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集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能和糖结合,并凝集细胞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棉花枯萎病菌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棉花枯萎病菌公安菌株为材料,用D.Ianneli法提取菌丝孢子蛋白抗原,按改进的J.E.Devay免疫方案制备抗血清。琼脂双扩散测得效价达1/64,用琼脂双扩散、(比较)对流免疫电泳、间接ELISA及SPA-ELISA测定抗血清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表明4种检测方法基本上均能鉴别到尖孢镰刀菌种的水平,但不能鉴别到种以下的分类单位,4种方法检测所达的灵敏度依次为4.8625×10-2,6.078×10-3,3.799×10-4,3.799×10-4mg×ml-1。除此之外,本研究对琼脂双扩散法在真菌血清学上的应用上作了摸索  相似文献   

3.
溴甲烷对棉花枯萎病菌毒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溴甲烷分别对培养一周,两周、三周的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vasinfectum (Atk).Snyder et Hansen)熏蒸处理并且测定了它们对溴甲烷Lc99的CTP值;棉花枯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时间越长,对溴甲烷的抗性越大。讨论了用溴甲烷处理带病土壤和种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棉花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几丁质柱层析和Sephadex G-75过滤,得到SDS-PAGE电泳显一条蛋白带,专性结合甘露糖和葡萄糖,能凝集兔血红细胞的棉花凝集素,分子量为13400。利用电镜和凝集素探针检测棉花枯萎病菌分生孢子表面结构,发现分生孢子壁的骨架成份是几丁质,甘露糖和葡萄糖位于分生孢子壁外层,半乳糖被甘露糖和葡萄糖复盖。分子量为13,400的棉花凝集素能凝集枯萎病菌分生孢子,并抑制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香蕉枯萎病菌侵染香蕉根系的组织学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香蕉枯萎病菌侵染香蕉根系的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tagg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FOC4),接种香蕉根系以观察病原菌侵染香蕉根系的组织学过程。结果表明,接种1 d后病原菌以菌丝体、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于根系表皮细胞,优先沿细胞胞间层生长。接种7 d后,观察到病原菌以菌丝体、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形式直接侵染维管束,在维管束内以两种方式扩展繁殖,一种在维管束内横向扩展,菌丝体随机分支,逐步形成网状分布;另一种是菌丝体在维管束内纵向生长,倾向于呈束状沿维管束单侧生长繁殖,形成大量菌丝体。本研究首次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观察并分析了GFP-FOC4侵染香蕉根系的过程,为研究香蕉枯萎病菌的致病过程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新疆24个不同植棉县(市或团场)的37株棉花枯萎病菌代表菌株,经人工接种于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致病性反应均表现为典型的7号生理小种特征。RAPD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这37个供试菌株与7号小种各对照菌株间基因组DNA的指纹图谱高度相似,属同一遗传相似组,而与3号和8号小种的对照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即7号生理小种是组成目前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群体的优势小种,而原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等地的3号小种在本研究中未被发现。结合部分自选辅助鉴别寄主对其中18个菌株进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表明,在7号小种内部还存在着侵染力的分化,显示出棉花枯萎病菌较强的变异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西瓜枯萎病菌侵染西瓜根系及茎的过程,本研究选取一株致病力较强的西瓜枯萎病菌FO1022,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该菌株,观察病原菌侵染西瓜根茎部的组织学过程。结果表明,用GFP标记的病菌接种感病西瓜品种‘苏蜜1号’,接种后2 d,显微观察显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附着于西瓜根系表皮细胞并萌发,沿细胞间层定殖生长;接种后5 d,在西瓜根部维管束导管中观察到大量菌丝和大型分生孢子,在根部表皮细胞上观察到大量厚垣孢子,在茎部部分维管束导管中也观察到少量的菌丝,此时48.6%的幼苗表现萎蔫症状;接种后9 d,茎部所有维管束导管都充斥着密集的菌丝体,此时91.7%的幼苗表现枯萎和死亡。与侵染感病品种相比,该菌株在侵染中抗品种和高抗品种时,在侵染时间上要明显滞后。本研究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观察并分析了GFP标记的西瓜枯萎病菌侵染西瓜根茎部的过程,为研究西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959—1960年,对甘薯细菌性枯萎病菌(Pseudomonas batatae Cheng andFaan)的侵染专化性进行了试验。供试的植物共12科27种。人工接种试验结果:除甘薯外本菌还能侵染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和心叶菸等5种植物,和雨广很多病区农民所反映的情况以及黄亮等在广西的试验结果相符合。其他12科21种植物包括黄亮等所认为是本病的寄主的萝卜、芥菜、菸草、月光花和南瓜等,经二次重复试验结果都不感病,初步说明它们不是本菌的寄主。  相似文献   

