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磴口县乌兰布和沙地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合杨树速生丰产。近年来,中国林科院磴口实验局、内蒙古林科院及磴口县在该地区都已种植了一定面积的杨树速生丰产林,这些丰产林建成后,乌兰布和沙地将成为西部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主要基地。现就“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造林中遇到的几个新技术问题,提出粗浅看法。一、土壤方面砂壤土及轻壤土最宜杨树生长,次为细砂土或上层为砂土而下层有粘土夹层,粗砂及粘重板结的粘质土最不适宜,在质地适宜情况下,土层厚度越大越好,它与杨树生长呈正相关,一般土层厚度在1.5m以上最佳,具有流动的地下水,最高水位不应超过80cm,最低2.5—3.0m,土壤上层可溶盐总量  相似文献   

2.
杨树在我国分布很广,是人工林主栽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天然林禁伐,木材短缺的问题,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倍受重视。通过沙地上不同苗龄型造林试验,提出了利用杨树大苗造林,可有效地提高杨树速生丰产林的经济效益,3根2干苗为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的适宜苗龄。  相似文献   

3.
对危害磴口县农田防护林栽植的杨树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磴口县杨树主要虫害共有45种,其中鳞翅目占总种类数的42.2%;鞘翅目占磴口县杨树害虫种类的33.3%,这两类害虫是磴口县杨树害虫的主要种类;杨树天牛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和培育情况,总结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进一步提高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水平。我们于1986年1月9日至6月10日,对阜新、锦州、朝阳等7市,21个县(区)的45处国营林场(苗圃)营造的杨树速生丰产林,逐小班核对面积,调查生育状况。用3个月时间,设置690块标准地,调查了15.9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陕西渭南市杨树速生丰产林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 ;分析了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有利条件 ,提出了加强杨树速生丰产林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我国杨树生产水平,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国家经委、轻工业部特将“杨树造纸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吉林造纸厂于1986年与轻工业部签订了“半干旱地区杨树造纸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合同。几年来他们在省林科所的大力协作下,根据合同和研究方案的要求,在王府林场建设了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按期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1.改造现有杨树人工林为速生丰产林7025亩。通过对现有北京605杨和小黑杨人工幼林的密度调整、施肥、灌水、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了林木生长。年生长达到0.9m~3/亩,超过原合同规定0.7m~3/亩的28%,达到了吉林省丰产林标准。2.新建速生丰产林3004亩。树种以小黑杨为主,采取细致整地、良种壮苗、  相似文献   

7.
杨树速生丰产林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木材生产资源,但速生丰产林林地土壤退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杨树速生丰产林土壤退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相关的恢复对策,为有效防止杨树人工林土壤退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搞好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是在短时期内,培育速生、高产、优质林木,尽快解决用材不足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措施。辽宁省是林业部确定为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重点省份。从1982年起十年期间林业部与我省合资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8万5千亩,使我省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就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些看法,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2月11日,"北方沙地杨树速生丰产林自动化滴灌栽培技术"通过有关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这项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兰再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新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能、高效,在我国北方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填补了我国滴灌栽培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技术空白。这项技术首次提出适宜北方沙地培育杨树速生丰产林的自动化滴灌系统配置模式,以及适时、适量的精准灌溉和少量多次的精细施肥方法,创新了在滴灌条件下的杨树扦插造林技术,有效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项目组科研人员制定了北方沙地杨树速生丰产林自动化滴灌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与应用现代化滴灌技术培育杨树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10.
《林业实用技术》2014,(2):F0003-F0003
<正>2013年12月11日,"北方沙地杨树速生丰产林自动化滴灌栽培技术"通过有关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这项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兰再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新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能、高效,在我国北方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填补了我国滴灌栽培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技术空白。这项技术首次提出适宜北方沙地培育杨树速生丰产林的自动化滴灌系统配置模式,以及适时、适量的精准灌溉和少量多次的精细施肥方法,创新了在滴灌条件下的杨树扦插造林技术,有效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项目组科研人员制定了北方沙地杨树速生丰产林自动化滴灌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与应用现代化滴灌技术培育杨树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11.
一、概况众所周知,意大利的杨树速生丰产林是世界闻名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们就开始注意杨树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国家纤维和纸张公司于1937年在波河平原埃蒙特大区、卡萨莱、蒙菲拉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杨树研究中心。不久,在皮卡罗教授的领导下选育出了抗早春落叶病的速生杨树品种“Ⅰ—214”,为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木材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进口量逐年加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意大利一方面加强杨树优良品种的研究、选育、推广工作,另一方面从国家纤维和纸张公司所属企业的产值中提取3%的资金用于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栽培。截止1985年底,他们已有经国家鉴定  相似文献   

12.
杨树速生丰产林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杨树速生丰产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净现值法和投入产出比法对不同间作模式的杨树速生丰产林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共设计试验了3种不同的林下间作模式,一是林下养禽,二是林下养殖双孢菇,三是林下种植牧草。通过对3种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模式的调查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林禽间作模式为经济效益最高,为最优的选择;其次是林菌间作模式;第三是林草间做模式。同时,根据各种间作模式的年均净现值和投入产出比最大值出现的年份,3种间作模式的经济成熟龄均为第9年。  相似文献   

13.
陈和 《林业科技》1989,(6):9-11
杨树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广泛用于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以及“四旁”植树。近年来,我县在北部半山区、中部平原区和南部沙丘区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480亩,通过几年的观察,谈一下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有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速生丰产林建设是缓解木材及其副产品的增长需求对生态建设压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多年来对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的调查及相关试验,提出了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集约栽培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干旱地区杨树速生林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地区立地条件差,气候干旱,栽培杨树速生丰产林出现许多问题。在几年的栽培实践中,对栽培杨树速生丰产林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该地区杨树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营造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短缺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品种选择、地类选择、育材方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洪洞县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技术措施,对于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托洲滩资源,建设全国最大的平原杨树基地长江流经石首河段的河道蜿蜒、河势复杂,历史上的三次裁弯取直,形成了众多的故道洲滩。从20世纪80年代未期开始,湖北石首大力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目前,石首的杨树基地总规模达到34万亩,占到陆地总面积的1/3,石首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平原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两湖平原商品林基地建设的重点战略区域。  相似文献   

18.
杨树在我国的主要林区是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林很少。非林区的杨树主要是以防护林为主。而随着市场对杨树的需求日益增强,大力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是大势所趋。本文具体分析了国外杨树栽培的成功经验和数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应该取长补短迅速培育杨树速生丰产林,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兴安盟大力开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化建设,目前已有千亩以上造林大户23家,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61.36万亩,已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营建技术。一、基地立地条件选择根据现实林分生长状况及其立地因子,按照专业标准ZBB64006—88《杨树人  相似文献   

20.
杨树是沈阳地区主要的速生丰产林造林树种。现有杨树林地面积约15万hm2,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75%,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成活和长势在林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10年来,沈阳市杨树人工林病害严重,并大面积死亡,使全市林业生产效益大幅降低,并严重挫伤了林农造林积极性。沈阳市森防站从2009—2014年调查全市范围内死亡杨树品种、发生病害种类和死亡面积,分析死亡原因,并依此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今后沈阳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的造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