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要运用土壤微形态学、粘土矿物学和土壤化学方法,对海南岛三个不同母质的砖红壤剖面的微形态特征和成壤过程进行研究,并将网纹红土和砖红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砖红壤典型的微形态特征为易风化矿物颗粒和粘粒胶膜的缺失、均质状的b-垒结以及风化成因铁锰质结核的出现;典型的成壤过程为强烈的化学风化、红化、均质化、淋溶以及显著的脱硅富铝化过程.随着成土母质和土壤排水条件的变化,砖红壤的微形态特征亦有所差异.而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的发育程度低于砖红壤,不宜被划分为砖红壤或氧化土,而更趋向归入老成土,在我国土壤发生学分类中大致相当于红壤.  相似文献   

2.
张晓娜  王数  王秀丽  王瑞  刘颖  杨震 《土壤》2016,48(3):565-573
以北京地区不同土纲典型剖面为例,通过观察土壤薄片,利用ENVI图像统计分析功能,从土壤微结构、粗骨颗粒、土壤形成物与孔隙几个方面研究其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不同土纲典型剖面土壤之间微形态差异明显。淋溶土典型剖面土壤发育完全,Bt层常见到黏粒淀积胶膜;雏形土与新成土土壤微结构发育程度较低,没有淀积黏粒存在,但雏形土形成了B层,存在孔洞状结构,钙积现象明显,土壤发育较新成土成熟。人为土明显表现出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侵入物、动植物遗迹多见,土壤发育最为成熟。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态条件下海涂土壤的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赵晓蕊  吴华勇  张甘霖 《土壤》2022,54(5):986-992
我国亚热带地区红壤下部的网纹红土通常被认为是第四纪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记录载体。迄今为止,对土壤细菌群落在土壤结构体尺度上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甚少。作为红壤关键带地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纹红土独特的红-白相间的土体结构可能引起土壤细菌群落在其上的差异分布。阐明网纹红土结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对探索红壤关键带深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功能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网纹红土结构体为研究对象,将其拆分为红色基质和白色网纹两部分,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红/白部分细菌群落与细菌生态网络的特征。结果表明,网纹结构体红白部分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红色基质部分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等细菌显著富集;白色网纹部分酸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等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富集。细菌生态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白色网纹部分的细菌网络节点和连线较多,聚类系数较低,说明白色网纹部分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更复杂。典范对应分析表明,网纹结构体环境异质性造成了细菌群落在网纹红白部分的差异分布。其中质地是决定细菌群落及其生态网络差异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此外,在网纹的红色基质部分,矿质养分的含量与细菌群落的组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果园土壤铜素的含量、形态及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6个土壤剖面的 77个土样的铜素含量及剖面与形态特征研究表明 ,果园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含铜农药波尔多液等 ,表层土壤全铜含量明显高于对照 ,超过土壤环境质量规定的二级标准 ;果园土壤中的交换态铜、有机态铜和沉淀态铜的分配系数比对照土壤明显增加 ;随着剖面层次的加深 ,各形态的铜含量逐渐降低 ,与对照土壤的差别逐渐减少 ,说明外源铜主要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形态研究进展综述及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奖励  淮态  邱海燕  文青  郭美娟 《土壤》2008,40(5):685-690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年大量有关土壤微形态文献的分析,从微形态观测技术、微结构单元的定量测量、微形态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描述术语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总结和评述,对未来研究作一前瞻。  相似文献   

