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2008年全国单产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高产田共41块。与往年相比,2008年玉米高产田呈现出新的特点:数量增加、面积扩大;多数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高产田在高温寡照的四川省首次出现。41块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为88 110穗/hm2、穗粒数530粒、千粒重368.3 g、穗粒重191.4 g。高产田的产量取决于穗粒数和穗粒重,而增加穗粒数是提高穗粒重的关键。光温条件、品种和密度是决定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宁夏高产玉米群体产量构成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2008~2012年宁夏玉米高产潜力研究示范中产量突破15 000 kg/hm2的54个品次高产田群体产量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玉米高产田群体平均产量为16 927.01 kg/hm2,平均收获穗数为9.78万穗/hm2,穗粒数为524.38粒,千粒重为357.01 g。高产田61%品次收获穗数9.25万~10.75万穗/hm2,平均收获密度9.97万株/hm2,属高密度种植。高产田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周边及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高产田46.48%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属中晚熟品种。高产田各品种花前干物质生产平均占整个生育时期总物质生产的41.7%;群体叶面积指数均为单峰曲线变化,吐丝期达峰值。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增穗、稳粒数、增加粒重”、增加花后物质生产与高效分配、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是高产突破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春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2016年,选用耐密、适应性广的高产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KX3564为试验材料,设置从15 000~18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果穗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由拟合方程得到最高产量为19 259.55 kg/hm~2,低于实际最高单产,3个品种连续两年在90 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相关分析显示,单穗粒重、行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升高,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单穗粒重下降,秃尖长增加;百粒重、单穗粒重与密度呈一般线性关系,且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协调好穗长与行粒数、穗粗与行粒数、百粒重与穗行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当前密度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平原北部高产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浚单20、丰玉4、京单28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黄淮海北部平原区有限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收获穗数,从而提高收获总粒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但密度增加必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叶片衰老严重,影响吐丝后光合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有效减缓高产群体吐丝后的叶片衰亡是实现夏玉米产量的重要保障。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产量突破11 250kg/hm2的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为: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达到5.80以上,后期下降缓慢,到收获时仍维持在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达到370(万m2.d)/hm2以上,吐丝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0%以上,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0 562kg/hm2以上,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61%以上。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为收获总穗数不少于76 500穗/hm2,穗粒数不少于500粒/穗,总粒数达到3 900万粒/hm2以上,千粒重350g以上,经济系数在0.53以上。  相似文献   

5.
美国玉米种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DK743玉米杂交种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经济产量-密度方程呈渐近线型,经济系数-密度方程呈指数下降型.密度为67 500株/hm2的群体经济产量最高为13 300.33kg/hm2,收获穗数67500穗/hm2,穗粒数559粒,千粒重352.49 g,经济系数0.502 9,为最佳产量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陕单609、榆玉3号、先玉335、郑单958、秋润100、陕单636为供试品种,在67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两种种植密度下,研究增密对不同玉米品种子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子粒产量、收获穗数、群体干重和LAI显著增加,穗粒数、百粒重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不同品种间呈现不规律变化。密植条件下,品种间子粒产量差异更为明显,陕单609、先玉335和榆玉3号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较郑单958增产1.98%、11.26%和2.37%。陕单636增密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粒重,先玉335和郑单958增密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穗粒数,陕单609、榆玉3号和秋润100增密后影响产量的因素是穗粒数和粒重。因此,选择优良品种,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穗粒数和粒重稳定,是实现玉米密植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比较研究超高产田(15 000 kg/hm2)和高产田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和灌浆速率等指标差异,探索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田夏玉米较高产田增产15.6%,穗粒数多3.7%,百粒重增加8.9%,超高产主要依赖于百粒重的增加;吐丝后超高产田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高产夏玉米田,吐丝后10~40 d超高产夏玉米田子粒干物质阶段积累速率较高,吐丝50 d后,高产夏玉米田植株衰老,超高产夏玉米子粒仍维持一定的灌浆速率。超高产田夏玉米具有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叶绿素含量高和灌浆时期长等生长发育特性,有效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培均  马俊  梅艳  先新 《玉米科学》2006,14(3):137-141
运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玉米子粒产量为目标,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研究了杂交玉米毕单9号子粒产量、主要经济性状与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模拟得出在黔西北喀斯特山区4月初播种育苗,采用单株定向移栽。玉米子粒产量≥8250kg/hm2的栽培技术方案为:种植密度57204~63708株/hm2,施N量291.92~357.71kg/hm2,施P2O5量187.35~232.65kg/hm2,施K2O量165.56~224.45kg/hm2。分析玉米子粒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间的关系表明,在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长和粒重,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减小秃尖长,提高单穗粒重,对玉米实现高产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莆麦312"系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有性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大穗多粒型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中熟,中矮秆,穗近长方形,每穗结实粒数49.1粒,千粒重46.1 g左右,大田生产产量5 175.0~5 70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春玉米高产纪录的创造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在新疆奇台创造24 948.75 kg/hm2的玉米产量,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研究团队采取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条件下,4月14日 播种,宽窄行70 cm+40 cm配置,播种密度135 000株/hm2,产量最高的品种是MC670,收获穗数12...  相似文献   

