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为研究猴樟和香樟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以一年生猴樟和香樟幼苗为材料,采用0、50mmoL/L、100mmoL/L、300mmoL/L的Na_2CO_3和NaHCO_3(物质的量比为1︰1)混合溶液进行处理,测定幼苗叶片的SPAD值、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在5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香樟幼苗叶片SPAD值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10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猴樟幼苗叶片SPAD值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猴樟和香樟幼苗叶片的SPAD值、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MDA值显著提高(P0.05);随着盐碱胁迫程度的增加,猴樟和香樟的耐盐碱性综合评价值D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猴樟幼苗的综合评价值D在10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达最大值,而香樟的在5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达最大值;在同一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猴樟的综合评价值D均高于香樟。实验结果表明,猴樟和香樟幼苗均能耐低浓度盐碱胁迫,猴樟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优于香樟。  相似文献   

2.
自然降温过程中猴樟和香樟幼苗的抗寒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猴樟、香樟当年生幼苗为材料,研究10月至次年3月自然温度变化对猴樟和香樟幼叶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2种樟树叶片中的MDA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SOD呈现升-降-升-降的双峰曲线;脂肪酸组成成分主要有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IUFA值(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变化趋势与亚麻酸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猴樟的MDA含量、SOD活性及IUFA值高于香樟,综合各项指标,猴樟幼苗的抗寒性略强于香樟。  相似文献   

3.
优良园林树种猴樟及其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猴樟的优、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采种育苗和培育进行试验观测,结果表明猴樟1年苗平均高比香樟(C.camphora)和尾叶樟(C.caudiferum)分别高22.0cm和18.0cm,2年生苗比香樟、云南樟(C.glauduliferum)和尾叶樟分别高38.1cm,25.2cm和25.0cm,种子千粒重120-160g,每平方米最佳密度31-36株,5年生长大苗平均高4.63m,平均胸径6.8cm最大达9.8cm。  相似文献   

4.
香樟属樟科,生长迅速,适应性广,木材有香气,是造船、做家俱的良材。浙江省的宁波、杭州及全国有些省、市都把它作为市树,广泛栽植。但香樟主根发达,侧根不多,移植造林成活率不高。我们采取截干造林方法后,成活率达92%以上,且生长良好。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香樟切根强度、轻型基质配比以及ABT1号生根剂对香樟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苗主根切除1/3、基质配比为泥炭土∶木屑=1∶1、ABT1号生根剂浓度为150 mg.kg~(-1)对香樟轻型基质网袋育苗效果最好,成活率可达99%,移栽10个月,苗木高度、地径及一级侧根数分别可达54.5 cm、6 mm及18.7条。  相似文献   

6.
猴樟幼树在不同岩性土体上的生长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双喜 《江苏林业科技》2002,29(1):22-23,31
在黔中地区7种不同岩生发育的土体上,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猴樟栽植试验,3a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岩性土体对猴樟的生长影响显著。从树高与地径的生长来看,以在灰质白云岩上生长最好,其次玄武岩与变余砂岩,而以在煤系砂页岩、石英砂岩、紫色砂岩与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生长较差,表明猴樟的土壤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但更适于微酸至微碱性的通透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及壤土.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1年生橿子栎(Quercus baronii)、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槲栎(Quercus aliena Bl.)和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营养钵幼苗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对比其各项生长指标以及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山西省南部地区,相同的生长环境及育苗措施下,5种壳斗科树种的幼苗在部分生长指标上表现出差异性。其中,山毛榉1年生幼苗苗高、侧根重、1级侧根长、2级侧根数、2级侧根长表现最好;槲栎地径指标表现最好;栓皮栎地下生物量、主根重、根冠比指标表现最好;而辽东栎、橿子栎各项生长指标表现均一般。  相似文献   

