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公路与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及扩散的关系,对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附近201国道豚草沿公路两侧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豚草的频率和盖度都呈下降趋势,距离公路0~20m处为豚草的集中分布区;微生境对豚草分布有显著影响,弯道内侧豚草的株高、密度明显高于弯道外侧,但是沿公路直路两侧的豚草则差异不显著;说明公路在豚草的扩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防治豚草时应以公路沿线为主要防治区域,尤其是公路弯道处.  相似文献   

2.
如皋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如皋市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为基础,在讨论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公路及河流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如皋市各镇农村居民点属于高密度地区,并呈现均匀分布格局;公路及河流两侧农村居民点比重可达到平均比重的6倍,且沿河流两侧比重更高;但公路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的影响距离要显著高于河流,其影响能力是河流的9倍,并由此导致沿公路和河流两侧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出现差异;对于农村居民点的河流布局,交通干线是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如皋市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为基础,在讨论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公路及河流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如皋市各镇农村居民点属于高密度地区,并呈现均匀分布格局;公路及河流两侧农村居民点比重可达到平均比重的6倍,且沿河流两侧比重更高;但公路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的影响距离要显著高于河流,其影响能力是河流的9倍,并由此导致沿公路和河流两侧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出现差异;对于农村居民点的河流布局,交通干线是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豚草分布及危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豚草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年7月~2008年9月,对洞庭湖区(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豚草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每个调查点豚草的防治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常德市、益阳市均未发现有豚草分布,岳阳调查区中岳阳楼地区、汩罗市汩营公路两旁豚草分布较多,并有继续扩散的趋势;洞庭南路路旁、岳阳楼公园和汩罗市汩营公路两旁豚草的平均覆盖度分别为95.3%、93.5%和85.4%,密度分别为36.6%、44.5%和48.3%,发生频率分别为53.1%、84.8%和43.0%,岳阳火车站豚草发生较少。[结论]整个洞庭湖区仅岳阳市有豚草分布。  相似文献   

5.
随着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公路两侧土壤铅含量通常显著高于土壤背景值。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是入侵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杂草,其在公路两侧通常形成单优种群呈集群分布,但关于土壤铅含量对三裂叶豚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土壤铅含量分别为背景值(CK),100,250,500,1000mg·kg~(-1)共5个处理,分析土壤中不同的铅含量对三裂叶豚草生长及铅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铅含量的升高,三裂叶豚草根系和地上部分的铅含量均增加,而且随着生长发育三裂叶豚草组织中铅含量不断上升。但三裂叶豚草铅转运系数低,根系铅含量要显著高于地上部分铅含量,根系富集系数高于地上部分富集系数。三裂叶豚草生物量随着土壤铅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低浓度的铅促进三裂叶豚草生长、根冠比增加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土壤铅含量为250mg·kg~(-1)时,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最大。但土壤铅含量继续增加,三裂叶豚草生物量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可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土壤铅能够促进三裂叶豚草生长,三裂叶豚草通过将铅积累在根系中以适应土壤铅含量的增加,公路两侧高铅含量的土壤斑块将有助于三裂叶豚草的分布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及作物中重金属的累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江苏省内4个断面公路两侧距路基不同距离的农田土壤、水稻、杨树和蔬菜取样测定,研究了公路交通尾气及粉尘中重金属对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及植株的污染。结果表明:①所有断面公路两侧分别距路基25 m至100 m范围内土壤铅累积达显著水平(P<0.01),并随距路基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断面2公路两侧分别在距路基5 m范围内土壤铜含量比背景值显著增加;断面1、断面3和断面4公路两侧分别在距路基5 m范围内土壤锌均显著累积;断面1距路基西0 m处和75 m处土壤镉含量分别达到0.365 mg/kg和0.329 mg/kg,超出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对土壤含镉量的限制要求(≤0.3 mg/kg)。②断面1路西75 m、断面4路北75 m、和150 m处稻米中铅含量超出国家无公害稻米重金属铅的限量标准(≤0.4 mg/kg),且在同一个断面距路基不同距离的稻米铅含量、秸秆铅含量与土壤铅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③杨树中铅、镉、铜、锌4种重金属含量均为杨树叶>1年生枝条>2年生枝条;断面3路南100 m处的胡萝卜和青菜中铅含量超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重金属铅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速公路对两侧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对沪昆高速和贵黄高速某路段两侧40个土壤样品中Cu、Zn、Ni、Pb、Cd和Cr的分布格局和污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两侧在距路基0~150 m范围之间,Ni、Zn、Cr、Pb含量整体上呈现随路侧距离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断面两侧10~20 m范围之间,而Cu、Cd含量随公路两侧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风险,其中Cd的风险系数最大;在路侧10~15 m范围内,综合潜在风险指数由强度风险向中度风险过渡,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类型道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确定不同道路的影响范围及强度,选取G15沈海高速公路福建省路段、G205国道与S203省道路段为研究对象,将道路沿线两侧10 km范围划分为8个缓冲区,分析1990、2000和2010年3个时期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和草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类型;试验期间土地利用主要由林地和耕地向其他类型转变.不同类型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均随公路距离增大而减小,其中G15周边土地利用程度高于G205与S203;城镇化指数与公路距离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类型道路城镇化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G15S203G205;公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影响范围是公路两侧6 km内;其中建设用地动态度显著高于其他用地,动态度最高的区域位于在道路两侧1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正> 青岛市发生美洲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L.),严重危害农田和人体健康。在青岛市区的公园、风景区、街道两侧、宾馆绿地到处可见。有的已蔓延到农田危害。豚草繁殖力很强,在杂草丛中为优势种,在农田与作物争水、争肥、争光,在花期扩散花粉粒,为某些过敏性病症的病原体,威胁着人体健康。我们自1989年开始在青岛市区和郊区进行调查,开展了豚草防除试验。  相似文献   

