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48%噻虫啉悬浮液0.125%药液,在天牛成虫发生期的6-8月,连续喷雾3次,不仅能杀死成虫,同时能内吸到林木体内,杀死初孵幼虫和已侵入木质部蛀道内的高龄幼虫,治愈被天牛危害的林木,平均防治效果95.5%。  相似文献   

2.
噻虫啉林间防治松褐天牛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噻虫啉不同剂型对松褐天牛成虫进行了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7.5kg/hm2,1%噻虫啉粉剂7.5 kg/hm2,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200倍液,48%噻虫啉水悬浮剂2 000倍液的杀虫效果均超过90%,持效期可达28 d。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试验区,松褐天牛成虫诱捕量减少69.2%;松褐天牛成虫刻槽密度降低92.6%,松树死亡率下降60%。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48%噻虫啉悬浮剂对桑天牛成虫的防治效果,经过2010、2011年两年林间试验,结果表明:48%噻虫啉悬浮剂8000倍、6000倍、4800倍3种处理对桑天牛成虫具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5d防治效果均达到87%以上,施药一次可有效控制其危害。综合考虑击倒速度、田间防治成本等因素,建议用48%噻虫啉悬浮剂6000倍~8000倍林间实施防治为宜。  相似文献   

4.
以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总数来测定8%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绿雷二代)和3%噻虫啉缓释型微囊悬浮剂防治对松褐天牛的飞机防治效果.结果表明:8%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和3%噻虫啉缓释型微囊悬浮剂都对松褐天牛有较强的毒力,但8%氯氰菊酯触破式微囊悬浮剂药效持效期更长,可高达1个月以上;在后续的田间试验防治松褐天牛试验中...  相似文献   

5.
1%噻虫啉微胶囊颗粒剂防治松墨天牛林间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噻虫啉微胶囊颗粒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防治应在松墨天牛羽化初期和盛期进行,林间施药和诱木诱杀最适用药量为4.5 kg/hm2。该药具有较长的持效期,施药后30 d防治效果依然达到67%。作为高效、低毒的仿生物农药,该药击倒力强、杀虫速度快、持效期长,对松墨天牛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在生产上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杨树抗云斑天牛系列新品种是中国林科院林研所通过杂交和选择培育出来的良种。经5年生和2年生引种试验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在树高和胸径两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树高的广义遗传力高于胸径的广义遗传力,胸径的变异系数高于树高的变异系数,胸径的遗传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大于10%),抗云斑天牛系列新品种(34-17,34-135,34-314,34-301,34-286,34-297和37-33)生长优于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浓度的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松褐天牛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对松褐天牛有很好的防治效果.0.5%、1%、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7.5 kg/hm^2)防治松褐天牛,药后35 d效果分别为64.26%、86.60%、86.94%,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对松褐天牛防效远高于0.5%噻虫啉微胶囊粉剂的防治效果,与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建议用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7.5 kg/hm2防治松褐天牛.  相似文献   

8.
林间用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进行防治松褐天牛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松褐天牛有较强的杀灭效果,且持效期达30 d以上。在喷洒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的林区,平均每个诱捕器的成虫诱捕量为32.4头,诱木上平均成虫产卵刻槽数为19.6个/m2;而在对照区,平均每个诱捕器的成虫诱捕量为93.8头,是喷药区的2.83倍,平均刻槽数达191.02个/m2,是喷药区的9.75倍。施药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86.3%。  相似文献   

9.
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防治黄斑星天牛林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对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成虫进行了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2 000倍液持效期可达60 d,产卵刻槽减退率91.2%,孕卵成虫死亡率90.9%。  相似文献   

10.
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Hope),在山东省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成虫多将卵产于距地面1~1.3m的主干弯曲处(成虫产卵前先咬刻槽,后将卵产于刻槽上方皮层和木质部之间),卵经10~15天后孵化幼虫,在韧皮部...  相似文献   