9.
我国棉花枯萎病菌酯酶同工酶测定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聚丙烯酰胺薄层凝胶电泳法测定了我国主产棉区棉花枯萎病菌的酯酶同工酶。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42个菌系的酯酶同工酶有三种类型主酶带,根据主酶带可以将供试的菌系区分为三个类型。类型一,有E4、E5、E6、E8四条主酶带,包括13省的菌系31个,类型二,有E4、E6、E8三条主酶带,包括6省的菌系10个;类型三,有E6、E8两条主酶带,包括新疆吐鲁蕃的菌系一个。  相似文献   

10.
 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Fov)已报道有8个生理小种和一个澳大利亚生理型,在我国只报道有3、7、8号小种。前期研究发现,我国还有一个与3、7、8号小种具有较大遗传差异的Fov新生理型。本研究通过对3、7、8号小种和新生理型菌株的翻译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新生理型菌株具有特异性碱基序列。根据这些特异性碱基序列,设计了一对针对新生理型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并证明该引物可以特异性检测Fov新生理型菌株。利用该引物对采自河北省主要植棉区的77株Fov菌株进行筛选,鉴定出2株潜在的新生理型菌株。从这2个Fov菌株中克隆出EF-1α和β-tubulin基因序列,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证明这2个Fov菌株为新生理型菌株,而且与澳大利亚生理型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建立的分子检测方法可用于棉花枯萎病菌新生理型菌株的鉴定。  相似文献   

11.
棉花枯萎病菌镰刀菌酸的产生和致病力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镰刀菌酸是棉花枯萎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一种非特异性的毒素。为了探索棉花枯萎病原菌的镰刀菌酸产量与致病力的关系及不同棉花品种对镰刀菌酸的反应,本实验测定了10个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菌株和20个内地的菌株,发现其产镰刀菌酸的数量多少与生理型无关.培养初期各菌株的镰刀菌酸产量与菌株的致病力有关.陆地棉的10个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抗性与它们在生产中表现出对枯萎病的抗性一致.  相似文献   

12.
番茄枯萎病菌和青枯病菌拮抗细菌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筛选出对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有较好防效的生防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以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为靶标菌,从江苏沭阳、宿迁、溧水及内蒙古海拉尔分离到的2 062株细菌菌株中筛选拮抗菌株,并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液灌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拮抗物质检测、盆栽试验及种属鉴定。结果表明:从2 062株细菌中共筛选到21株对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具有很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均能分泌蛋白酶,具有解磷作用;不能分泌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仅4株细菌能分泌嗜铁素。拮抗细菌SY290对番茄枯萎病和番茄青枯病防效最高,分别达到74.2%和75.0%,SQ728和LS536次之,但防效均大于60%。结合各菌株形态特征、16S r DNA与gyr-B序列分析结果,菌株SY177、SY290和SQ728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LS536为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  相似文献   

13.
南通棉花枯萎病菌对22个棉花品种致病性的田間和盆栽試驗说明:中棉品种如辽阳一号、鶯湖棉、长丰黑籽、常紫一号、南通白花鸡脚桠鈴果、云南布沼土棉等抗病性比較強,以中棉为母本的中印杂交棉的抗病性也較強;陆地棉和海島棉一般感病程度都較高,但四川选育的陆地棉品种52—128則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将枯萎病菌接种到甘藷等27种作物上,均未感病。五个地区的棉花枯萎病菌致病性的盆栽試驗说明:四川、陝西、辽宁的病原菌致病力較強,江苏的其次,安徽的最弱。以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乳糖、蔗糖、菊糖、溶解淀粉、阿拉伯糖醇等九种糖和糖醇为碳素营养料时,除四川的病原菌在以半乳糖为碳素营养料时生长中等外,其他都生长旺盛。不同地区病原菌的色素形成、小型孢子、大型孢子和厚膜孢子的产生,随碳素营养料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相似文献   

