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硫包衣尿素(SCU)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生长发育、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CU用量在0~270 kg/hm2(纯氮)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最高苗数、有效穗数、穗平总粒数和生物产量均增加,而结实率呈下降趋势;其用量达到180 kg/hm2时产量最高(11.98 t/hm2),氮肥农学利用率最大(21.2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也在50%以上。初步认为SCU用量180kg/hm2(折纯氮)是其在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生产中的适宜用量。  相似文献   

2.
施用氮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5,(6):30-34
以9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在无氮肥和施氮肥(225 kg/hm2纯N)2种条件下研究氮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氮肥的敏感性不同,Y两优1号、准两优527、冈优725、云光14、两优培九、Ⅱ优838、云优1981施氮肥后产量增加达显著水平,两优2186、云优1973施氮肥后增产未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无氮肥条件下,单株有效穗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施氮条件下,单株有效穗、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无氮肥条件下,单株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应依靠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施氮条件下,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说明氮肥能促进每穗总粒数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杂交水稻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种植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了不同播期、施氮量在手插和直播种植方式下对Y两优886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播期推迟(4月15日—6月14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施氮量(0~300kg/hm~2)增加而上升。播期对手插稻的结实率影响最大,对直播稻的每穗总粒数影响最大。2种种植方式不同施氮量都表现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手插稻以4月30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直播稻以5月15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手插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于直播稻。适当减氮,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也可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6,(6):59-64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及超高产杂交稻苗头品种超优千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0,210,300,390 kg/hm~2)对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优千号和Y两优2号产量较高,其后依次为Y两优900、Y两优1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氮肥水平下,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在施氮量300 kg/hm~2下达到最高;其余品种的产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390 kg/hm~2处理与300 kg/hm~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品种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施氮量300 kg/hm~2处理下达到了高产高效的平衡。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是高产的主要因素;在大量颖花数基础上,保持高结实率是超级杂交稻进一步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特征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纯N用量分别为0、210、300和390 kg/hm~2,N∶P_2O_5∶K_2O=2∶1∶2,以F0、F1、F2、F3表示)对各品种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水平为F0和F1时,Y两优2号的产量比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高,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以及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在施肥水平为F2和F3时,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产量较高,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以及粒叶比和收获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各品种的每穗粒数、粒叶比和收获指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有效穗数和叶面积指数呈增加的趋势(两优培九除外)。由上可知,在相对较低的施肥水平下,Y两优2号相比于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能获得更高产量,主要依靠的是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而在较高的施肥水平下,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更具有获得高产的潜力,且主要依靠较高的每穗粒数,较低的有效穗数是限制其获得更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高产条件下不同超级稻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特性,选用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超优1000等5个超级稻品种,以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为对照,于2016年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900、超优1000均以高密度(24万丛/hm^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1 469.33、13 438.75、11 125.56和11 969.35 kg/hm^2,比低密度处理(12万丛/hm^2)增产11.71%、9.41%、25.80%和9.90%,增产原因在于这4个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低密度和中密度处理分别高出40.76%和33.24%。Y两优2号在插植密度为12万丛/hm^2时,有效穗数较高并且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植密度,因而有着较高的实际产量,达到11 172.44 kg/hm^2。24万丛/hm^2处理时所有超级稻品种齐穗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总量均较高;黄华占则在低密度下(12万丛/hm^2)有着最高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7.
选用3种类型且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杂交水稻品种(分别为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三系杂交籼稻品种蓉18优2348、两系杂交籼稻品种晶两优534)为试材,研究不同施氮量(N1,240 kg/hm2;N2,285 kg/hm2;N3,330kg/hm2)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杂交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均在N3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16.83 t/hm2和15.64 t/hm2;晶两优534则在N1处理下产量最高,达12.54 t/hm2。在最高产施氮量条件下,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均拥有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达304.18万/hm2、279.39粒和324.28万/hm2、220.85粒,晶两优534则拥有较高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达21.11 g和89.15%,且甬优1540的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蓉18优2348和晶两优534...  相似文献   

8.
水稻机插秧不同时期氮肥配施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1号为材料,研究机插秧氮素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施用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氮素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施用比例对Y两优1号机插秧的生育期影响不大;适当增加穗肥施用比例,能提高分蘖成穗率,从而增加有效穗数,以及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水稻高产;氮肥的合理施用也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农学利用率;Y两优1号机插秧的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以6:4为宜。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7,(6):50-54
为明确杂交籼稻Y两优886的需肥特征,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Y两优886的产量、稻米品质和氮肥吸收利用指标。结果发现,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产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垩白粒率、垩白度、氮素吸收总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施氮量390 kg/hm~2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米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 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  相似文献   

