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做了由纸膜覆盖和不覆盖与3种灌溉方法组成的6个处理3次重复的盆栽试验.研制了一套土壤含水量检测系统,标定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精度较高.利用该系统对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检测.在3种不同灌溉方法条件下,纸膜覆盖处理与不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以及水稻全生育期用水量等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纸膜覆盖对减少水田棵同蒸发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在旱作雨养农业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水分利用机制的影响,依托长期定位大田试验,于2012年比较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地膜覆盖(NTP)条件下春小麦的阶段耗水量、抽穗期和灌浆期7∶00时旗叶水势和各土壤层次的水分含量随不同生育期的变化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处理(NTS)相对于传统耕作处理(T)能提高全生育期0~30cm的土壤含水量和全生育期的作物耗水量(较传统耕作(T)提高5.45%),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的抽穗期和灌浆期的7∶00时旗叶水势相对于传统耕作(T)增加6.2%和4.6%,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高于传统耕作(T)处理11.2%和17.3%.采用免耕秸秆覆盖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所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作物对有限降水的高效合理利用,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做了由纸膜覆盖和不覆盖与3种灌溉方法组成的6个处理3次重复的盆栽试验。研制了一套土壤含水量检测系统,标定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精度较高。利用该系统对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检测。在3种不同灌溉方法条件下,纸膜覆盖处理与不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以及水稻全生育期用水量等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纸膜覆盖对减少水田棵间蒸发具有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冬季地表覆盖施肥为核心的集约经营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冬季覆盖以及施肥处理必将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为揭示雷竹林覆盖和施肥等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设计如下2个试验:试验1为施用等量硝态氮复合肥:m(氮)∶m(五氧化二磷)∶m(氧化钾)=16∶16∶16的对照1(不覆盖)和处理1(覆盖);试验2为覆盖的4个不同肥料处理,分别为对照2(不施肥),处理1,处理2(尿素),处理3(尿素+氯化钾),各处理以含氮量360 kg·hm-2为标准折算成相应的肥料用量,氯化钾与复合肥等钾量折算。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和定量PCR技术分析土壤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基因丰富度。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有较高比例的共性种类,群落结构尚未发生显著改变;前期未覆盖的对照1与其他前期曾覆盖的所有处理的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相对较明显,同为前期覆盖的处理3与其他处理又稍有不同;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为处理1明显高于(P<0.05)处理3;处理3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基因的丰度均较高(P<0.05)。综合比较不同处理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DGGE条带的多样性以及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处理3的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基因最丰富,处理2最差。建议生产上采用尿素与氯化钾搭配施用,有利于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活动和氮素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5.
垄沟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不同坡度垄沟秸秆覆盖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吉林省伊通河青沟小流域农耕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3°,6°,9°3个坡面,沿着坡面进行顺坡耕作(无覆盖)与顺坡垄沟秸秆覆盖处理2种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形态、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破坏率(PAD)、水稳系数(K)和分形维数(D)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秸秆覆盖与未覆盖相比,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有所增加,变化趋势为9°6°3°。不同坡度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序均为9°覆盖3°覆盖6°覆盖9°无覆盖6°无覆盖3°无覆盖。分形维数均小于未覆盖,9°秸秆覆盖的分形维数最小,与9°未覆盖处理相比,降低了10.11%。9°覆盖处理的水稳系数最高。各坡度下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破环率的排列顺序为3°无覆盖3°覆盖6°无覆盖9°无覆盖6°覆盖9°覆盖。扫描电镜观察垄沟秸秆覆盖与未覆盖相比,各处理团聚体形态优劣均为9°6°3°,9°秸秆覆盖大多呈圆润多孔状,对团聚体改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豌豆-小麦-豌豆(W-P-W)和小麦-豌豆-小麦(P-W-P)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的3个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两种轮作次序下土壤SOC、ROC和MBC的含量,其中免耕和秸秆覆盖结合处理效果最佳.同时,各处理土层的含碳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降低了深层(30~80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说明与传统耕作相比,3种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措施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覆盖处理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大于无覆盖对照(CK)的,而秸秆覆盖处理的地下生物量低于CK的;与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增加了2.2%10.9%,石子覆盖处理增加了0.86%10.9%,石子覆盖处理增加了0.86%3.50%,秸秆覆盖处理增加了-6.9%3.50%,秸秆覆盖处理增加了-6.9%-9.4%;在各覆盖处理间春小麦的千粒重、穗数和每穗小穗个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地膜覆盖处理最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设置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油菜壳覆盖、青草覆盖和无覆盖(对照)共5个处理,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4种覆盖材料对旱稻田间生长环境、氮肥利用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覆盖材料均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小麦秸秆、油菜壳和青草3种覆盖材料在有效保墒的同时,又可较好地利用天然降水;地膜覆盖可明显增加旱稻的土壤温度,而小麦...