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西子粒机收主推的4个品种金科玉3306、迪卡517、中地88、DF607为研究对象,生理成熟后设置不同收获期,研究玉米不同收获期对子粒机械收获质量(子粒破碎率、含杂率、落粒率、落穗率、总损失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子粒收获质量中含杂率、总损失率分别为1.57%、1.75%,均满足《玉米收获机械(GB/T21962-2020)》标准要求;破碎率为5.46%,是子粒机械收获质量的主要问题,不同收获期对机收产量影响不显著。含水率随着收获期的推迟而降低,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因素。结合两年不同收获期,通过拟合方程可以得出,含水率与破碎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当含水率在19.0%~24.3%时,破碎率低于5%。根据不同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该区域子粒机械收获以10月15~20日为宜。供试玉米品种中迪卡517、金科玉3306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二个主要栽培品种吉林21号和长农4号为材料,研究籽粒、油分、蛋白质产量的适宜收获期。结果表明,黄秆期是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适宜收获期,黄叶期是油分产量的适宜收获期,过熟期收获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积累过程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 3个具有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宁麦 9号 (低蛋白 )、苏麦 6号 (中蛋白 )和重庆面包麦(高蛋白 )籽粒灌浆期蛋白质、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3个品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 ,粒重的增加、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2 ) 3个品种在开花后 2 2 d前经历了淀粉含量的快速增加、蛋白质含量下降期 ;(3)三个品种在整个灌浆至乳熟阶段淀粉持续积累 ,至花后 37d仍有较高的积累速率 ;重庆面包麦乳熟期(开花后 32 d之后 )蛋白质积累较宁麦 9号和苏麦 6号快 ,而宁麦 9号乳熟期蛋白质积累几乎停止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酿酒专用小麦的主要籽粒品质特征,对12个常用酿酒小麦品种及6个非酿酒小麦品种的主要籽粒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12个酿酒小麦品种的硬度指数均小于45%,角质率均小于70%,平均总淀粉含量大于60%,其中支链淀粉占比大于70%;籽粒硬度指数、角质率、饱满度及淀粉含量与弱筋小麦皖西麦0638相近;蛋白质、湿面筋含量显著低于非酿酒小麦西农20、周麦36,符合中国中筋小麦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酿酒小麦籽粒硬度指数与角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12种酿酒小麦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括9个品种,较其他2个类群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高,硬度、蛋白质含量适中。综上所述,供试酿酒小麦籽粒具有软质、饱满、胚乳呈粉质-半角质、蛋白质含量适中、支链淀粉含量高等特点;籽粒特性和淀粉含量接近弱筋小麦并具备中筋小麦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的小麦品种具有更大优势成为酿酒小麦。  相似文献   

5.
小麦早熟新品种K35的阶段发育与灌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K35优良种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熟品种鲁麦14和济麦21、晚熟品种鲁源301和潍麦8号为对照,对小麦早熟品种K35阶段发育和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K35成熟期比其它品种提前3~7 d,主要体现在二棱初期至二棱中期、挑旗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持续时间较短;二棱中期至雌雄蕊分化期持续时间与其他品种基本一致.与高千粒重品种潍麦8号、鲁原301相比,K35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较低,千粒重也偏低.开花后快增期灌浆速率与小麦千粒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渐增期灌浆速率与缓增期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因而认为,K35幼穗分化期较短,而穗粒数较多,灌浆速率较低,而产量水平较高,并且落黄好,特点突出,作为早熟亲本应用时,应注意选择灌浆速率和千粒重较高的品种与其进行杂交.  相似文献   

6.
赵正文  马继凤 《作物研究》1992,6(1):18-20,17
本文对豆、秧、稻大豆品种与收获期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湘中用于豆、秧、稻耕作制栽培的大豆品种以湘春豆14号和泰兴黑豆较好。不同收获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百粒重随收获期的提早而明显降低,但在正常成熟前3天收获对百粒重的影响不大;各品种平均,随着收获期的提早,脂肪含量明显增加;收获期对蛋白质含量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氮肥用量及运筹对不同啤酒大麦产量和啤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以单二大麦、苏啤3号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研究氮肥用量及运筹对啤酒大麦产量、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多,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不断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氮肥后移会导致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2)在250 kg/hm2氮水平下,基追比为7:3时,两个品种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 833.68 kg/hm2和7 055.91 kg/hm2。(3)施氮量的多少对大麦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同一施氮水平下不同品种籽粒千粒重的差异主要是由品种本身的遗传差异决定的,受氮运筹的影响较小。(4)综合各方面表现,苏啤3号要远远好于单二大麦,大面积生产上应逐步以苏啤3号来替代单二大麦,以提高大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皖北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4~2017年在安徽省的3个市(县)开展7个点次的机械粒收试验,并对其中5个点次试验进行机械粒收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破碎率均值为9.12%,高于《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 21962-2008)》中规定的子粒破碎率≤5%的标准;杂质率均值为3.37%,略高于≤3%的国标标准;总损失率为1.74%,低于≤5%的国标标准,子粒破碎率和杂质率偏高是目前安徽省皖北夏播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破碎率与子粒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是造成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迟收获期至10月10日以后,参试品种中超过90%的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以下降至28%以下。  相似文献   