7.
北京妙峰山优质玫瑰生产基地的土壤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颖  王数  张凤荣  杨震  王瑞 《土壤学报》2016,53(3):636-645
通过对北京妙峰山优质玫瑰生产基地土壤薄片的观察,利用土壤切片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和image-pro plus 6.0等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从土壤微结构、有机物质、粗骨颗粒和孔隙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选择北京凤凰岭林地土壤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形态特征主要受下伏基岩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影响;与凤凰岭剖面相比,北京妙峰山玫瑰生产基地的土壤结构发育良好,以黏结型基质和中度分离亚棱角块状微结构为主;妙峰山剖面有机物质来源丰富,其各个土层的有机物质频率均高于凤凰岭剖面,生物活动剧烈;妙峰山剖面土壤的粗骨颗粒平均粒径较小,在17μm以下,磨圆程度较高;妙峰山剖面各个土层总孔隙百分比虽然小于凤凰岭剖面的对应土层,但堆叠型孔隙较多,孔隙间相互连通性好,土层储水保水效果更好,有利于妙峰山玫瑰独特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对温室土壤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思雨  刘哲  吕贻忠 《土壤》2016,48(2):355-360
以河北曲周长期定位试验站的温室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常规种植、无公害种植、有机种植3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种植下,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团聚体发育良好,大团聚体数量较多;有机质含量增加100%;土壤孔隙的面积百分比最大,表层孔隙度达到了32%,当量孔径0.1 mm孔隙比例最高,即有助于提高通气孔隙含量,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因此,有机种植条件下土壤结构疏松、发育良好,易形成适合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结构;常规种植条件下,土壤结构较为紧实,发育程度较低;无公害种植条件下,土壤结构发育程度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古土壤微形态分析是获取古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反映古人类活动和古环境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土壤微形态分析能够有效地反映古人类活动和古环境信息。提出了应系统建立文化遗址区古土壤微形态特征的诊断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土壤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遗址区不同古人类活动区对应的土壤微形态特征数字图像库,丰富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研究方法,提高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学领域的研究精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青海喇家遗址内外的土壤微形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形态研究的任务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土壤微结构,这对重建土壤形成时的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初步分析了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内外的土壤微形态。在喇家遗址内的土壤微结构中发现有铁质胶膜,表明了局部较强的淋溶作用。喇家遗址外的土壤微结构中孔隙较多,出现了大量暗色矿物,并呈现一定程度的定向排列特征,显示了成壤过程中受到生物的扰动和水流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衢盆地红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金衢盆地的5个剖面127块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主量元素组成以SiO2、Fe2O3、Al2O3为主,K、Na、Ca、Mg等易溶组分的含量很低,TiO2含量的平均值高于UCC值;Fe2O3、MnO含量在沉积型红土网纹和均质红土的交界处明显聚集,推测与不同沉积层交界处理化性质突变有关,而基岩风化壳型红土则逐渐过渡;SiO2、Fe2O3、AL2O3等化学成分和硅铝系数等化学风化指标指示沉积型红土由网纹至均质红土风化强度减弱的趋势,而基岩风化壳型红土的K、Na、Ca、Mg及TiO2含量均呈现从基岩到红土层风化强度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福建赤红壤、红壤旱地土壤水库容状况及水分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取点面结合 ,运用区域对比方法 ,剖析了福建赤红壤、红壤旱地土壤水总库容、贮水库容、有效水库容和通透库容的差异 ,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水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壤通报》2015,(1):19-24
亚热带红土沉积物物源并不像北方黄土研究那么深入,其成因、来源等一直存在争论,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有着不同的物源说。通过分析对亚热带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值、配分模式分析,得出:亚热带不同区域的加积型红土,其物质来源不同;加积红土层有明显的分异,同一剖面中的不同沉积层,其沉积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均质红土部分上与北方黄土特征相似,网纹红土在某种程度上也与黄土接近,推测可能均与北方黄土存在一定的物质联系,是北方风尘、地区河湖沉积以及风化壳的高度混合体,其混合程度不同;黄棕色土与下蜀黄土表现出较一致的特征,相对于北方黄土,他们更加接近长江河漫滩沉积物,长江漫滩堆积物可能主导了其物质来源,而黄土对其的影响相对较小。长江河漫滩沉积可能对位于长江河谷附近的第四纪加积红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随着距离河谷距离的增加,北方风尘和区域各类沉积对物源的贡献增大。  相似文献   