11.
分析大埔县山区杂交水稻的产量构成规律和山区杂交水稻高产与否的前、中、后期生长指标。指出对产量构成的相关关系规律是有效穗数、平均穗总粒数、实粒数与产量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提出山区杂交水稻平衡高产应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分类指导,高产途径应该是高产田选用中迟熟大穗多粒型组合,在足穗基础上争大穗;中低产田应以增加有效穗数,走多穗夺高产的途径。不论哪类田增产核心是增加单位面积内有效颖花数。  相似文献   

12.
兰兴庆 《杂交水稻》2007,22(4):43-45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对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该组合产量构成因子中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高产栽培技术要主攻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在足穗、大穗的基础上增加粒重,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添加纳米碳的缓释肥料对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田面水总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纳米碳处理相比,添加纳米碳的金正大缓释尿素和添加纳米碳的史丹利缓释复合肥均能促进水稻分蘖的形成,增加孕穗期叶绿素含量,增加干物质累积量、有效穗、每穗实粒数,从而增加稻谷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并能降低田面水中总氮含量,减少氮肥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2019,(6):35-38
为明确单季杂交水稻新组合嘉丰优2号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汇总整理了2017—2018年浙江、福建2省8点、66组嘉丰优2号经济性状考查数据,比较了嘉丰优2号不同产量水平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的产量结构,并运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明确了嘉丰优2号高产栽培技术途径为主攻有效穗数,在此基础上,适当兼顾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15.
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采用小区对比方法,研究了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组穴均错栽插方式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水稻生育期延后3~4 d,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增加了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可获得11 711.11 kg/hm~2的产量,比宽行窄株的2种栽插方式分别增产11.66%和19.91%。在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组穴均错栽插方式水稻栽插密度为27万穴/hm2,能发挥高产潜力并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设地力(高、较高、中、低)和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两因素处理,探明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穗前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有增加趋势;抽穗期至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转运对穗部贡献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每穗粒数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随着地力条件的降低,穗前、成熟期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对穗部的贡献率及穗部干物质增加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亦有降低趋势,而偏生产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均随土壤地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每穗粒数表现为下降。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较高、中、低地力条件下,水稻可获得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0 829.94、10 107.20、9 757.30和9 112.37 kg/hm2,其对应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4...  相似文献   

18.
以牡响1号和牡丹江32为试验材料,通过改变水稻施氮量、插秧密度及插秧株数,探讨寒地粳稻有效穗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率与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趋势,究其原因发现,单位面积穗数随有效穗率的增加而增加,有效穗率与每穗实粒数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关系。为达到水稻最高产量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栽培措施,对于牡响1号这种多穗型品种应通过提高施氮量来增加产量,而对于牡丹江32这种大穗、大粒型品种则应通过适当降低栽培密度和施肥量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9.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氮肥用量和插植密度对杂交粳稻辽优5206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北方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分蘖数、抽穗期干物质量、拔节期SPAD值、株高和穗长显著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虽增加但不显著;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水稻分蘖数、干物质量、有效穗数明显增加,灌浆期SPAD值、株高、穗长、穗粒数显著降低,抽穗期SPAD值、结实率和产量则先增后降;氮肥用量和密度在产量等多数性状上互作效应不显著;取得高产的最佳肥密组合是240 kg/hm2和16.7万丛/hm2。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适合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种植的一季杂交水稻品种,于2013年分别以10个三系和16个两系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各品种均能在9月上旬成熟,从生育期来看,各品种均适合在花垣县种植;(2)各三系杂交稻品种产量在7 560~10 020 kg/hm2之间,各两系杂交稻品种产量在7 275~9 870kg/hm2之间;(3)三系杂交稻品种湘优1126和两系杂交稻品种两优5219产量最高,是花垣县水稻品种的首选;此外,三系杂交稻品种湘香优1011、蓉18优198、湘香优529和两系杂交稻品种Y两优6号、深两优3059、广两优1128、两优5218、两优3219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也是较为理想的选择;(4)本试验条件下,生育期、株高、穗长与产量关系不大,与产量相关性最明显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粒数,因此选择穗型较大的品种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