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EMS诱发草莓不同组培材料的耐盐性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明星草莓花药诱导的愈伤组织以及组培苗叶片为试验材料,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变处理的适宜浓度与时间组合为0.1%+1.5h和0.2%+1.0h,而(0.2%~0.4%)+(1.0~2.0h)可作为离体叶片诱变处理的适宜浓度和时间范围。与离体叶片诱变相比,草莓花药的愈伤组织对诱变剂EMS更为敏感。通过对再生植株的耐盐性进行比较发现,愈伤组织诱变筛选植株的盐害率和盐害指数低于离体叶片诱变筛选植株,说明愈伤组织较组培苗叶片更适于作为草莓耐盐诱变育种的起始材料。  相似文献   

2.
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文对40 年来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从育成种类和数量,诱变因素利用的发展,诱变体分离筛选手段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并对诱变育种与离体培养技术的结合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创建太子参突变体库及创造太子参抗叶斑病新种质,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太子参愈伤组织后通过叶斑病粗毒素离体胁迫培养筛选抗病突变体,以愈伤组织0%相对生长量为指标,筛选抗病突变体的粗毒素临界致死浓度选择压,以愈伤组织在粗毒素培养基上50%存活率为指标,筛选EMS半致死处理组合。结果表明:25%粗毒素液培养20 d的处理组合可作为抗性突变体筛选的选择压;0.8%EMS处理2 h,0.8%EMS处理3 h和1%EMS处理2 h,可作为筛选突变体的EMS半致死组合。经EMS处理的愈伤组织提高了在叶斑病粗毒素液临界致死浓度中的存活率。50条RAPD引物PCR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DNA序列发生了变异。突变体苗经田间鉴定,抗性评价为高抗。本研究为建立太子参EMS离体诱变定向改良性状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花生(Arachis hypogage L.)品种花育22号成熟种子胚小叶为诱变材料,培养在添加平阳霉素的体胚诱导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处理,将成活的形成体胚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NaCl的体胚萌发培养基中进行耐盐定向筛选。对获得的再生植株M2的部分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测定,结果显示,花生胚小叶经平阳霉素离体诱变和NaCl定向筛选获得的再生植株后代表现型存在广泛变异,如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结果数、荚果形状和大小、种皮颜色等均发生明显的变异。从后代变异规律可以看出,利用高效低毒的平阳霉素作为诱变剂与组织培养结合可作为创造花生新种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诱变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纤维作物,本文简要介绍了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组织培养等诱变技术的特点与机理,重点综述了γ射线诱变、航天诱变、EMS诱变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等诱变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形态学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离体组织培养法和TILLING技术等在亚麻突变体的鉴定与筛选中的应用,并从开展复合诱变育种和优化诱变后代筛选技术等方面对亚麻诱变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亚麻诱变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EMS离体诱变及抗草莓灰霉病愈伤组织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验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草莓愈伤组织后通过草莓灰霉病病原毒素(Toxin)离体筛选获得抗病愈伤组织并诱导成苗。EMS诱变处理‘幸香’草莓离体叶片产生的愈伤组织,用经毒力检测的草莓灰霉菌毒素粗提液进行离体筛选,通过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附加不同浓度毒素粗提液,以确定适宜的抗病选择压,获得抗灰霉病突变体材料。结果表明,将愈伤组织直接进行EMS处理的成活率高于将愈伤组织切割成小块继代培养再经EMS处理的愈伤组织;且0.2% EMS处理1h为最适剂量。在含80%毒素粗提液的培养基培养10 d为抗性筛选的适宜选择压。诱变处理后的867块愈伤组织,在经不连续二次筛选后有195块成活,成活率22.5%,其中有82块再生出了不定芽,再生率为42.1%。不定芽经生根后移栽至田间进一步进行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7.