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量的响应,2019—2021年通过田间小麦与玉米轮作定位试验,研究免耕秸秆不覆盖(T1)、免耕秸秆半量覆盖(T2)、免耕秸秆全量覆盖(T3)、旋耕秸秆不覆盖(T4)、旋耕秸秆半量覆盖(T5)、旋耕秸秆全量覆盖(T6)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变化一致,其中耕作方式相同时,表现为秸秆全量覆盖处理>秸秆半量覆盖处理>秸秆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量相同时,表现为免耕处理>旋耕处理,整体表现为T3>T6>T2>T5>T1>T4处理,免耕秸秆覆盖全量覆盖处理的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均为最高值;平均颜色变化率表现为T3>T6>T2>T5>T1>T4处理;T3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化合物、氨基酸、多聚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6.33%~47.37%、5.19%~39.66%、9.76%~28.57%、3.23%~50...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骏枣’为试材,探究不同覆盖材料对干旱区枣园土壤温度、水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3种材料对枣园进行覆盖,分别为140 g/m2的园艺厚地布(T1)、100 g/m2的园艺薄地布(T2)、液态地膜(T3),以不覆盖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3种覆盖处理下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升高。各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以0~10 cm土层效果显著。与CK相比,T1和T2覆盖处理能明显降低地温,其中T1覆盖处理效果较好,T2覆盖处理次之,而T3覆盖处理相比CK提高了土壤温度。T1、T2和T3覆盖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含水量,T1覆盖处理效果最好,T2覆盖处理次之,T3覆盖处理效果不明显。3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树体生长指标,提高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片氮含量,T1覆盖处理效果优于其他覆盖处理,其中T3覆盖处理效果不明显。在果实品质方面,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等含量均表现为T1>T2>T3>CK。因此,枣园覆盖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生长期内的土壤温度,提高土壤...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大豆播种后遇雨出苗不齐或者不出苗导致大豆产量降低的问题,以豆丰10号为材料,分别设置稻草(草苫)覆盖(T1处理)、单层遮阳网覆盖(T2处理)、双层遮阳网覆盖(T3处理)、地膜覆盖(T4处理)和无覆盖(CK)5个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覆盖措施的处理均提升了大豆的出苗率,增幅59.00%~107.69%,极显著增加了大豆的出苗密度,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双层遮阳网覆盖(T3)处理投入成本最高,地膜覆盖(T4)处理次之。双层遮阳网覆盖(T3)处理的投入产出比最高,达到了1.00∶4.41,单层遮阳网覆盖(T2)处理次之,地膜覆盖(T4)处理最低,仅有1.00∶2.41。综合来看,暴雨条件下,双层遮阳网覆盖(T3)处理增加了大豆的出苗密度,提高了大豆的产量,获得了最佳的投入产出比,在生产中可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覆盖处理对皖西大别山区林下西洋参出苗的影响,本试验设置常规覆盖、浅覆盖和厚覆盖3种处理(分别以CK、T1与T2表示),分析对比各覆盖处理对土层含水量、地温以及林下西洋参出苗率、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分别在0~10 cm与10~20 cm 土层的保水率表现最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地温呈现上升...  相似文献   

13.
地面覆盖方式对新垦盐碱地的抑盐和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塑料地膜、细沙、秸秆3种覆盖材料,研究了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新垦盐碱荒地的抑盐、脱盐和玉米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材料和方式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中全膜覆盖效果最好,其次是覆细沙5cm,覆秸秆3000kg/hm2。的增产率最小。覆盖处理对O~20cm土层的盐分均有很好的脱盐效果,可减弱休闲季土壤0-40cm土层的返盐。秸秆覆盖和细沙覆盖各层的含水量与覆盖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量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不同量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全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影响机理,2007-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农试验站,以传统耕作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覆盖量分别为4500(S1)、9000(S2)、13500 kg· hm-2(S3)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量处理春玉米叶片群体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在2008和2009年均表现出协同变化趋势,随覆盖量的递增,Pn、Tr、Gs、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瞬时)、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萃灭系数(qP)呈依次升高趋势,其中,S1和CK处理的Pn在2008-2009年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拔节期;S2和S3处理则表现为“双峰型”曲线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拔节期和孕穗期,且前者高于后者.S1、S2和S3处理2008年籽粒产量较CK分别显著增产7.65%、16.19%和17.84%(P<0.05).2009年各处理籽粒产量增长趋势和2008年一致,但增幅整体低于2008年,统计分析表明,S3处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整体优于S2,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量秸秆覆盖措施均能通过改善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光合特性,达到增产目的,但从有利于生产实际及提高经济效益来看,渭北旱塬乃至其他同类生态区(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 mm)进行玉米整株秸秆覆盖时推荐选择9000 kg·hm-2的覆盖量.  相似文献   

15.
