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樗蚕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樗蚕属磷翅目大蚕蛾科 ,是一种食量大、食性杂的暴发性害虫。通过 3年的试验研究 ,弄清了该虫在沧州市椿树上 1年发生 2~ 3代 ,且 8月 18日前化蛹的樗蚕可产生第 3代 ,以后化的蛹可直接越冬 ;枣树和其它寄主植物上的樗蚕 1年仅发生 2代 ,没有世代分化现象 ;同时摸清了各世代卵、幼虫、成虫的发生时期和历期 ,为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樗蚕在安徽省每年发生2~3代,而淮河以北均2代为主,极少发生3代。成虫羽化高峰为0~3时,群体羽化期长达40d,羽化率为6122%。每雌产卵数量约为276±505粒,遗腹卵142±511粒,雌成虫寿命4~10d,雄成虫寿命2~3d。卵期为8~9d,幼虫孵化高峰时刻为6~8时,孵化率高于95%,幼虫一般5龄,其全历期约30d。  相似文献   

3.
樗蚕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樗蚕(PhicosamiacynthiaWalkeret.)属鳞翅目,天蚕蛾科。在河南省主要危害臭椿苗木及幼树叶片,受害苗木提前40d左右落叶。1989年在信阳地区有零星发生,苗木叶片被食20%。199年虫口密度大增,每株多达40余头,苗木叶片被食6O%以上。为了掌握樗蚕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我们于1989~1991年在息县城关镇和八里岔乡进行了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现将结果报导如下。l生物学特性1.l生活史根蚕在淮河流域,l年发生3代,以蛹在茧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卵期15d;5月下旬孵化出第】代幼虫,幼虫期25d36月中旬开始结虽,蛹…  相似文献   

4.
樗蚕在荆州市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第一代幼虫期6月上旬~7月中旬,危害盛期为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期8月下旬~10月上旬,危害盛期为9月中旬.人工剪除越冬茧蛹,成虫羽化盛期使用黑光灯和杀虫灯诱杀,可降低虫口基数.在低虫口密度时,采取生物制剂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樗蚕的发生和危害;在高虫口密度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剂喷雾防治,可以迅速压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5.
樗蚕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张有省陈彦华闫香彬高山丛高春祥邓国胜刘春生张瑞兴(大城县林业局)樗蚕,又名乌桕樗蚕蛾(Philosamiacyn-thiaWalkeretFelder),国内分布于华东、东北、华南、四川一带,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美国、法...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樗蚕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南昌市郊区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茧内越冬,茧附着在寄主(樟、臭椿、乌桕等)枝叶或其它灌木上。6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为害烈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felder)在蒙城县连续发生,对臭椿生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县林业部门对樗蚕进行了调查、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已初步掌握该虫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本文对樗蚕发生、危害特点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物理和生物方法为主要手段的可持续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8.
樗蚕 (PhilosamiacynthiaWakkeretFelder)为鳞翅目大蚕蛾科 ,近两年在河北省部分地市形成灾害。 2 0 0 2年 7月起 ,我们在秦皇岛市区对第 2代樗蚕及其天敌进行观察 ,对照书本记载发现有差异和不完备之处 ,现将观测结果表述如下 :1 虫态1 .1 成虫全体青褐色 ,体长 2 9~ 33mm。触角黄褐色 ,长 1 1~ 1 2mm。翅展 1 39~ 1 5 4mm ,前翅内线白色折角 ,外线白色 ,内线外侧和外线内侧镶黑褐色边 ;内、外线间有一月牙形白斑相连 ,白斑上缘黑褐色 ,下缘黄色 ;翅顶宽圆向外突出 ,突出部分的下方有一黑色眼状斑 ,斑的上缘为一白色弧线 ,斑的上方…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樗蚕大量的室内和野外调查,对其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越冬代成虫羽化始盛期和以蛹重估计卵量的预测模型,从而为确定防治适期,预测发生程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樗蚕幼虫的防治试验,确定了对其防治的有效方法。采用1000倍液的乙基1605对体长5mm的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采用700倍液的乙基1605或500倍液的甲胺磷对体长8mm的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采用400倍液的乙基1605对大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即随着幼虫体积的逐渐增长,所用药液的浓度也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家蚕真菌病的发生与蔓延,在研究家蚕真菌病发生与流行规律及研制新型高效消毒药物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验,作者成功地开发出了家蚕真菌病的防治药物“超微灵”。试验结果表明,以500mg/kg的超微灵叶面添食或喷于桑树后采药叶饲蚕,可有效地防治家蚕真菌病和蚕期感染的微粒子病,且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天目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目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陈汉林,赵仁友(浙江省松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松阳323400)(浙江省丽水地区森防站丽水323000)金根明,吕晓平,李春生(浙江省丽水市林业局丽水323000)(浙江省松阳县林业局松阳323400)关键词天目腮扁叶蜂,马尾...  相似文献   

