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81~2004年间捕获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亲鲟样本为研究材料,研究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繁殖季节中坝下30km范围内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情况。测定与统计结果显示,中华鲟雌雄性比由1981~1983年的1.10:1降低到1987~1989年的0.63:1,而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5.86:1。雌鲟平均体长由1990~1992年的263.1cm增加到1999~2001年的276.7cm,升幅为5.2%(差异极显著);平均体重由1990~1992年的202.4kg增加到2003~2004年的237.4kg,升幅为17.3%(差异显著)。雌鲟年龄的平均值在24年中的前9年里(1981~1989年)波动于19.0~20.7龄,在后15年(1990~2004年)里,雌鲟年龄平均值在21.1~22.7龄之间波动,普遍高于前9年中的年龄平均值。雄鲟群体变化比雌鲟群体变化大。雄鲟平均体长、体重分别由1981~1983年的205.1锄、89.8kg下降到1987~1989年的197.5cm、72.7kg(降幅分别为3.7%、19.0%),然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229.4锄、121.1kg(升幅分别为16.4%、65.2%);平均年龄由1981~1983年的15.4龄下降到1987~1989年的13.3龄(降幅为13.6%),然后上升到1996~1998年的17.6龄(升幅32.3%)。在1993~2004年中华鲟产卵场采集并鉴定了年龄的中华鲟亲鲟中,共发现28尾1981~1989年出生的个体即葛洲坝截流后出生的个体,这证明了在洄游路径缩短622~1166km后,中华鲟的回归本能尚未丧失,同时,由于在葛洲坝截流后的初期并没有实施人工繁殖放流,这佐证了葛洲坝截流后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真蛸为福建省近年来新兴的海水养殖优良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商品价值和产业化养殖前景。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8年-2011年真蛸人工繁殖及受精卵孵化结果:127头雌亲蛸经强化培育,共有77头产卵,获卵194×10^4粒,孵出143.4×10^4头浮游幼体。雌亲蛸获产率46.2%~86.7%,卵子受精率75.6%-91.8%,受精卵孵化率77.9%~95.0%。在20.0~22.5℃水温条件下,真蛸受精卵经21~36d开始孵出,孵出后4~6d为孵出高峰,每窝卵开始孵出至孵化结束维持10—16d。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8年渔港抽样调查数据,应用随机生产边界法和方差分析对中、西沙海域作业的灯光围网船和灯光罩网船的捕捞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灯光围网渔获物以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蓝圆鲹(Decapterus mantadsi)、扁舵鲣(Auxis thazard)、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鲔(Euthynnus alleteratus)和大目金枪鱼(Thunnus obesus)为主,灯光罩网主要渔获种类为柔鱼(Ommastrephes spp.)、蓝圆鲹和颌圆鲹。灯光围网船每网次产量1.00~12.52t,平均4.72t,单位功率网次产量3.38~37.84kg·kW^-1,平均16.96kg·kW^-1。灯光罩网船单船网次产量49.40~451.49kg,平均179.87kg,单位功率网次产量0.22~2.05kg·kW^-1,平均0.77kg·kW^-1。灯光围网船技术效率34.7%-91.7%,平均69.4%。灯光罩网船技术效率50.4%~92.1%,平均78.2%。方差分析表明,影响灯光围网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网次数和作业渔区数;影响灯光罩网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网次数和网衣长度。  相似文献   

5.
用3种不同蛋白含量(26.1%、38.3%、52.7%)的配合饲料投喂华鲮幼鱼153d,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从26.1%上升到52.7%,平均日增重从0.08g/d上升到0.33g/d,3组之间的日增重和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从4.82下降为2.18,3组之间的饲料系数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蛋白含量(26.1%、38.3%、52.7%)的配合饲料的成本分别为2.53元/kg、3.75元/kg、5.57元/kg;鱼体每kg增重所需饲料成本分别为12.19元、10.39元、12,14元/。初步认为蛋白含量为38.3%的配合饲料更适合华鲮幼鱼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6.
2001年对黑龙江中游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共统计4趟三层流刺网渔获物,575船次,计4874.65kg。其中抚远江段主要渔获物鲤(26.8%)、鲢(34.7%)、鳊(5.9%)、翘嘴Bai(3.9%),2001年捕捞量300t,渔船550只,三层流刺网550趟,捕捞强度2.10kg/船/日;绥滨(290农场)江段主要渔获物鲤(20.9%)、鲢(51.4%)、鳊(14.3%)、翘嘴Bai(5.8%),2001年捕捞量40t,渔船63只,三层流刺网126趟,捕捞强度2.54kg/船/日。黑龙江2000年捕捞江鱼2408t;渔船1795只,三层流刺网1893趟。黑龙江2000年捕捞强度为5.36kg/船/日,2001年为4.78kg/船/日。黑龙江渔业资源呈现严重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7.
5月份,出口活鳗价格终于出现松动,比上月有所回落。5月28日.广东出口活鳗2.5P的每吨18万元,3P的20万元,4P的26万元,5P的29万元:广东菜鳗收购价每吨13万元。比4月份分别下降了18L2%、16.7%、10.3%、9.4%、7.1%。  相似文献   