11.
桉树云斑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引诱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道县危害桉树的云斑天牛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基本掌握了其在当地的发生及危害情况。云斑天牛的羽化高峰期为6月上旬和8月下旬,而雄虫较之雌虫先羽化。A-1型引诱剂对云斑天牛活性较高,对天敌未有引诱作用,气候及节气对引诱剂影响较大。供试引诱剂在云斑天牛监测与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云斑天牛的风险分析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 简写PRA),主要包括有害生物风险评价(Pest Risk Assessment)和有害生物风险管理(Pest Risk Management)两部分[1-2].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斑天牛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要17.81min。其中,输精前抱对平均时间为2.16min,总输精时间平均为10.28min,交配过程中每次插入输精时间平均为23.4s,配后保护时间为5.37min。野外交配行为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云斑天牛雌、雄个体交配次数差异很大,而且寄主植物对云斑天牛聚集和交配有明显影响。不同补充营养寄主对产卵量的影响试验中,云斑天牛取食光皮桦和法国冬青的枝皮面积(572.47,370.83mm2)以及取食后的平均每天每头产卵量(2.44和1.80粒)最大,显著高于杨树、核桃和旱柳(P<0.05)。对产卵诱木的选择试验中,在杨树和核桃木段上的产卵量最大。羽化出孔后单独饲养8天的云斑天牛在第10到14天之间达到产卵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及调查,初步查明了云斑天牛成虫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与补充营养寄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在补充营养阶段防治成虫是控制云斑天牛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标准地及样树调查,查明云斑天牛产卵刻槽在杨树树干上的垂直分布规律.其垂直分布位置随树龄增大而逐年上移.在2~5a生幼树上,主要分布在离地1m以下.树皮厚度是影响产卵刻相垂直分布变化及产生空槽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TBⅠ和TBⅡ2个亚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5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对云斑白条天牛有不同抗性的杨树品种中挥发物的化学成分 ,通过GC MS DS分析 ,鉴定了 6 8个成分 ,南抗 1号A 34 17杨中挥发物成分最多 ,2 71杨最少 ,Ⅰ 6 9杨与 2 97杨居中。研究发现不同抗性的杨树的烷烃含量及提取物含有的挥发物成分的数量与抗性一致。另外 ,南抗 1号A 34 17杨、2 97杨和Ⅰ 6 9杨中松柏醇的含量远远高于 2 71杨 ,具有高抗性能的南抗 1号A 34 17杨中有机酸、醛、酮、酯等成分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对总离子流较强的 2 4个成分进行了数理统计中的聚类分析 ,仅从数理统计的角度看 ,Ⅰ 6 9杨和 2 71杨首先聚为一类 ,其次将南抗 1号A 34 17杨和 2 97杨聚为一类 ,最后将南抗 1号A 34 17杨和Ⅰ 6 9杨又聚为一类 ,这与南抗 1号A 34 17杨抗性最强 ,2 97杨次之 ,Ⅰ 6 9杨为中抗 ,2 71杨为感虫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8.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  相似文献   

19.
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杨树云斑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湖南和湖北省选取9个云斑天牛危害的杨树林作为试验林,释放云斑天牛的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开展生物防治云斑天牛试验.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这种寄生性天敌的卵和成虫均对云斑天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83.27%;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4.33%;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6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84.23%;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5.65%.通过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当年和第2年调查的防治结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天敌成虫的防治效果略好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由于人工繁殖花绒寄甲成虫的成本远高于卵,因此,在生产中大面积防治云斑天牛时,采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方法比较经济.  相似文献   

20.
在商洛市商州区以杨树林为对象,采用定点、定期观测和定期解剖树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斑天牛幼虫生长发育及其危害特点,表明云斑天牛在本区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虫道或蛹室越冬,每年5~6月份是成虫发生盛期;成虫昼伏夜出,傍晚是日活动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期和幼虫期是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最佳时期;采用人工和内吸性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