地表覆盖方式对黄土旱塬区土壤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以及旱作农田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田间定位试验,以黄土旱塬区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无覆盖对照、全生育期9 000 kg/hm2秸秆覆盖(SM)、全生育期地膜覆盖(PM)3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与无覆盖对照相比,秸秆和地膜覆盖均显著增加土壤表层SOC、TN和MBC、MBN的含量,且秸秆覆盖处理的影响程度高于地膜覆盖处理,说明秸秆覆盖处理更加有利于土壤碳氮的累积;(2)不同覆盖方式除TN与MBC无显著相关性,其他各指标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之间关系密切,MBC和MBN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SOC和TN的贮存量,对SOC的动态变化响应较快;(3)各处理表层土壤SOC、TN、MBC、MBN含量随土层的深入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土壤水分、胡杨幼苗叶片光合特征及长势对地表覆盖材料的差异反应,试验采用地表覆膜(T1)、覆草苫子(T2)、覆细沙(T3)连续4个月(5-8月)覆盖处理,以无覆盖(CK)作为对照,采用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覆盖材料的效果差异,旨在为塔里木河胡杨林更新复壮的覆盖材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T1、T2与T3较CK高11.71%、13.36%和9.29%,7月和灌水8d后表现最明显。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处理均提高胡杨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各处理与CK均差异显著。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处理增加胡杨幼苗对午间光能利用,没有出现"午休",且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T1、T2与T3较CK高17.17%、24.24%和12.12%,有利于形成干物质。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处理显著提高胡杨幼苗的成活率,T1、T2与T3较CK高12.45%、16.02%和10.38%,株高、地径、生物量和根冠比均明显增长。通过对1 hm~2土地种植预算,T1、T2与T3成本分别较CK降低84.27%、 86.38%和18.52%。根据隶属函数均值大小,综合效果为T2T1T3CK,覆草苫子较适宜在胡杨幼苗栽植过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垦农4号大豆为材料,研究在初花期叶面喷施EDTA-Mn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缺锰的情况下,适量施锰处理(A2),可显著增加大豆的产量,改善大豆的各产量构成因素;而当锰浓度过量时,高锰处理(A3)又对大豆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覆盖栽培对花生病害的防控效果和产量效应,以普通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草木灰加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和草木灰覆盖等不同覆盖处理对花生病害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木灰加地膜覆盖处理平均产量达3 874.07 kg/hm2,比裸地栽培处理(CK)增产17.53%,达极显著水平;地膜覆盖处理平均产量为3 629.63 kg/hm2,比裸地栽培处理(CK)增产10.11%,达极显著水平;草木灰覆盖处理平均产量为3 444.44 kg/hm2,比裸地栽培处理(CK)增产4.49%,未达显著水平.青枯病田间发病率,草木灰加地膜覆盖处理、地膜覆盖处理分别为7.33%和10.00%,比裸地栽培处理(CK)分别提高9.34、6.67个百分点;各处理花生锈病介于2.1~2.3级之间、叶斑病介于2.5~2.6级之间,对锈病或叶斑病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明显.可见,采用草木灰加地膜双料覆盖栽培、地膜单料覆盖栽培两种栽培方式,均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提高花生产量,且以草木灰加地膜双料覆盖栽培方式为佳.  相似文献   

19.
利用连续三年秸秆和地膜覆盖(2008~2011年)定位试验的测定数据,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农田土壤水分平衡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抽穗期至灌浆期)降水较少的年份,秸秆覆盖处理才能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高量秸秆全程覆盖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适合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整地方式,选择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不同整地方式(全垦、带垦和穴垦)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3 a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尾巨桉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0.5年后,全垦处理下尾巨桉人工林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且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造林第1年,带垦处理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最优,表现为带垦穴垦全垦;造林第1.5~3年,生长状况最好的是穴垦处理下的尾巨桉人工林,表现为穴垦带垦全垦。不同整地方式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存在差异,其中穴垦和带垦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数量上均有较大优势。造林第1.5年和第3年,穴垦处理林下植被丰富度指数最高,带垦次之,全垦最差;而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的是带垦,穴垦次之,全垦最差。因此,以生长量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穴垦整地;以林下植被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带垦整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