14.
杜鹃花枯萎病菌是造成杜鹃花枯萎病害的致病菌,在杜鹃花科植物上造成严重危害,本综述在广泛收集各种文献来源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杜鹃花枯萎病菌的分类学信息,分布、寄主、症状、检测方法、传染传播特点及其防治等相关信息.截至目前,该病害控制较为困难,杀菌剂并不能提供有效的防治效果,加强检疫工作是防控该病害发生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培养滤液致萎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里查德培养液制备的棉枯萎病菌培养滤液浸养棉苗,以测定不同菌系的致萎能力。培养滤液有快速致萎能力。用 F_7培养滤液的50%稀释液浸养“517”棉苗8小时就开始萎蔫,16小时有34%的棉苗达Ⅲ级萎蔫,40—56小时100%棉苗死亡。Ⅲ级萎蔫苗在移入蒸镏水后不能恢复常态,成为汞久性的病理萎蔫,有维管束变色的内部症状。根据致萎迅速这一特点,提出了定时分级记载和统计萎蔫指数方法。以“萎蔫开始时间”,“Ⅲ级萎蔫出现时间”,24及48小时“Ⅲ级萎蔫率”和“萎蔫指数”等作为不同菌系致萎力的比较标准。作者根据稀释试验认为用30%稀释液进行测定较为合适。试验结果指出:①不同菌系的培养滤液对“517”棉苗有不同程度的致萎能力,例如 F_7及 F_8的致萎能力最强,F_9次之。③不同品种对于各菌系的反应有显著差异,侧如在24小时“52—128”品种表现对 F_7及 F_8有较低于“517”的萎蔫指数;在48小时“52—128”对 F_7的萎蔫指数同于“517”,而对 F_8则低于“517”;但“52—128”对于 F_9的反应显示其24及48小时萎蔫指数均较“517”为高。在用 F_7培养滤液对16个供试品种及杂交材料的测定中也显示不同品种对该菌系的反应具有差异。试验指出 F_7培养滤液具有下列特性:①,耐高温,在100℃下10分钟或在蒸锅内15磅压力下处理30分钟后仍具有相当的致萎能力,据测定在40小时后的萎蔫指数各为73.3%及66.6%,对照为100%。②,耐储藏,在室温下储藏1年后仍具有相当的致萎能力,据测定在48小时后的萎蔫指数为72.2—94.4%,对照为100%。③,抗污染,原液暴露在室内空气下两月之久并无其他真菌或细菌污染,未接种的里查德液在2—3日内受到严重污染。④,耐稀释,据测定2%的稀释液在120小时具有11.1%的萎蔫指数。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1998年,我们陆续从新疆各主要棉区采集和收集400余株病株样,共分离获得108株棉花枯萎病菌,对其中具有代表性菌株致病性和生理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小种仍为7号生理小种,但其致病性较强,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型主要分为强、弱2种致病型,强致病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疆棉区,弱致病型主要分布于东疆棉区。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在25℃培养7 d后,菌丝为白色,菌落皿底产生色素多为紫色或浅紫色,大分生孢子为10.4~44.2 μm×2.0~6.1μm,多为马特型,最适生长温度为25℃,除供试6个菌系能在35℃缓慢生长外,多数棉花枯萎病菌菌系30℃以上不易生长,吐鲁番菌系HAI-17在40℃仍能缓慢生长,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较耐高温,在40、45℃高温下并未致死。目前,尚未发现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接种试验与田间接种试验,调查评价供试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性。结果显示,供试的马铃薯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脱毒组培苗接种病原菌测定的19个品种中,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10.53%;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有10个,占供试品种的52.63%;表现为高感的品种7个,占供试品种的36.84%。田间接种病原菌测定的20个品种中,中抗及以上品种有9个,占供试品种的45%,中感及高感品种11个,占供试品种的55%。  相似文献   

18.
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Ⅱ、Ⅲ号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型Ⅱ、Ⅲ号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和再生条件的研究,摸清了同龄小型分生孢子在25℃下振荡培养30-40小时的菌丝,在0.6MNacl为稳定剂、4%的混合酶、39℃下酶解3-4小时能得到较高数量的原生质体。在高渗培养基上培养12小时即出现再生,2-3天后再生率达到66-83%。这一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致病力变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旱芹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菌丙二醛(MDA)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粗提物处理过的棉花枯萎菌菌体发生膜质过氧化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MDA累积量增大,8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的3.9倍,48h时降到最低;同时电导率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2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的1.20倍,48h时降至最低。结果还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3种保护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SOD、CAT在10h时达到最高值,分别是对照的1.40倍和1.23倍,48h时降至最低,POD略有不同,在12h达到最高值,是对照的1.47倍,48h时降到最低。上述结果表明,粗提物破坏了枯萎病菌体内SOD、POD及CAT酶系统原有的动态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MDA含量的增加,破坏了膜系统的完整性,对枯萎病菌产生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20.
瓜黑星病菌、枯萎病菌和蔓枯病菌的三重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rDNA的ITS序列,比对近缘种及瓜类几种重要病原菌的ITS序列,设计出特异性引物HX-1/HX-2,经过对引物HX-1/HX-2PCR条件的优化,可以扩增出1条190bp的黄瓜黑星病菌特异性DNA条带,灵敏度达到1pg/μL。进一步将引物HX-1/HX-2和瓜类枯萎病菌、瓜类蔓枯病菌特异检测引物Fn-1/Fn-2、Mn-1/Mn-2组合,建立三重PCR体系,可一次检测出瓜类黑星病菌、瓜类枯萎病菌、瓜类蔓枯病菌3种瓜类植物重要的病原菌。建立了可以应用于田间瓜类黑星病菌PCR检测技术和瓜类主要病害三重PCR检测技术,对瓜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