9.
糯小麦灌浆期籽粒糖类、淀粉及蛋白质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糯小麦籽粒中糖类、淀粉和蛋白质在灌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明确灌浆过程中糯小麦籽粒糖类、淀粉、蛋白质含量变化与普通小麦之间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糯麦12,糯麦1572两个糯小麦新品系为材料,以川育12、川育20、川麦42三个普通小麦品种为对照,研究了灌浆期间糯小麦籽粒中可溶性总糖、蔗糖、戊聚糖、果聚糖、淀粉、蛋白质含量及淀粉积累速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花后17~22 d,糯小麦淀粉的积累速率最高,蛋白质含量也达到最大,戊聚糖的含量是在花后22~27 d时达到峰值,果聚糖含量在花后7~12 d时最高.在灌浆过程中,糯小麦可溶性总糖、蔗糖、果聚糖、淀粉动态变化与普通小麦存在一定差异,但在蛋白质动态变化上则没有明显的差异.与普通小麦相比,糯小麦成熟籽粒总糖含量高,糯麦12的蔗糖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小麦,两个糯小麦品系的戊聚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川育12和川育20,糯麦1572的总淀粉含量显著低于三个普通小麦品种.在蛋白质和果聚糖含量上,糯小麦与普通小麦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可利用糯小麦籽粒各成分灌浆过程中与普通小麦存在差异这一特点,优化栽培措施,达到改善糯小麦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不同收获期的小麦品质,以济麦17、济麦20和济麦22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收获时间分别为5月31日、6月5日、6月9日、6月12日和6月15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收获期对小麦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济麦17、济麦20、济麦22的品质最佳收获期分别为6月12日、6月15日、5月31日。随着收获期的延长济麦17的品质呈"差-好-差"的变化趋势,济麦22与之相反,济麦20的品质随着收获期的延长而提高。通过提早收获,中筋小麦品种济麦22可以达到强筋品种济麦17的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收获期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表现入手,研究适宜寒地稻作区有利于提高水稻适口性的最佳收获期,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的推迟,水稻的产量逐渐增大,齐穗后55 d收获的水稻产量最高,达9 342.0 kg/hm~2,极显著高于齐穗后40 d收获的水稻产量;齐穗后55 d收获的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三项加工品质均最高,稻米垩白度、垩白粒率较低,且稻米蛋白质含量最低,直链淀粉含量在最适宜范围内为18.8%,综合食味值最高为86.8。所以根据产量和品质表现确定最佳收获时期为齐穗后55 d左右,在该试验地区适宜收获时间在9月30日前后。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减少灌水次数对冬性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冬性强筋小麦品种农优3号和中麦998为材料,分别在冀中北生态区的徐水区和冀东生态区的昌黎县进行大田试验,设3个灌水次数处理(CK: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_2:越冬水+拔节水;W_1:越冬水),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对冬性强筋小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减少,两个供试小麦品种孕穗期叶面积系数呈下降趋势,W_1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减少灌水次数导致2个冬性强筋小麦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而对收获指数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其中农优3号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中麦998以W_2处理最大。减少灌水次数使冬性强筋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导致产量显著降低。灌水次数减少造成冬性强筋小麦籽粒容重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稳定时间延长,但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下降。本研究条件下,徐水点农优3号的产量较高,而昌黎点中麦998的产量较高;相同灌水处理下,同一品种在昌黎点的品质指标优于徐水试验点。综上,在河北冬性强筋小麦种植区可以选用灌越冬水和拔节水协调其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3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早熟品种:白粳1号、中熟品种:通88-7、中晚熟品种:通系929),分别在不同时期收获(出穗后30~80 d,每次间隔5 d),并对各收获时期的产量进行测定,总结分析了三个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最佳收获时期及其与种子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种子产量从出穗后30~65 d,随着出穗天数的增加而增长,超过65 d因田间损失(尤其是遇到霜冻后)而下降。在试验区的气候条件下,水稻种子适宜收获期为出穗后50~60 d,最迟不超过65 d;早熟、中熟品种由于出穗期较早,适宜收获期可以延至出穗后55~60 d,初霜前收获;中晚熟品种为出穗后50~55 d,初霜期开始收获,初霜之后霜冻之前(9月末)收获结束,收获过早(≤50 d)种子产量降低,过晚不仅种子产量受到损失,而且种子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和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小麦籽粒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提供依据,以蛋白质含量相近、粒重和淀粉含量差异大的小麦品种川麦32和川麦107为材料,研究了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粒品种川麦32授粉后ZR含量高,灌浆中期IAA峰值高,而小粒品种川麦107籽粒发育期间淀粉含量高,GA含量也一直高于大粒品种川麦32,因而说明ZR和IAA含量与籽粒的大小及粒重关系密切,而GA含量与淀粉含量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腐植酸施用量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品种山农38、中强筋小麦品种山农47及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为供试材料,设置0、75、150、300、600 kg·hm-2共5个腐殖酸处理(分别用F0、F1、F2、F3、F4表示),分析了不同基施腐植酸施用量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与籽粒品质相关指标的效应。结果表明:(1)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提高供试小麦品种的株高、穗长、产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增加小麦旗叶的SPAD值,对小麦的成穗率、千粒重、籽粒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及直/支比没有显著影响。(2)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增加中筋小麦品种山农38的最大分蘖数、有效穗数、籽粒硬度、形成时间;显著提高中强筋小麦品种山农47的有效穗数;显著提高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的穗粒数、籽粒蛋白质含量。腐植酸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在高产田块上,设置三个氮肥用量(90、180、270 kg N·ha-1),研究了施氮对两个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太空6号开花后旗叶蔗糖、籽粒淀粉合成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两品种旗叶蔗糖含量及SPS酶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及SS酶活性、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特点因品种而异.豫麦49在施氮量90~270 kg·ha-1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旗叶和籽粒的蔗糖含量、SPS和SS活性以及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均呈增加趋势.太空6号在施氮90~180 kg·ha-1范围内,上述指标在灌浆中后期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当氮肥用量增加至270 kg·ha-1时,各项指标均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两供试冬小麦品种籽粒蔗糖含量与旗叶蔗糖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豫麦49 r=0.703**,太空6号r=0.530*);豫麦49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与其籽粒蔗糖含量和SS活性之间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r=0.578*,r=0.701**),太空6号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仅与籽粒SS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625*),而与籽粒蔗糖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121).施氮量270 kg·ha-1时,豫麦49产量最高;太空6号需氮量相对较低,产量达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为180 kg·ha-1.  相似文献   