10.
<正> 豚草对农牧业生产、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巨大危害。据查,在国内有豚草相三裂叶豚草两种。近年来,由于忽视防治和进口粮食、交通工具、水流等携带传播,蔓延迅速。现已扩散至黑龙江、吉  相似文献   

11.
豚草是一种世界性草害,在我国已呈扩散趋势,对豚草的防治已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该文研究广聚萤叶甲野外生存能力及对豚草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广聚萤叶甲取食控制豚草危害,效果良好,节约了大量人工防除、化学防除成本;广聚萤叶甲在霍山县能自行繁殖,达到持续控制豚草的目的,有利于控制豚草扩展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2.
沪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沪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微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沪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林带和无林带)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公路两侧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土壤重金属对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沪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微生物量则表现为表层0 ~ 10 cm高于下层10~25 cm;土壤微生物量随公路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100 m处土壤微生物量已达较高水平;土壤重金属Cu含量与微生物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为控制污染和绿色通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豚草卷蛾在我国的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CLIMEX系统软件对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ana)及其寄主豚草、三裂叶豚草与银胶菊进行研究,对在我国的适生性分布作了预测,并通过生态气候指数(EI)转化的生物-气候风险指数(BCRI),定量地分析了该天敌与目标杂草在我国85个气候观测区可能同时定殖的吻合程度。同时假定向日葵在逼迫环境下成为豚草卷蛾取食寄主时,定量地评价了这种风险寄主的气候相似性风险程度。其结果对预测检疫杂草豚草、三裂叶豚草和银胶菊在我国的扩散分布,扩大豚草卷蛾对上述杂草的释放控制,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对风险寄主(如向日葵)的生态气候风险分析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耦合,为明确公路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深层次关系,以期对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宁市作为案例,建立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标体系,利用缓冲区分析,探究不同等级公路与各指数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公路影响域内建设用地占比最高,且比例逐渐增加;各级公路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且存在空间异质性;乡镇道路及其他道路对景观格局破碎化作用最明显;公路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影响随缓冲区距离增加而减弱,且这一影响域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大。【结论】表明不同等级公路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具有类别选择性和影响方向性差异,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这一影响遵循距离衰减效应,且最大影响距离与城市经济发展、人口经济体量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王娟  吕国忠  姜华  孙晓东  赵志慧  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33-1536,1556
对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inn.)的起源与分布、生物学特性、危害、防治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科学、有效和可持续地防治三裂叶豚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喀什设施蔬菜种植区人工繁殖丽蚜小蜂的扩散功能,为利用人工繁殖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设置三个重复处理,放蜂数量均为2 000头,放蜂点设在温室大棚的中部,以放蜂点为中心点,对距离中心点东西方向2、4、6、8m处植株作插牌标记,放蜂后3d,采集标记植株叶片,带回室内观察寄生率,分析扩散距离与寄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丽蚜小蜂释放后第3d,寄生率由中心点向东西两侧呈降低趋势,放蜂中心点和距中心点2m处被丽蚜小蜂所寄生的白粉虱若虫寄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中心点83.94;、2m处为80.79;和77.36;,而与距中心点4、6和8 m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距中心点8m处平均寄生率最低,为11.46;和3.17;.[结论]在温室条件下,人工繁殖丽蚜小蜂由放蜂中心点向两侧扩散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放蜂后3d丽蚜小蜂的扩散范围集中在半径2m的范围内,有部分个体扩散距离可以达到4 ~6 m,有极少数个体扩散距离可以达到8 m.  相似文献   