8.
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现状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本文以1960~1961年、1973~1975年、1982~1986年和1999~2002年4个年代的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东海区鲐鱼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生物学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区鲐鱼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经过近40年时间的开发利用,目前该种群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较为明显;其平均叉长从343.14mm下降到193.66mm,平均体重从588.79g下降到96.89g;种群的个体生长内禀动力发生了较大变化,生长参数K从0.22提高到0.81,渐近叉长从486.84mm减小到367.50mm,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从4.48龄逐渐减小到1.27龄。尽管东海区鲐鱼目前渔获产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种群已长期处于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  相似文献   

9.
东海海域船蛸的形态、分布与繁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林  徐杰  林楠  严利平 《海洋渔业》2015,37(2):107-113
为了解船蛸(Argonauta argo)在东海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1999~2014年连续16年东海渔业资源调查期间所获的76 ind船蛸样本,研究其形态、分布、资源密度、繁殖力等基础生物学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船蛸的形态较为特异,有别于其它八腕目。雌体具有石灰质的外壳,既是浮游工具又是孵化袋。船蛸分布于东海南部海域和北部外海,范围为26°30'N~32°00'N、122°00'E~126°30'E。在出现船蛸的网次中,春季占40.38%;夏季占36.54%;秋季占21.15%;冬季仅占1.92%。船蛸在东海海域的资源密度较低,仅为0.92~32 ind·h-1不等,且主要分布在100 m左右的水深。作为暖水性种类,船蛸在东海的出现主要是受黑潮暖流和台湾暖流势力的影响。船蛸体质量随胴长呈现出显著的幂函数增长趋势。胴长和体质量的关系为BW=0.001 9ML2.409 4。个体绝对繁殖力范围为7 111~48 576 egg,平均为22 976 egg。胴长相对繁殖力范围为245~838 egg·mm-1,平均为441 egg·mm-1。体重相对繁殖力范围为521~975 egg·g-1,平均为698 egg·g-1。卵径主要分布范围为1.1~1.3 mm,平均(1.125±0.118)mm。  相似文献   

10.
依据翘嘴红鲌、花的生物学特性,分别采用膨化颗粒饲料、沉性颗粒饲料同池综合养殖2次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亩放体长14.5 cm、16 cm鲐鱼500尾、833.3尾和规格27.7尾/kg、40尾/kg的花鲭500尾、740.7尾,收获鲌鱼规格0.47 kg/尾、0.48 kg/尾,产量220 kg/亩、376.4 kg/亩,成活率93.6%、94.1%,饵料系数2、1.27;花规格0.25 kg/尾、0.21 kg/尾,产量 112 kg/亩、132.6 kg/亩,成活率89.6%、85.2%,饵料系数0.95、2.16,亩毛利分别3 508元、3 318.5元。  相似文献   

