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夏秋季蚕在我省乃至全国蚕桑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种量约占全年发种量的60%以上,夏秋季产茧量亦占总产量的60%左右。因此,夏秋用蚕品种的质量对整个蚕茧产量、质量的影响都极为重要。由于我省夏秋气候较为恶劣,对夏秋用蚕品种要求较高,加之全省各地气候开差较大,对品种的要求有所不同,单一的品种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从品种质量上看,我省夏秋用品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七”字号品种的年发种量不足1%甚至更少;夏芳×秋白及洞庭×碧波均系省外引进品种,很难在气候开差较大的四川各地遍地开花,生产上已反映出了两品种存在的部分问…  相似文献   

2.
夏秋蚕品种夏芳×秋白的育成与推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秋季蚕在我国蚕桑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川省夏秋季发种量占全年发种量的60%以上,超过春季发种量.因此,夏秋用蚕品种对整个蚕茧产量和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省,特别是重庆地区,由于夏秋气候较为恶劣,高温多湿,因此对夏秋蚕品种的要求较高.目前我省蚕桑生产上夏秋蚕品种存在的“三低一短”(上茧率低、茧层率低、出丝率低、丝长短)和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提高我省夏秋蚕品种的水平,西南农业大学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室和  相似文献   

3.
<正> 我省夏蚕发种量约占全年发种的25%,秋蚕发种量约占全年发种的35%,二者合计约占全年发种量的60%,其产茧量占全年产茧量的50%左右,夏秋蚕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年蚕桑生产状况。夏秋蚕生产特别是夏蚕生产由于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与春蚕相比,长期存在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低的“三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夏秋蚕饲养量约占全年的60%。夏秋蚕茧的丰欠及品质的优劣,对我省蚕茧产量影响极大。由于我省气候条件的特殊性,生产用种历来春种秋养,春秋兼用。无专用夏秋用品种,在正常气候情况下尚可适应,但遇恶劣气候和桑叶不良等环境,目前多丝量品种的优良性状难以体现,造成蚕作不稳,茧质下降。引用南方专用夏秋蚕品种,虽强健好养,但蚕小、茧小,产量低、茧质差、效益低。因此,选育适应我省夏秋气候特点的夏秋用蚕品种,对稳定蚕作,提高蚕茧质量和茧丝质量将起关键作用。我所采用测交选配等手段选育出一对经济性状优良的夏秋用种…  相似文献   

5.
<正> 我省夏、秋蚕生产,发种量占全年的70%左右,产茧占年总产量的60%以上。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夏秋蚕生产的地位和作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狠抓科学养蚕。但是近几年来,夏秋蚕生产,蚕病严重,单产下降,蚕茧  相似文献   

6.
<正> 夏秋蚕是从6月至10月下旬期间养蚕的总称。近年来,我省夏秋蚕占全省发种量的60%以上,掌握好夏秋蚕养饲技术,对夺取蚕茧丰收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主要应研究夏秋蚕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是提高夏秋茧产、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蚕品种推广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衍峰 《蚕桑通报》2003,34(1):35-37
蚕品种是蚕桑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20多年来,我省推广的蚕品种顺应各个时期的不同要求,有过较大的变迁。据统计,自1982年至今,在我省推广使用的蚕品种有90对,其中春用蚕品种有32对,夏秋蚕品种58对。蚕品种的几经更新,为我省蚕桑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就1982年以来我省推广使  相似文献   

8.
丁农 《江苏蚕业》2000,22(2):8-11
70年代以来,湖州市推广蚕品种几乎每10年更换一次,据1996—1998年统计,生产上使用推广的品种多达10对,春用品种以春雷×镇珠为主,占总发种量 20.38%,夏秋用品种以丰1x54A、秋丰 x白玉为主,分别占发种量的27.32%和27.47%,春蚕期春用品种与夏秋用品种的使用已平分秋色,耐氟春秋兼用种的使用量较低。在品种使用上,虽然茧丝量已达较高水平,但存在着当家品种血缘相近,性状雷同,品种选择余地小,特别是秋种春养,不利于茧质的稳定和提高;目前推广的夏秋用品种繁育系数较低、制种成本高;现行品种与5、60年代品种相比,叶丝转化率未见增加等问题。因此今后在育种方向上应加强基础素材研究,加强耐氟性春秋兼用品种选育,加强多耐性品种选育研究,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加快雄蚕应用研究步伐及多用途蚕品种选育,应用新技术提高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 增养夏秋蚕是提高桑叶、蚕室、蚕具的利用率和蚕茧总产量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地夏秋蚕的发种量都超过了春蚕,占全年发种量60—70%。历年来的发种量(见表):  相似文献   

