"双赢"目标.研究结论对广西乃至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扶贫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艳萍  荣浩  邢恩德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76-277,281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场沙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干旱、半干旱区草场沙退化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从影响草场沙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选出若干因子,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东部和硕庙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该地区草场沙退化的主要因子,从而为全面整治草场沙退化提供科学依据,这必将对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干旱、半干旱区的林地在保护国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拓宽人类活动空间、优化生存环境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态失衡,环境遭到破坏的荒漠化发生地区,以某种特殊目的营建起的农防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既是农牧业的人工防护屏障,又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骨架;但是同时也讨论由于过度放牧、樵采和垦荒等破坏植被后导致的沙化,使林地成为沙源地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黔江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704.98km^2,约占重庆市土地总面积的29.39%,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已成为重庆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综合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该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及危害,深入探讨了石漠化的成因。指出了植被、土壤等地质环境因素是石漠化产生的基本条件,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抑制贵州省岩溶石漠化地区石漠化发展,寻求脆弱生态环境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相关理论分析,在对农户石漠化治理行为和农业发展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阻碍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在现有治理模式下,由于农户基于风险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导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户破坏环境的驱动因素。[结论]岩溶石漠化小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提高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降低农户在农业生产商品化过程中的市场风险;适宜石漠化小流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有:高效灌溉商品化农业,经果林—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综合农业和牲畜(鱼)—沼气—种植(果园)复合农业等。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民勤县近年来荒漠化状况的基础上,分别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造成该县荒漠化的原因,提出了在民勤县防治荒漠化进一步扩大的有效措施。(1)节约用水,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2)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工程;(3)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构建完善的防护林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陈俊翰    卢琦    刘雨晴    何晨阳    闫峰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103-110,120
[目的]青藏高原由于其高海拔、气温低、冻融侵蚀强烈的特点,是冻融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区。探究青藏高原冻融退化区分布及其原因,对该区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方法]选择植被覆盖度、冻融循环次数、土壤温度日较差、土壤含水量、年降水量和坡度作为冻融侵蚀因子,对2000—2019年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合研究期内青藏高原荒漠化趋势,构建了一种判定冻融荒漠化退化区域的方法。[结果]2000—2019年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总面积为1.531×106 km2,中度及以上敏感性区域面积为9.131×105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35.92%。青藏高原冻融荒漠化退化区域面积约为1.113×105 km2,主要分布于高原西南部,退化程度以中度退化为主,面积占比为44.35%。[结论]气温上升、湿润指数下降和净太阳辐射增强是青藏高原冻融荒漠化发生的主要自然驱动因素,高原南部部分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三者发挥了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土地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多风、地表沙物质丰富和植被稀疏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本身就孕育着沙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即沙质荒漠化的自然过程,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沙质荒漠化自然过程的基础上起加速、加剧作用,即沙质荒漠化的人为加速过程.动态监测资料表明流动沙地面积有增加趋势,在未来中国北方气候变暖干化背景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该区沙质荒漠化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机理,运用GIS技术分别分析了岩溶地貌、坡度、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对石漠化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此,进行研究区石漠化敏感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石漠化中度敏感性区域面积最大,占研究区面积的32.39%,其次为轻度敏感性区域(占26.75%),高度敏感和极敏感性区域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其比例分别为17.50%和21.51%;(2)石漠化敏感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金沙江下游、大渡河中游、四川盆地南部周缘和川东平行岭谷是石漠化高度敏感和极敏感集中分布的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域内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木里河、水洛河、雅砻江两岸、盐源盆地以及四川盆地大部分岩溶地区基本以轻度、中度敏感为主;(3)研究区石漠化现状与石漠化敏感性分布基本一致,数量特征表明这二者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在局部地区强度特征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