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随着蚕桑事业的迅速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已经成为当前蚕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原蚕区在我省发展步子快,对原蚕区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等一整套的工作还要不断完善。我们海安县蚕种场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饲养原蚕,十多年来碰到的问题很多,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的体会在现阶段巩固和发展原蚕区,达到提高蚕种质量的目的,必须要重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家蚕的形态性状极为丰富,为遗传学研究的著名材料,现已研究记录的家蚕遗传性状达400多个,其中大多为形态性状。所谓形态性状,即是形态上可识别辩认的性状,它们绝大多数属质量性状。形态上的突变体是遗传分析的基本工具,对形态性状的认识与研究,是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亦是蚕品种繁育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完善蚕种质量检验体系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掌林 《中国蚕业》2002,23(2):46-48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1)44号)明确提出了加强质量监督,"完善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的要求,对推动和促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蚕种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培 《蚕学通讯》2004,24(4):36-37
原蚕区收茧制种,其单位质量蚕茧制种量和微粒子毒率的高低是衡量蚕种生产质量和蚕种场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在相同的投入下,依靠科学管理,规范技术操作,从而提高千克茧制种量,降低微粒子病毒率,是蚕种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原蚕区种场的巩固、发展与蚕种质量关系嵊县蚕种场戴虔民原蚕区种场是我国繁育一代杂交种的基地,其稳定巩固,直接影响蚕种质量。嵊县蚕种场是个老场,四十多年来,为广大蚕农提供700多万张蚕种,卵质充实,孵化齐一,深受广大蚕农欢迎,客观上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主...  相似文献   

7.
浅谈原蚕区提高蚕种质量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是生产资料,属有生命的特殊商品,也是蚕茧丰收的基础。蚕种生产计划性强,少则缺种,致使蚕茧减少;多了则浪费桑叶,过期作废,毫无价值。而且蚕种也是蚕业生产的基础,蚕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及效益,从而也影响到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养蚕积极性。但是影响蚕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除原蚕种的质量、原蚕的催青处理、原蚕的饲养、制种等属主要因素外,其它与蚕种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提高蚕种质量,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于2002年制定并实施了《安康市蚕种场蚕种质量保证体系》,内容包括各级蚕种质量标准及各项技术操作规范。介绍了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采取的各项监管措施:加强技术管理,强化质量监管,依靠经营管理促进质量提高,以人为本提质增效,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科技创新等。总结了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提高蚕种质量所取得的良好成效:超毒淘汰率明显降低,良卵率、实用孵化率等质量指标稳步提升,用户反响好、市场份额高,在全国蚕种质量抽查中,蚕种综合质量成绩优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迟眠蚕淘汰与蚕种质量的关系,于1985年春、秋,1986年春对抗7杭8,菁松皓月品种分别进行了试验和调查。结果分述如下。一、试验方法 1.供试品种 1985年为杭7杭8,1986年为菁松皓月。 2.设区 (1)迟眠蚕标准淘汰区(标准区),各龄迟眠蚕淘汰标准按省检  相似文献   

10.
小蚕共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十余年探索,我区创立了目前山东省最完善的小蚕共育技术体系,张产、茧质达到全省最高水平。主要内容是标准共育基础设施体系、饲育技术规范体系与组织管理配套。实践证明,建立与完善小蚕共育技术体系,便于统一管理与技术指导,有利于养蚕新技术的推广。产量高、茧质优、省工省桑、节约费用,是目前蚕桑生产分散经营条件下,蚕茧大面积优质,高产、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 蚕茧质量直接关系到茧丝绸生产的全局,关系到企业信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山东省自1991年以来,坚持把蚕茧质量摆在第一位,建立健全了“蚕茧质量保证体系(以下简称‘质量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促进了全省基础管理工作和蚕茧质量的全面提高及蚕茧生产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就原蚕户蚕饲育的优劣与蚕种产质量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饲育成绩好的原蚕死笼率低,羽化率高,单蛾产卵量、良卵率极显著优于饲育成绩差的原蚕。  相似文献   

13.
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型过程中,蚕病发生出现了新特点,传统的蚕病防治技术体系已不能满足蚕桑规模化、省力化的生产需要。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从转变四个防病技术理念入手,提出了建立蚕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如东县栟茶镇小蚕共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健全与完善小蚕共育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薛雨林 《江苏蚕业》1998,20(2):47-49
<正>随着国家对茧丝绸行业宏观调控的加强,蚕桑生产已扭转了前两年严重滑坡的局面,出现了由低谷逐步回升的可喜迹象。但是,由于整个行业的大起大落给蚕桑生产基础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要使蚕桑生产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除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外,还必须完善五大体系,切实加强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食品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养殖模式由散养型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做好生猪生产的防疫和保健等安全体系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经胚胎传染的严重传染病,也是蚕种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微粒子病全程防控体系,提高蚕种质量是蚕种生产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周美莲 《江苏蚕业》2002,24(1):44-46
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从生产原料开始到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直到售后服务建立系统,环环紧扣,通过对整个系统的控制来保证质量,其核心是预防原则。它区别于传统的检验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显得更主动、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稳定,减少不合格产品发生率,降本增效,促进企业发展。1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1.1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蚕种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蚕种行业面临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增强蚕种生产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养兔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养兔场的大量兴起,兔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大量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甚至导致全场兔群的覆灭,给饲养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水平的生产体系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兔场养殖环境控制、兔群的控制、疫病的控制等方面讨论了生物安全理论在养兔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安全体系就是为了阻断致病病原(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是最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通过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降低和消除畜禽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畜禽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机会,从根本上减少和依赖用疫苗和药物而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