11.
玉米极早熟品种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和2011年采用裂区设计方法, 以密度为主区, 品种为副区, 研究我国极早熟玉米生态区适宜栽培密度。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最高产量对应的密度差值在22 500~30 000株/hm2之间, 反映了品种间耐密能力不同。试验表明, 参试品种密度每公顷增加万株, 其平均穗长减少0.23~1.13 cm, 秃尖长增加0.008~0.367 cm, 平均穗径减少0.003~0.103 cm, 平均轴径减少0.007~0.063 cm, 平均子粒长减少0~0.023 cm, 平均有效株率减少0~2.20%, 平均株粒重减少8.4~18.5 g, 平均行粒数减少0.89~2.58粒。75 000~105 000株/ hm2的高密区间是极早熟品种的适宜密度区间值, 远远高于中熟、中晚熟区的先玉335、郑单958等品种。  相似文献   

12.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1,他引:34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左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生态条件优越地区,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及时灌溉。  相似文献   

13.
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6个玉米杂交种,采用12万株/hm2的密度大田种植,研究高产玉米不同品种子粒灌浆特征的差异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玉米杂交种均可实现15 000 kg/hm2的高产水平。良玉66和中单909前中期灌浆速率高,且最早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灌浆速率下降慢的品种,成熟相对偏晚。品种间差异主要是灌浆速率和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不同,活跃灌浆期并没有明显差异。影响不同品种粒重的主要因素是线性灌浆期和缓慢灌浆期的灌浆速率。因此提高品种的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可以增加粒重。在新疆伊犁春播玉米高产区,适宜的高产品种为中单909和良玉66。  相似文献   

14.
张丽丽  王璞  李少昆  景希强  刘旭  杨海龙  付俊 《玉米科学》2015,23(1):139-142,148
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配置研究春玉米生育进程、物质生产水平以及产量构成,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在辽东南地区产量及生长特性,探讨提高产量的关键限制因素。结果表明,丹玉405等稀植大穗型晚熟品种在3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郑单958、农华101等紧凑中熟、中晚熟品种在45 000~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各品种千粒重下降,穗粒数降低,倒伏率和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量和密度对吉单96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纯氮用量0、150、225、300和375 kg/hm~2共5个氮肥量级和6万、7万、8万、9万和10万株/hm~2共5个密度梯度,研究不同氮肥量级条件和不同密度梯度下吉单96的冠层生理及结构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结果表明,冠层叶绿素含量的敏感时期为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其中,大喇叭口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受氮肥影响最大,抽雄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受密度影响最大。225~300 kg/hm~2施氮量且分配60%的追肥可以保持冠层叶绿素在较高水平;叶面积指数受密度调控更显著,7.7万~8.0万株/hm~2为试验最适密度,可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在5.5左右。在中高肥力条件下,采用7.7万~8.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和225~300 kg/hm~2的施氮量,可维持冠层结构和功能,协调穗粒数和百粒重同步增长,产量可达到12 780.9 kg/hm~2。  相似文献   

16.
耐密玉米杂交种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山西长治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9.0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056.0~13 526.0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为4.2~6.2,蜡熟至完熟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7.53%,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2~8.3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8.82万穗/hm2、穗粒数524~466粒、千粒重332.0~329.0 g。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714.5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4.0~5.2,蜡熟至完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6.42%,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9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穗/hm2、穗粒数538粒、千粒重339.9 g。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甜玉米果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甜玉米甜单8号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45 000、60 000和75 000株/hm2)及不同供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下对果穗产量、穗粒结构、穗部性状形成过程及子粒灌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施氮可显著提高鲜穗产量与子粒产量;穗长、穗粗的形成贯穿整个果穗发育过程,可用Logistic曲线拟合,分别在吐丝与抽雄期达到最终穗长与穗粗的50%;穗粒数在抽雄期达到最高峰,随时间推进果穗败育粒增加;施氮对单穗重的提高在高密度下最明显。施氮能够促进玉米子粒的灌浆,但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灌浆动态的影响明显不同,在4~20 DAP子粒体积、百粒鲜重、灌浆速率均明显升高,且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  相似文献   

18.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5.25万、6.00万、6.75万和7.50万株/hm2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强盛38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株高和穗位高升高,茎粗和单株干物质重降低,播期推迟使这种升高和降低效应进一步加强。玉米产量在密度间的变化根据玉米品种不同而异,整体均表现为晚播处理产量较低,中播处理较高。随着播期提前,玉米生育期也相应延长,生育期延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播种至拔节期。先玉335在早播和中播条件下适宜密度为6.75万株/hm2,晚播条件下适宜低密度种植;强盛388在3个播期下均适宜低密度种植。本地区旱地玉米最佳播期在4月27日左右,适宜播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指标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