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nversa Kühn,TCK)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其冬孢子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28%(相对含水量3.57%~10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适宜萌发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为10%~25%(相对含水量17.85%~89.3%),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在65%~75%之间;不同分离物在相同土壤湿度培养下,多数分离物冬孢子的萌发率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分离菌Tt1和Tt2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培养50d和60d的冬孢子萌发率,建立了TCK冬孢子萌发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模型,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广大麦区的严重病害,研究其冬孢子产生原因与作用对于解析该病菌的生活史及遗传变异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综述了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及其作用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3%洋菜培养基上研究了普遍腥黑穗菌Tilletia caries冬孢子的萌发。厚而坚韧的细胞壁不能渗透类脂物溶剂,吸收水分也很慢。减少孢子壁渗透性障碍的因素,如水解酶或类脂物溶剂,能刺激孢子比对照早5小时萌发。乳化剂吐温20和二甲亚砜都能增加渗透性,但它们对孢子萌发有不利的影响。已报导的许多激活休眠的真菌和细菌孢子的物质,对减弱冬孢子的休眠一般是无效的。水合的冬孢子在2℃培养24小时或更长时间,不能象在22℃培养的水合冬孢子那样早萌发,但是,一旦萌发开始,萌发速度较快。光照似乎不增加萌发仅需要3—4天的冬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4.
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Tilletia contro-versa 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尚未在春小麦上发现,即使有时春季气候条件适合冬孢子萌发和侵染。每月从大田采集病穗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经1—3年,并于室内测定萌芽力。7月到1月采集的冬孢子萌芽量  相似文献   

5.
麦秆中腥黑粉菌冬孢子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鉴定为小麦印度腥黑粉病菌Tilletia indica.  相似文献   

6.
制约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相同条件下,从稻田直接收集的病粒中的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不能萌发,而取之于仓库中的孢子能萌发。为探明其制约因素,对该病菌进行了光照和浸水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形成后,必须经光照射后,方可进入休眠期;度过5~6个月休眠期的冬孢子,必须浸水48h以上才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冬孢子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冬孢子和完成后熟但尚未复苏的冬孢子即使在光照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即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必须经历后熟、休眠、复苏三个阶段后,在适宜的光照与温湿条件下,方可萌发。光照对其冬孢子具有双重作用,促使后熟进入休眠和刺激萌发。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指出,红花锈菌冬孢子地下的侵染期约为播种以后的8—10天。种苗黄芽期内为感病盛期,子叶期虽仍可使幼茎感染致病,但菌原的侵袭力明显削弱。当红花达1—2片真叶时,终止侵染,已进入到免疫的抗性阶段。  相似文献   

8.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则可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水层厚度小于0.5mm较为适合。荧光、紫外光或散射光处理均可促进萌发,光照强度以60001x为宜。每天光照10—12h,5天后冬孢子大量萌发,先连续黑暗水培3—4天,再间歇光照3天,也可大量萌发。25—200ppm赤霉素对其萌发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供试的几种营养物对其萌发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根据啤酒大麦加工工艺流程中所采用的药剂及浓度为参考,设计不同浓度的漂白粉、石灰、甲醛以及石灰加漂白粉,对TCK冬孢子分别处理4h,置3%琼脂培养基上,然后放入5℃生长箱内培养,观察药剂处理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加工工艺中所采用的漂白粉及石灰处理浓度不足以杀灭TCK冬孢子;其污水处理中采用0.05%浓度的甲醛有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而用清水浸泡的孢子在1个半月后仍有50%以上的萌发率。在啤酒大麦加工过程中,TCK冬孢子的流向主要为大麦下脚料,数量达到90%以上,而浸麦水和排放的污水中的孢子量很少。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1.
Stoc.  VO 于长利 《植物检疫》1989,3(3):186-188
自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进口船运小麦中带有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u冬孢子,因而需要找出它与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D C)Tul.之间可见的形态差别。这两种真菌冬孢子都有很易区分的三层壁,最外层是半透明的鞘,可用负染技术观察;网状壁层象一张由脊形成的网覆盖着冬孢子;最内层邻近细胞质的称为内孢层。  相似文献   

12.
吴新华  王良华 《植物检疫》1998,12(6):342-343
1997年南京局连续三次从进境船舶食品舱、进境邮寄物面粉中发现了印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为了确定面粉中印腥冬孢子是否具有活力,我们进行了萌发试验,并用PCR进行了验证。现将有关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供试菌株供试菌株为印度腥黑穗病菌Tileti...  相似文献   

13.
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是一种真菌病害。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测定了嘧菌酯、灭菌唑、拌种灵、多菌灵、咪酰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抑制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同时研究了药剂浸种处理对稻种的安全性以及浸种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嘧菌酯和二硫氰基甲烷对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高,MIC为0.4μg/mL,多菌灵的抑制活性次之,MIC为0.8μg/mL,其他3种药剂的抑制活性不高,MIC均大于1.6μg/mL。种子安全性试验表明,嘧菌酯在2.0、4.0、8.0μg/mL和多菌灵在4.0、8.0、16.0μg/mL处理3d和7d后,稻种的萌芽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二硫氰基甲烷在4.0和8.0μg/mL处理下,所选稻种的萌芽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该药剂在浸种处理后会影响所选稻种的萌芽,但其在低剂量处理下对稻种的萌芽率影响较小。关于稻粒黑粉病浸种处理的合适农药剂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由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TCK) 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对小麦危害极大的一种病害。国际上有15个国家包括中国把其列为检疫对象。基于中美小麦贸易和检疫的需要,对小麦矮腥黑穗病在我国传入和定殖的风险研究一直是两国科学家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此病害在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葛泉卿 《植物检疫》1991,5(5):340-341
引言目前,各口岸所鉴定小麦矮腥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以下简称TCK)主要是测量其孢子大小、网目大小、网脊高及胶鞘厚度来加以判断,只有找到非常典型的矮腥孢子才能出证。事实上,在进口的小麦中常混有大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其上的腥黑穗孢子与 TCK 孢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 d,最长为35 d,培养60 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 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 8 exp[-0.02949(X-4.957 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CLSM)对小麦矮腥黑穗病病菌(TCK)和小麦光腥黑穗病病菌(TFL)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冬孢子各自都含有自发荧光物质,均能在488 nm激发光下,分别在510~550 nm、530~600 nm中得到相应的发射光,且呈现的荧光分布均匀,大体形态清晰;而层切扫描发现自发荧光在这两种冬孢子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TCK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外孢壁和网脊上,而在原生质中分布少;TFL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孢壁,原生质中分布少。  相似文献   

18.
由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对小麦危害极大的一种病害。国际上有15个国家包括中国把其列为检疫对象。基于中美小麦贸易和检疫的需要,对小麦矮腥黑穗病在我国传入和定殖的风险研究一直是两国科学家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此病害在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
丁香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群鑫  黄寿山  陈杰林 《江西植保》2006,29(1):24-26,23
本文对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开发利用作了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