8.
通过接种Pt菌剂及施用3号ABT生根粉,进行马尖相思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Pt菌剂和3号ABT生根粉都对马尖相思苗木生长及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用Pt菌剂处理后苗高、地径、侧根数、主根长、地上部分质量、地下部分质量、全质量及一级侧根长分别较对照有提高。用3号ABT生根粉处理后苗高、地径、侧根数、主根长、地上部分质量、地下部分质量、全质量及一级侧根长分别较对照有提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岩性土体对猴樟生长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黔中地区7种不同岩性土体进行栽植猴樟的试验研究,其初步结果表明;猴樟对不同的岩性土体有不同的生长效应,从高与地径生长看,以灰质白云岩,玄武同夺和变余砂岩上为好;而在第四纪粘土和紫色砂岩上较差。从成活率看,猴樟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同属樟科的树种-檫木。通过试验,本文还对相应立地条件下进行针叶树与阔叶树的轮作,以改善针叶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厦门城市生态风景林景观改造树种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香樟与海南蒲桃带状混交造林胸径与树高的生长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香樟生长适应性强、长势好,海南蒲桃表现一般。块状混交造林树种生长适应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南洋楹香樟刺桐高山榕木棉。从整体分析及样地调查来看,南洋楹、香樟混交造林长势较好,可以推广应用,刺桐表现一般,高山榕和木棉表现较差。3种造林方式中树高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带状混交造林方式与带状纯林、块状混交在胸径生长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反季节里,对宜春市南门工业园区内大量野生樟树进行抢救性的裸根移栽及快速测定它们的年龄。结果表明:1)对野生樟树移栽时间愈长,对其成活愈不利,反之则成活率愈高;2)采取裸根近距离移栽,快速地修枝,黄心土培植,浅栽高培土,施钙镁磷肥,生根粉配成泥浆涂抹根部,并做到随挖、随运、随栽、随养,这都是提高野生樟树抢救性移栽成活率关键措施;3)利用树木的年轮数与胸径呈正相关关系,得到的年龄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大量野生大樟树的年龄测定可快速求算;4)2次裸根移栽的成本价仅为带土球移栽的72.3%,直接节省移栽费用6.7万多元,裸根移栽的数量越多,价格优势越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樟树根材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制约了樟树根材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利用。采用Py—GC/MS三体联用技术研究了樟树根材的化学成分。樟树根经冷冻干燥除水,粉碎后于苯/醇溶液中进行提取处理,提取物滤液经浓缩、冷冻除水后,于热裂解器在550℃的He气流中进行热解,然后对热解产物进行GC/MS联机分析,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樟树根热解产物富含名贵生物医药、名贵香料成分,副产物不仅可用于高档化妆品和护肤品,还可用于生物医药以及食品、染料、工业溶剂等的原料。  相似文献   

13.
樟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繁育及栽培历史。樟树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医药价值与工业原料等重要作用使得强化樟树的繁育与栽培工作成为当前林业建设与樟油提取生产工作的重点课题。本文拟通过介绍樟树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从樟树的选育过程、繁殖技术与造林技术等方面入手,对樟树良种繁育及栽培利用的具体对策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为樟树的培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樟树不仅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文中从分析樟树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入手,探讨樟树的文化内涵,旨在引导人们从各个角度全面认识樟树,为更好地建设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5.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小叶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插穗的生根特性及其解剖构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叶芳樟根原始体属于诱导原始体,产生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维管形成层,其生根过程中未发现愈伤组织形成,属单一皮部生根型,不定根产生于插穗的下切口边缘向上至0.1~1 cm处。针对小叶芳樟扦插生根特性,优化外源激素浓度、留叶方式、插穗直径和扦插基质配方,筛选出最佳扦插组合为直径4 mm的半木质化插穗,保留2片完整叶子,经100 mg/L生长调节剂GGR6处理后,在混合基质(黄心土∶泥炭∶珍珠岩=3∶2∶1)中培育7~8周,扦插成活率达97.53%。  相似文献   

16.
樟树几种化学类型及近缘种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樟树3种化学类型及3个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5条用于PCR扩增,共扩增出133条DNA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58.65%。供试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108~0.986之间。对35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材料在GD(遗传距离)约为0.21处可划分为樟树、油樟、云南樟、猴樟4大类群,在GD约为0.18处可将樟树的几种化学类型明显划分为芳樟、桉樟、脑樟3类,表明樟树种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7.
樟树良种繁育及栽培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生物学特性、良种选育、繁殖技术、造林技术、大树移栽和木材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综述了樟树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对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樟树苗期生长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樟树苗期生长性状的差异,为选择樟树优质种源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樟树不同种源1年生苗在苗高方面整体差异不显著,地径整体差异显著。二者均无明显地理趋势变化。苗高、地径与经纬度均无相关关系。但适当分组后,苗高随经纬度总体呈现出纬度越低,苗高越大的变化规律。地径生长变化的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比较复杂。以苗高和地径的大小表现情况,把樟树划分为6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19.
樟树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樟树为樟科樟属常绿乔木,为国家Ⅱ级保护树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包括台湾)南部各省,越南、日本等地亦有分布。在中国南方,樟树是著名的多用途乡土珍贵用材和经济树种,一直被人们所重视。文章从樟树的自然分布、生态习性、木材性质、用途、生长潜能、生产力与碳汇能力、遗传改良进展、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湛江珍稀天然樟树群落有种子植物46科75属96种;乔木层由樟树占绝对优势,灌木层由阴香、大青、紫玉盘为优势种。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值2.146、Simpson指数D值5.717、Pielou指数J值0.705、种间相遇机率PIE值0.825;灌木层H值3.054、Simpson指数D值13.435、Pielou指数J值0.802、种间相遇机率PIE值0.926。该樟树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稳定,应作为自然保护小区重点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