17.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 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 %,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籽粒发育及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以4个高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河南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超高产攻关田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淀粉、蛋白质的积累动态.结果表明,高产小麦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与淀粉含量的增加趋势基本吻合,宽窄行种植模式(S1)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转化利用较快,促进了籽粒淀粉积累.从行距配置看.周麦22籽粒蛋白质含量以等行距种植模式(S2)较高,偃展4110和矮抗58均以S1较高,而豫麦49-198在两种种植模式下无明显差异.籽粒灌浆速率、千粒重和产量则表现为豫麦49-198、周麦22和矮抗58均以S较高,而偃展4110以S2较高.灌浆模型分析表明,灌浆持续天数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是行距配置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比例下川麦39、川育12和川农麦1号小麦品种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铁、锰、铜和锌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川育12籽粒铁含量显著高于川麦39和川农麦1号,川麦39籽粒铜含量显著高于川育12和川农麦1号。氮肥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微量元素影响不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川麦39锰含量及川农麦1号锌、铁、锰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川农麦1号籽粒铁含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川育12籽粒铜、铁、锰含量与氮肥用量呈显著线性关系;3个小麦品种籽粒各微量元素产量与氮肥用量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适当推迟施氮时期,川麦39和川育12小麦籽粒各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而川农麦1号则表现为微量元素含量提高、产量降低的趋势。综合而言,川麦39、川育12和川农麦1号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分别为: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为6∶ 2∶2∶0,6∶3∶1∶0和6∶4∶0∶0。  相似文献   

20.
燕麦籽粒特性与理化及加工品质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燕麦籽粒特性与理化和加工品质特性的关系,综合分析了燕麦籽粒特性(长、宽等)与理化指标(水分、蛋白质等含量)和加工品质指标(出粉率等)之间的相关性及品种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理化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加工品质指标在品种间差异较小,籽粒特性在品种间的差异居中.籽粒宽度和宽长比均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宽长比与β-葡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宽度、体积、表面积和千粒重均与燕麦米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色泽与燕麦窝窝评分呈极显著相关,籽粒特性与出粉率相关性不显著.品种对燕麦籽粒特性、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影响显著,籽粒特性与理化指标和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籽粒宽度和宽长比可以用于蛋白质、淀粉、β-葡聚糖和灰分含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