甘薯耐旱、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甘薯品种“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为材料,用PEG6000和NaCl分别作为耐旱性和耐盐性选择剂,对甘薯耐旱、耐盐突变体离体筛选的适宜选择压和筛选方法进行研究。(1)将“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0-35%PEG和2.0mg/L2,4-D的MS液体培养基中,结果表明,30%PEG为甘薯耐旱性离体筛选的适宜选择压,采用多步选择法和离体重复筛选,由经过γ-射线80Gy照射的900个“栗子香”胚性细胞团筛选得到17个抗性愈伤组织,其中16个再生出植株,(2)将“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培养在含有0-3.0%NaCl和2.0mg/L,2,4-D的MS液体培养基中,结果表明,2.0%NaCl适合甘薯耐盐性离体筛选。采用多步选择法,由900个辐照后的胚性细胞团获得22个抗性愈伤组织,其中20个再生出植株,初步离体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再生植株比对照表现出较强的NaCl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甘薯抗盐突变体材料,本研究以平阳霉素(PYM)为诱变剂处理徐薯18的茎段获得甘薯突变体植株,并在NaCI培养基中筛选抗盐突变株系。结果表明,1.00 mg·L-1 PYM为徐薯18茎段诱变处理14 d后的半致死浓度。将徐薯18茎段接种至含不同浓度NaCl的MS培养基,结果表明125 mmol·L-1NaCl为抗盐突变体的筛选浓度。最后,将经1.00 mg·L-1 PYM处理14 d后的甘薯植株的茎段接种到含125 mmol·L-1 NaCl的MS培养基,通过生根率筛选抗盐植株。盐胁迫下生根率最高的3株诱变植株的根长、株高、根鲜重、地上部鲜重、总鲜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这3株诱变植株的各形态和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诱变亲本徐薯18。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这3株诱变植株的抗盐性均显著高于诱变亲本。与诱变亲本徐薯18相比,盐胁迫下3株突变体中的抗盐相关基因IbSOD、IbPOD、IbAPX和IbSOS的表...  相似文献   

9.
概述园林植物离体诱变育种方法,包括辐射离体诱变育种、化学离体诱变育种。从诱变原理、诱变率、繁殖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离体诱变方法的优劣,提出了园林植物离体诱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并对园林植物离体诱变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离体诱变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4个水稻品种的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用γ射线、叠氮化钠(SA)施行单项或复合诱变处理后进行组织培养,出愈后的部分愈伤组织再用γ射线辐照处理,并在含NaCl的筛选培养基上进行耐盐突变的筛选。结果表明,15kRγ射线对出愈率和生长率均有严重的抑制作用,而1mMSA单独处理对出愈率和生长率则有促进作用,所有诱变处理都降低了植株分化频率,愈伤组织的生长速率和植株再生率虽随筛选培养基中NaCl含量的提高而下降,但1%NaCl作为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压较为适宜。诱变处理的种子愈伤组织再以适当剂量的γ射线辐照,有提高诱发耐盐突变频率的作用。适宜的照射量为500—750R。  相似文献   

11.
EMS诱变筛选马铃薯茎段离体耐盐变异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甘农薯2号和青薯2号试管苗茎段,进行耐盐性研究。结果表明,甘农薯2号和青薯2号试管苗离体茎段诱变处理的适宜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9%~1.0%+4.0h。再通过1.0%NaCl选择压进行耐盐性变异体筛选,获得了耐1.0%NaCl诱变植株。在盐胁迫条件下诱变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油菜单倍体茎尖筛选抗菌核病变异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平阳霉素 (Pingyangmycin)对甘蓝型油菜品系 9885和 9841的单倍体茎尖进行诱变处理 ,以草酸作为选择压力 ,获得一批耐草酸性明显比原始品种提高的变异体。经大田抗菌核病性鉴定 ,筛选出 3份抗病性比耐病品种显著提高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3.