11.
蛸类渔业概况及增养殖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蛸类具有对养殖环境高度的适应性,且分布广、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特性,已成为头足类中最受关注的养殖对象和研究热点。此文概括地介绍了蛸类在海洋渔业中的地位,系统地阐述了蛸类渔业概况及增养殖研究现状,并对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前山东近海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对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有着较大影响。为探究山东近海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多样性水平的环境因子,实验基于2017年冬季在山东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整体与山东近海3个不同海域的物种数、辛普森多样性(Simpson’s index of diversity)、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 of diversity)、皮尔洛均匀度(Pielou evenness index)等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评估了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所构建模型的拟合优度并且探究两者间的依存关系,研究将山东近海分成3个区域并将分区作为空间因子加入到算法模型中。结果显示,山东近海的多样性水平空间分布上呈现半岛南部海域高于北方的烟威渔场及其临近海域、莱州湾渔场的趋势。物种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方差解释率达到77.46%和45.66%,而对Pielou均匀度指数的拟合效果较差。研究表明,无论整体海域模型还是分区模型,海底温度、海底盐度及海水深度等3种环境因子都是对多样性指数最为显著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短蛸繁殖行为及胚胎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选用成体短蛸培养1个月后(五月份)即产卵。观察发现,雌蛸一直对其卵子进行看护,直到幼体孵化出膜,随后两周之内雌蛸相继死亡;受精卵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根据Naef的划分标准,短蛸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0期,期间胚胎经历2次翻转,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16~21℃时,第1次翻转发生在第15天,胚胎原基由动物极转向植物极;第2次翻转发生在第40天,胚胎由卵柄端转向卵柄相对端;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出膜共经历41d;刚孵化出的幼体为浮游型,浮游期12d左右,之后营底栖生活。本文系统地描述了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旨在丰富短蛸繁殖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为开展大规模开展短蛸人工育苗、养殖以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long-term relationship among price of fish, harvest level, and resource condition using a bioeconomics model. Data on the annual amount of production and prices of octopus (Octopus vulgaris) in Morocco from 1970 to 2006 are plotted on a diagram to trace annual changes of price and production. The plotted pattern suggests a long-term movement of the yield-price equilibrium along the line of a theoretical long-term supply function curve of the bioeconomics model. The plotted data also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four stages of resource exploitation for octopus in Morocco: (1) the underexploited stage from 1970 to 1987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catch and low prices, (2) the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 stage from 1988 to 1998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 catch and intermediate prices, (3) the overexploited stage from 1999 to 2001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catch and intermediate prices, and (4) the reduced stock stage after 2002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catch and high prices.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depen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octopus harvested in Morocco.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an analysis of market information (i.e., amount of production and price) could be an effective tool in identifying approximate status of fishery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居多。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多样性水平以夏季7―8月较高,秋季10―11月较低;5―9月、10―11月组群分别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相似度。各类群的数量组成中,4―7月螺类数量居多,8月螺类和鱼类数量居多,9月鱼类数量居多,10―11月蟹类数量居多。鱼类是各调查月渔获的优势类群,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 (Liza haematocheila)为各调查月都出现的优势种。个体大小–频数百分比分布显示,黄河口潮间带是小型渔业生物以及多种幼鱼分布的重要区域。4―9月,渔获物的主体均由个体重量< 2 g的生物组成(44%~82%),鱼类以个体质量< 20 g为主,优势种类组成月更替明显。研究表明,开展须子网生计渔业调查和监测是采集黄河口沿岸咸、淡水交汇区潮间带包括鱼类补充群体在内的诸多渔业生物分布资料的有效途径。研究还表明,须子网渔业生产虽为黄河口沿岸当地传统的生计渔业,但其低选择性及在迁移通道的布设方式等易对渔业资源自然补充和增殖养护群体造成破坏,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幼鱼种类组成和出现季节特征,重点在夏季和初秋季对该渔业的网目和布设区域进行相应管控。  相似文献   

17.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2005年1~11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研究该海区单拖渔业利用状况、主要渔获物资源动态。结果表明:2005年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CPUE)3月最高,达134.41kg/h,随后迅速下降,9月为全年最低,仅34.75kg/h;渔获物组成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营养级较低的种类为主,二长棘鲷居绝对优势,占总渔获重量的38.8%;各主要种类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较为明显;近十年来,渔船功率和网具的日趋大型化,小型单拖渔船数量有所减少。通过监测调查为渔业管理部门制订科学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加强和完善渔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渔业统计和资源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20多年来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年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以后,渤海捕捞产量和捕捞效率在短期内大幅增加,特别是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捕捞产量分别增加了3.96倍和1.74倍,占渤海总捕捞产量的比重有所提高。1999年以后,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并于2008年趋于稳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1998~2014年渤海渔业资源量急剧下降之后,近年来有资源量增加迹象,鳀(Engraulis japonic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经济种类的资源量在2014~2015年有所提高,但总体低于1992年同期水平。休渔期内,渤海主要渔业种类得到了生长繁殖的时间和空间,资源量增加了3倍以上,渔业生物平均体长和体重增加,但长期以来资源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分别在传统网箱和室内水泥池投放真蛸(Octopus vulgaris)野生苗种22062头,进行了养殖初步试验。主要结果为,55口传统网箱共放养10912头,平均体重233.6g,经过40d养殖,平均体重达660.9g,生长速度快,日增重率高达2.389%,养殖成活率62.8%,饵料系数为8.08。18口室内水泥池共放养11150头,平均体重220.5g,第一阶段经过33d养殖,平均体重达364.5g,生长速度不如传统网箱,日增重率1.402%,养殖成活率70.9%,饵料系数为6.04;第二阶段进入越冬期,生长更慢,经过53d养殖,平均体重达489.5g,日增重率只有0.552%,死亡较严重,养殖成活率仅44.3%,饵料系数为8.97。传统网箱养殖经济效益高于室内水泥池,投入产出比前者为11.210,后者为11.105。此外,还对影响真蛸生长和成活的各种因素、互残和自残行为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现状,于2015年4-6月对该江段鱼类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36种,隶属于5目、11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占总种类数的52.78%。按生态习性划分,定居性鱼类占总种数的88.89%,江湖洄游鱼类占总种数的11.11%;按栖息空间划分,底栖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0.00%;按摄食类型划分,杂食性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4.44%。鱼类优势种为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渔获物中小型鱼类占据较大比例,大型鱼类比例偏低、规格偏小。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2.114、3.476、0.248和0.670。与历史资料相比较,鱼类优势种的数量占比降低,群落多样性、丰富度较高,均匀度较为稳定,但个体小型化现象依然存在,渔业资源仍有衰退趋势。建议强化禁渔措施,确保安庆江段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