17.
为识别山区公路弯道车辆轮迹集中分布区,实现对轮迹集中分布区内的交通标线和道路结构的建设与养护,基于实地行车状态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双车道公路弯道左、右转车辆轮迹模型;采用重心聚类法对驶经弯道的车辆进行分类,根据道路参数和占比最大车辆入弯时行驶状态的临界值,建立轮迹模型,计算出弯道左转车辆、右转车辆和左、右转车辆叠加轮迹集中分布区.结果表明:弯道的左、右转车辆叠加轮迹集中分布区内的交通标线范围为-28.54~-24.38 m和-13.20~18.67 m;叠加轮迹集中分布区在道路横断面方向上的分布是-150~50 cm.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在海口市公路沿线的入侵情况,在海口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四级公路沿线选取12个样地,共计108个样方进行了调查.对假臭草在不同等级道路和垂直于道路的不同距离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类植物91种,分属于38科.在海口市四级公路中,假臭草在高速公路和国道分布较多,在省道和县道分布较少;在同级道路垂直公路不同距离下,假臭草在垂直道路距离5m处分布较多,在l m和15 m处分布较少.但是,假臭草在海口市各级公路沿线的群落特征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伊犁马1 000 m速度赛各赛段步态特征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速度赛伊犁马专项运动性能的训练、调教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挑选18匹3岁身体状况良好的伊犁马并组织1 000 m速度赛,用高清摄像机拍摄马匹在起跑、直道、弯道、终点处的视频,并用Kinovea视频分析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取步态特征指标,分析不同赛段之间步态特征的差异性与各赛段步态特征与步速的相关性。【结果】 直道、弯道处的步频均极显著大于起跑、终点处(P<0.01),起跑处步频极显著大于终点处(P<0.01);终点、弯道处的后肢步幅极显著大于起跑、直道处(P<0.01),直道处极显著大于起跑处(P<0.01);直道处的双支撑相步幅极显著大于弯道、终点处(P<0.01),起跑、弯道处的双支撑相步幅极显著大于终点处(P<0.01);弯道处的前肢步幅极显著大于起跑、直道、终点处(P<0.01),直道、终点处的前肢步幅极显著大于起跑处(P<0.01);弯道处的步幅极显著大于起跑、直道、终点处(P<0.01),直道、终点处的步幅极显著大于起跑处(P<0.01);弯道处的腾空期步幅极显著大于起跑、直道、终点处(P<0.01),起跑、直道、终点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直道、弯道处的最大开张角度均极显著大于起跑、直道处(P<0.01),且弯道处显著大于直道处(P<0.05);弯道处的步速极显著大于起跑、直道、终点处(P<0.01),弯道处显著大于直道处(P<0.05)。除了终点处的后肢步幅与步速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以外,其余所有赛段的步态特征均与该赛段步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伊犁马1 000 m速度赛不同赛段下,马匹的步态特征均差异较大,各赛段步幅、步频等步态特征均与步速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较高,可作为马匹训练调教、性能测定的相关参考指标,提升马匹的运动性能及该项赛事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通过温室控制试验,探讨生境变化对豚草生长的影响,以及与豚草入侵能力的关系;使用智能光照培养箱模拟不同海拔梯度的温度条件,探讨低温对豚草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人工去叶的方式模拟天敌昆虫采食对豚草的生物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豚草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增强了其适应不同土壤环境的能力。丛枝菌根真菌通过增加豚草的比叶面积,提高了豚草的资源获取能力,此作用在土壤有效氮含量低时更加明显,丛枝菌根真菌对豚草适应低氮生境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海拔升高导致环境温度降低,豚草幼苗的株高显著减少(P0.01),生物量在22.5~15.1℃差异显著(P0.01),15.1~9.4℃差异不显著,低温导致豚草幼苗生长缓慢,可能是限制豚草向北京周边高海拔地区扩散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去叶处理对豚草的分枝数没有显著影响。去叶显著降低了豚草的生物量(P0.05),而在对照和碳素添加(1650 g·m-2)处理中对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去叶后,剩余叶片的叶绿素测定值升高,豚草通过补偿生长增加了剩余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以维持必需的光合作用。据此推测,由于豚草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8月份之前如果天敌采食没有达到一定强度,则不会形成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