13.
冷季型草坪害虫--淡剑袭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淡剑袭夜蛾是冷季型草坪的主要害虫.在石家庄市1年发生3代或4代,以蛹在土壤里越冬.6~10月间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对该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蚱蝉每5年一代,以卵和若虫在枝条和土中越冬。卵期260—340d,6月中下旬孵化。若虫四龄,老熟若虫7月初出土羽化,7月中下旬达盛期。成虫7月中旬产卵为害,8月上旬达盛期。成虫寿命45—60d,雌雄比1:1。其危害与树种、树龄、气候等关系密切。防治措施:利用天敌,选择抗蝉害树种,修剪卵枝,于林下喷施农药,浇灌氨水,人工捕捉出土若虫等。  相似文献   

15.
蚕体蚕座消毒剂"蚕座菌毒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型蚕体蚕座消毒剂“蚕座菌毒净”配合新鲜石灰粉,对家蚕四大传染性蚕病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真菌病原有显著的消毒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蚕的生长发育及茧质无不良影响,是一种高效、低毒、稳定、无刺激性的新型蚕体蚕座消毒剂。  相似文献   

16.
纵带球须刺蛾是多种农林作物的害虫。在广州1年发生1~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茧内越冬,幼虫一般为7~8龄,幼虫感染核多角体病毒后,常成为流行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进行防治试验表明,90%敌百虫晶体40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00000倍液和50%杀螟松乳剂100000倍液等,以及2.3×10~(5-7)浓度的核多角体病毒,均对幼虫有较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学英  李景辉 《林业科学》1996,32(2):144-149
北京地区国槐普遍受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危害,从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发生,危害盛期在7—8月份,有螨叶率市区达70%,近郊区可达90%以上。根据有效积温及气象资料推算,截形叶螨在北京地区每年发生15—17代。在28℃、RH67℃条件下,室内饲养,发育一代平均6.7天,在27℃、Rh72%条件下,雄成螨平均寿命7.5天,雌成螨10.7天。截形叶螨以成螨越冬,其场所主要在树干及粗枝树皮裂缝内,极少部分在小校、树冠下草地及根际土壤中。早春用生物制剂—2.5%日光霉素1000倍,10%增效浏阳霉素2000倍73%克螨特乳油2000倍及洗衣粉400倍,碳酸氢铵颗粒剂100倍防治,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吉松叶蜂(GilpiniamassonianaXiao)属松叶蜂科Diprionidae,是危害马尾松的一种新害虫,近年来在安徽滁县沙河集林业总场发生相当严重。经研究,此虫一年发生2代,以预蛹越冬。该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我们编制了“马尾松吉松叶蜂地面茧数”查定表;制定了防治指标;其防治适期为2—3龄幼虫出现高峰期:第1代为5月15-30日;第2代为10月10—25日。以2.5%溴氰菊酯乳油2000—5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4%以上;以2.5%溴氰菊酯乳油等加柴油配成油烟剂进行喷烟防治,效果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19.
红脂大小蠹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红脂大小蠹又名强大小蠹 (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 ,为国内新纪录种 ,是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Carr.)的毁灭性害虫 ,可导致几十年生的油松在较短期内死亡。越冬虫态以成虫和老熟幼虫为主 ,占 77 5 % ,2~ 3龄幼虫为辅 ,占 2 1 7% ,少数以蛹越冬 ,占 0 8%。其生活史以成虫越冬的 1a 1代 ,以老熟幼虫越冬的需跨年度才能完成 1个世代发育 ,以小幼虫越冬的需 3a完成 2代或 2a完成 1代。在种群密度较低时 ,危害生长衰弱的过火木、新伐倒木及新的伐桩 ,种群密度大时 ,能迅速入侵胸径≥ 10cm、树龄在 2 0a生以上的健康木。在郁闭度较低的油松林分中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明显高于郁闭度高的林分  相似文献   

20.
楸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从俭  邵良玉 《林业科学》1992,28(3):213-219
楸螟在河南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中越冬。第二代成虫羽化盛期及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5月),是进行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喷洒20%杀灭菊酯乳油1万倍液3次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4次(间隔5—10天),防治效果达100%;根埋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1—2年生幼林,每株用量25g,防治效果为97.87—9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