杜鹃抗盐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王长泉  宋恒 《核农学报》2003,17(3):179-183
利用杜鹃的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 ,发现MS +BA2 0ppm +ZT0 1ppm培养基不定芽分化率最高。用γ射线作诱变剂 ,对离体叶片产生的不定芽进行了耐盐筛选 ,得到了耐 0 5%、0 7%和 1 %NaCl的变异株系 ,并对变异株系进行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秋水仙素处理兰花原球茎对其生长和诱变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本研究表明 ,秋水仙素处理对原球茎生长和分化起抑制作用 ;浓度越高 ,抑制作用越强 ,处理时间不同 ,抑制作用也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再生植株群体中 ,平均变异植株的百分率为 9 0 6% ,是对照材料的 3 7倍。变异植株的类型包括植株粗壮、多叶、叶片变宽、变厚、叶片墨绿色、矮化、线艺和叶艺等。处理浓度为 0 1 0 %、时间为 48h时 ,植株变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Most existing reserve selection algorithms are static in that they assume that a reserve network is designed and patches are selected by decision-makers at a single point in time. In reality, however, selection processes are often dynamic and patches are selected one by one or in several groups because for example there are insufficient fun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cess to put all the patches under protection. Finding an optimal dynamic selection strategy is tricky since due to the 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 the value of a particular patch depends on the presence of other patches in the network - including those that have not yet been selected. As unprotected patches may be lost, e.g., through development, the long-term value of selecting a particular patch is uncertain. Existing dynamic selection algorithms are either ‘myopic’ and consider only those patche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protected, totally ignoring future uncertainty, or they are based on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 which delivers the optimal strategy taking uncertainty into account but is numerically too complex to be employed in actual selection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 ‘foresighted’ selection strategy as well as a number of variants are developed using probability theory.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are compared for a large number of selection problems. All variants outperform the myopic strategy and perform close to the optimal strategy. However, the performances of all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optimal and the myopic one, are not dramatic.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花菜单倍体茎尖筛选耐热变异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平阳霉素对青花菜“上海4号”和“东村交配”的单倍体茎尖进行诱变处理,以高温作为选择压力,获得一批耐热性明显比原始品种提高的单倍体变异体。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通过热胁迫条件下电导率的测定,筛选出9份细胞膜热稳定性比原始品种明显提高的变异体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依据,以小麦杂交组合99G44×京771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小麦籽粒淀粉主要特性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出1个与总淀粉含量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TSA.-6B,位于6B染色体,位点总贡献率为10.91%;检测出1个与支链淀粉含量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Amp.-1B,位于1B染色体,位点的总贡献率为9.54%;检测出1个与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Ams.-6B,位于6B染色体,位点总贡献率为7.29%;检测出1个与支/直比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Amp./Ams.-6B,位于6B染色体,位点的总贡献率为12.69%;检测出1个与高峰粘度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PV-1B,位于1B染色体,位点的总贡献率为5.91%;检测出2个与崩解值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BD-1B和QBD-2D,位于1B、2D染色体,位点总贡献率为12.95%;检测出1个与回生值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SB-1B,位于1B染色体,位点总贡献率为6.99%;检测出1个与低谷粘度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TV-3B,位于3B染色体,位点的总贡献率为5.16%;检测出1个与膨胀势有关的显著加性效应QSP-1B,位于1B染色体,位点总贡献率为7.02%。本研究定位的淀粉品质性状的标记可作为小麦品质分子育种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芝麻空间诱变后代的变异及其AFLP标记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践8号"搭载的豫芝8号与H98芝麻品种为材料,分析芝麻空间诱变SP2与SP3代植物学性状变异,并进行了分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1)2个芝麻品种空间诱变SP2与SPSP3后代植株在叶片、株高、株型、花器、蒴果、育性、初花期等均出现了较丰富的变异,品种间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均存在差异,但是仅观察到小果变异(豫芝8号变...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春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SSR)技术对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2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在114份小麦品种中共检测到46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位点数为3~8个,平均为3.8个,平均遗传距离为0.7331。不同育种单位的小麦平均遗传距离有较大差异,最大差距为1.30倍。在对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遗传距离分析时发现,随年代的增加,遗传距离逐渐减小,且衰减速度呈加快趋势。聚类分析将114个春小麦品种大致分为3个类群,9个亚类群,较好地反映了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中粳稻品种盐粳10号干种子为材料,于2006年经育种专用卫星搭栽15d后返地种植.通过连续3代选育,从其后代群体中获得一批突变体.本文详细报道了选育过程,并提出了SP1代多本栽插、控制分蘖,SP2~SP3代混合选择和定向筛选相结合的水稻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