14.
豫中黄土地区全新世土壤剖面成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新郑黄土-土壤剖面的野外考察及室内的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及粒度分析研究,认为:豫西山地山前丘陵台地的完整黄土-土壤剖面,是在气候波动变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全新世气候的变化,导致了以风尘堆积为主的成黄土期与以风化成壤作用为主的成壤期互相更迭。在全新世早期,风尘堆积旺盛,形成了过渡性黄土层(Lt),在8500aB.P.~3100aB.P.的全新世大暖期,发育了浊红棕色古土壤(S0)。这一时期降水丰沛,土壤水分充足,导致了古土壤层(S0)及其以下的过渡层(Lt)、马兰黄土层(L1)顶部都受到了明显的淋溶作用影响,而完全脱钙。3100a B.P.之后,气候恶化,沙尘暴活动显著增强,加之黄河下游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剧,黄泛平原风沙活动十分强烈,风尘堆积形成了沙质黄土(L0)。1500aB.P.以来,近代黄土持续堆积,由于气候的转暖与人类农业耕作影响在持续堆积的近代黄土L0表层形成了现代土壤(TS)。  相似文献   

15.
许路艳  王嘉学  余洁芳  王浩瀚 《土壤》2015,47(5):947-952
山原红壤是云贵高原广泛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古土壤,近年来退化严重,为了解山原红壤退化过程,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思路,对云贵高原山原红壤区同一区域林地、灌丛、草地和裸地土壤剖面养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能生长植被的山原红壤至多年难以生长植被的"红裸土",土体平均有机质含量呈灌丛草地林地裸地的变化趋势;灌丛和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剖面深度递增而降低,裸地和林地土壤削面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与有植被覆盖的各土体相比裸地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剖面含量具有特殊性,硝态氮含量随剖面深度的递增明显减小,铵态氮含量随剖面深度的递增而增大;随着植被的退化,土壤有机质与养分的相关性大致呈减弱趋势,灌丛的土壤有机质与养分的相关性最强,裸地土壤有机质与养分相关性最弱。  相似文献   

16.
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比较3种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腐殖质组成、胡敏酸光学性质和总酸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泡制度比水旱轮作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总量、重组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量和胡敏酸/富啡酸,而水旱轮作比冬泡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松结合态腐殖质/紧结合态腐殖质、胡敏酸E4值和总酸度。由此说明,冬泡制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总量和胡敏酸的累积,但不利于胡敏酸分子的增长,腐殖质品质较差。而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活性增加,胡敏酸分子结构趋于复杂,其氧化度和芳香度增加。因此,通过周期性的水旱轮作换茬,可使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比例协调,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土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龙江  莫多闻 《土壤通报》2007,38(6):1064-1067
通过对长江下游地区一个典型剖面的系统研究,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土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全新世最适宜期形成的古土壤层(黄棕壤)是在末次冰期下蜀黄土堆积成壤基础上的再发育,与下伏下蜀黄土之间基本具备发生学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小流域内由于稀土矿产的无序开发,导致河流泥沙严重淤积。通过实测河流淤积泥沙断面,计算出在7 500 m长的河道共淤积泥沙30 193 t,考虑到输移比,整个流域内土壤流失量可达3 500 t/km2,平均侵蚀模数也高达1 150 t/(km2.a)以上,属于中等强度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发现,河流中淤积的泥沙主要来源于稀土矿开发的尾矿流失;土壤流失量高到99 730 t/km2,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4 000 t/(km2.a)以上,属于极强度的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须加强对稀土矿开发的管理,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将已废弃的稀土尾矿作为治理的重中之重,可有效地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的强度。  相似文献   

19.
山原红壤是在古气候影响下残存于高原面的古红土,近年来退化严重。为认识山原红壤的质地和退化程度,以滇东山原红壤典型发育地带为研究对象,对灌丛、草地、松林、红裸土剖面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734~2.829,土壤质地整体属于粉质粘壤土。随着深度的增加,灌丛、草地、松林的土壤分形维数逐渐变大,红裸土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黏粒含量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砂粒和粉粒规律不明显。分形维数与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要由黏粒决定,与粗砂呈负相关,与细砂和粉粒呈正相关,但均不显著(p < 0.05)。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呈负相关,均不显著(p < 0.05)。分形维数可以表征山原红壤退化过程中剖面质地的均一程度,作为判断土壤质地差异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也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