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水站水土流失观测研究工作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岳新发,高小平,郭保文(黄委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甘肃省天水市741000)一、水土流失观测研究概况我站的水土流失观测研究工作始于1945年。50年代初,黄委会明确我站以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重点,面向黄土丘陵...  相似文献   

2.
滇池流域水土流失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3S技术与4D技术的结合,完成滇池流域DEM、DLG、DRG、DOM图的制作,为土壤侵蚀解译交互判读,进行流域自然状况及水土流失面积调查,提供客观依据;通过在滇池流域内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设计,根据小流域具体情况,分层布设样地、径流场、测流堰等监测设施,实地观测水土流失量及污染总量;通过观测分析、测算全流域的水土流失量、污染物流失量及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3.
森林采伐作业引起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综合分析了一些国内外对采伐迹地水土流失情况的观测资料,阐述了森林采伐作业引起水土流失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大限度减少林地水土流失的生态采伐作业原则。  相似文献   

4.
植被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植被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植被变化指标的观测,植被不同部位的水土流失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在控制水土流失中的效益三方面对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并以此基础上提出上述研究领域的不足和将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西峰站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工作已开展了60余年,初步摸清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基本规律,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对推动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减少入黄泥沙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西峰站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观测将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观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黄河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水土流失调查过程中,常采取野外监测桩测定土壤侵蚀厚度。监测桩钉入土壤过程中的施力大小,决定监测精度。2006年日本鸟取大学本田尚正等人分别从9.8~49 N并以9.8 N为单位进行了不同质量的重力锤夯入监测桩试验。其结论是:使用9.8N、19.6 N及29.4 N的重力锤比老式的49 N重力锤相比,监测效果在表土层内显著。轻量重力锤钉入可能受土层硬度限制,一般情况下,与使用9.8~29.4 N重力锤相比,表层崩塌的滑坡面附近到表土层内钉入阻力值分布特征和构造的细微变化可详细调查。应用轻量重力锤的钉入阻力与49 N重力锤的钉入阻力换算时,其判断结果精度相同。此项研究对我国应用监测桩测定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根据太原市水土流失实际情况,指出太原市水土流失监测方法以设站临测为主,根据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分区域观测,阐述了各不同区域的监测方法、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广东省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治责任范围以及各责任范围防治要求和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监测的原则、时段划分、内容和方法。为了反映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前和实施期间各防治责任范围的水土流失及治理状况,分析水土保持工程防治效果,提出了全面调查与重点观测相结合、状态量观测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实地观测与模型分析相结合及监测内容与水土保持责任分区相结合的监测原则。监测时段可以分为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前、实施期间和水土保持工程使用初期等3个阶段。监测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植被、水土流失、径流泥沙、水土保持设施及其防治效果。在设计监测方法时,必须注意监测内容的每个指标与监测方法、频率和设施设备等对应。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中部浅丘农区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达8815t/km^2.a,通过对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和试验观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根据水土流失现状提出了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治理方案,治理后每平方公里土壤蓄水容量增加22236.1m^3,次洪流量所产生的侵蚀模数由79.14t/km^2下降到3.71t/km^2。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地面光伏电站多数建在水土资源脆弱的西北地区,由于光伏电站占地面积较大,会对水土造成一定扰动,而造成最大扰动的因素是光伏电站阵列基础建设。分析了螺旋钢桩、混凝土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等3种基础形式的优缺点及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为:在水土流失影响、工期、施工成本方面,螺旋钢桩、混凝土灌注桩基础均优于钢筋混凝土基础,但是前两者对土质、地下水位有一定要求,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从水土流失影响角度考虑应优先采用螺旋钢桩、混凝土灌注桩基础。  相似文献   

11.
贺秀斌 《中国水土保持》2010,(10):I0002-I0002
<正>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试验观测站试验征地1.07 hm2,划拨使用消落带1 5 km,技术研发与示范协议用地3.2 km2。已建立了自动在线探测、无线数据采集、室内样品实验分析、田间模拟实验和遥感技术结合的立体动态监测平台以及计算机过程模拟与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野外基础观测设施包括24个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地埂植物篱观测径流小区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引入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规划模型APEX和AV-SWAT,利用GIS技术及陕北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定位站多年的连续观测资料,对模型在黄土丘陵区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验证。通过对该类型地区的水土流失量、作物产量、植被生物量等方面的测算,结果表明模型模拟计算的水土流失量与实际观测量的误差小于10%,5年加权平均的作物模拟产量与实测值的差异不显著。从而为该类型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方法论提供了新的计算工具,也使得更大尺度上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设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横厢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在对湖北省通城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12个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多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以地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纵厢耕作措施比横厢耕作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增加;2.在横厢耕作农地上实验轮作种植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保肥增产,但对水土流失并没有十分显的影响;3.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在陡坡耕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境内的南小河沟小流域和砚瓦川中流域历史时期水土流失观测内容和观测方法的系统总结,综合介绍研究流域实施水土流失监测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分析研究流域在水土流失监测站(网)建设、现有观测仪器设备性能及已获资料系列完整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建立数字流域型水土保持监测资料共享平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根据三峡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呈现块状、条状分散分布;流失严重,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对其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并以水土流失监测的相关内容为依据,提出了以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监测方法。同时,对其中具体的监测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的适用范围、监测对象、使用方法和监测时段进行了分析论述;最后阐述了对三峡工程建设开展水土流失综合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南长岭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的必要性,拟进行径流监测、泥沙监测、水质取样监测、降雨观测、植被覆盖度观测、土壤水分观测、气象观测,监测成果可为准确掌握晋中市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治理效益提供数据支撑,为晋中市保护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提供科学的规划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原型观测是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水土流失原型观测历史的回顾与现状分析,对原型观测站网的规划设计、布局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原型观测站网建设与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水土流失地面观测研究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及不同影响因子的地面观测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预测了水土流失地面观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延庆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距延庆县城5 km,占地面积158 hm~2,包括水土保持林展示区、侵蚀地貌展示区、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坡地水土流失观测区、办公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观测区、苗圃育苗区、北方植物展示园区、沟道水土流失监测区等九大功能区域,2007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园管理部门通过水土流失监测,积累基础数据,为研究北京市水土流失规律提供支撑,同时  相似文献   

20.
<正>在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应用径流试验小区,观测天然降雨所产生的水土流失数量,从中分析水土流失与影响因子的定量关系,建立水土流失予报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