10.
<正> 我省的桑树普遍实行冬重修的采伐法,加之夏秋季气温高,日照足、雨量充沛等有利条件,夏秋季桑树生长旺盛,桑叶产量较春季多,因此夏秋季饲养蚕种量占全年的60%以上。但夏秋受高温多湿气候的影响,蚕室蚕具重复使用,消毒不易彻底,病原残存多,病毒新鲜,致病力强,蚕病发生较为严重,单产较低,这是我省夏秋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为此,在夏秋蚕饲养上,应实行以防治蚕病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围绕这个中心去合理布局蚕期、改善饲养条件、贯彻科学养蚕技术,使夏秋蚕单产稳定在30公斤左  相似文献   

11.
<正> 我省蚕茧主产区——安康地区,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养蚕布局也在逐步改变。以安康县为例,1965~1974年的十年,夏秋蚕发种量平均占到全年的33.3%,蚕茧产量占全年的22.7%;1975~1979年,夏秋蚕发种量上升到41.77%,产茧量占到28.94%;1980~1982年的三年夏秋蚕发种量增到51.3%,产茧量占全年  相似文献   

12.
蒋敏求 《蚕桑通报》1989,20(4):32-34
1988年我市桑蚕春用蚕品种的良种复盖率已达88.2%,这对增加蚕茧产量,提高茧丝质量和蚕农增收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占饲养比例70%的夏秋蚕品种的良种复盖率仅占53.2%。近年我省虽有薪杭×科明、兰天×白云等新品种推广,但由于我市东部水网平  相似文献   

13.
<正> 我省夏秋蚕生产,近年来已引起各级领导重视,但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夏秋茧仅为全年总产的三分之一,而国内四川、浙江、江苏等省,都已接近或超过了春茧产量,国外日本,则已占全年总产的60%。相比之下,差距较大。我省夏秋季气候比江浙川等省更适宜于养蚕,加之今年各地桑园春伐面积大,生长  相似文献   

14.
夏芳×秋白是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育成的夏秋用品种,具有生命力强、产茧量高、茧丝质好等优点,适宜于四川省、重庆市以及长江流域蚕区夏秋季饲养的中丝量品种。为了丰富我省家蚕品种资源和改变目前我省家蚕生产品种比较单一的局面,充分利用我省春秋期,特别是晚  相似文献   

15.
872×871蚕品种自1999年引进我省至今,在我省现行推广品种中已占50~60%,说明它在四川范围内深受种场、农村、丝厂的欢迎,属于当家品种。但近年来在生产繁育过程中,蚕种生产单位反映872品种生理小蚕(3~5龄)发生较多,不结茧蚕率高,健蛹率低,一代杂交种饲养反应5龄期蚕病发生较多和不结茧蚕多,影响蚕农的效益等问题。这些情况可能是872品种的体质和抗性问题。现结合我场近几年来的繁育生产情况,对872品种的体质和抗性问题作如下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郑时玉 《四川蚕业》2010,38(2):28-29
872×871蚕品种自1999年引进我省至今,现在我省现行推广蚕品种中已占50%~60%,说明它在四川范围深受种场、农村、丝厂的欢迎,属于当家品种。但近几年来,在一代杂交种生产繁育过程中,蚕种生产单位反映872品种在3~4龄小蚕发生较多,5龄期发病率和不结茧率高、健蛹率低,直接影响制种成绩和蚕种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四川蚕业》2017,(4):52-54
<正>养蚕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高,在生产过程中,蚕病一直是蚕种、蚕茧生产丰收优质的最大威胁,直接影响到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是蚕业生产不稳定、不安全、风险大的主要因素。凉山州夏、秋两季发种量占全年60%以上,而夏秋季往往是蚕病最容易发生的季节,如何做好夏秋季蚕病防控工作,夺取蚕茧产、质量双丰收,是凉山州蚕业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农村大面积蚕桑生产积累的经验,谈些认识和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夏秋茧产量又占总产量的55%左右.但由于夏秋原料茧品质较差,同时,现行推广用种苏12秋繁困难,生产不稳定,影响蚕茧产、质量的稳定和出丝率的提高.在影响蚕茧产、质量的诸因素中,蚕品种优劣是其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利用蚕品种资源培育适合我省气候条件的"好养、优质、高产"的夏秋用新品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自贡市夏秋蚕期高温多湿,病原繁殖快,致病力强,是蚕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必须采取相应饲养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夏秋茧丰产。1夏秋蚕饲养的重要性一年内继4-5月春蚕饲养后,从6月中旬至10月中旬夏秋季饲养的蚕统称为夏秋蚕。近年来,自贡市所辖有的区县实施一年多批次(滚动)养蚕,因此春季相对提前,饲养量相对偏少些,夏秋季发种量较多,约占全年发种的80%。夏秋季是一个养蚕的重要季节,养蚕气温较高,桑叶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省夏秋用蚕品种的推广情况及各主要品种的重要特性,并对今后的夏秋品种推广和选育方向提出了看法,可供各生产主管部门、种场、科教单位等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