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内蒙古阿拉善盟3个旗牧民草地生态观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黎  龙瑞军  邓波  张茂林 《草地学报》2009,17(6):740-744
以内蒙古阿拉善3个旗牧区为调查地点,通过调查采访,研究当地牧民草地生态观特点,从草地资源使用者角度对阿拉善的草地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结果表明:3个旗受访牧民40岁以下人群多数注重经济收入,1岁以上人群注重生态保护,41~0岁人群处于2组之间;文化水平对受访牧民草地生态观影响较小;受访牧民对国家、地方所制定的生态政策认识不同,牧民对阿拉善草原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部分受访牧民的生活愿景对减缓未来草地压力有益.  相似文献   

2.
本期资讯     
正要闻农业部发布规划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为切实做好"十三五"时期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工作,加快草原生态改善,推进草牧业发展,农业部组织制定了《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草原制度、草原生态、草原畜牧业、牧民收入、草牧业发展、防灾减灾能力六个方面总结了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二五"成效。同时,《规划》明确提出了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全国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明显改善,草原生产力稳步提升,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因灾损失明显降低,草原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1政策落实情况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改善草原生态的迫切需求,也是增加牧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阿勒泰地区在自治区畜牧厅、财政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生态立区,保护优先、民生为本"的原则,地、县(市)畜牧、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面推进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的落实,做到了"目标任务、行政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蒙古族牧民在生产中有四季草地的利用标准,有转场中的环保习俗,有畜群结构和家畜数量的控制。生活中有对水体保护、树木资源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习俗。狩猎活动中有狩猎目的、狩猎时间、狩猎对象和狩猎活动的管理的习俗和禁忌。蒙古族丧葬习俗表现为对草地资源的保护。这一切可概括为蒙古族牧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以环境为根、生命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7.
基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牧户调查访问数据,定量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来牧户家庭的牲畜变化情况、牧户家庭的收支结构及其变化,并结合定性分析阐释了牧民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及政策落实后对牧民生产生活影响的感知,剖析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落实中的问题并提出五点对策:(1)强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长效机制和递增机制;(2)加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生态监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3)加大对后续产业发展投入力度,推进草原畜牧业升级转型;(4)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奖机制的相关配套政策;(5)加紧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并加强草原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背景下,如何权衡牧民禁牧减畜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提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是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期(2011-2015年)已结束,第二期(2016-2020年)已经开始,评估牧民对第一期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对完善第二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甘南、肃南和天祝500户牧户为调查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牧民社会经济特征、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3个潜变量,构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牧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额度越高,其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也越高。牧民生活与放牧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情况。因此,本研究从完善牧区教育机制,强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配套措施建设,鼓励牧民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增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讨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4年以来,该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对象(牧民)对该政策的反馈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政策的建议。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牧户对该政策持支持态度,但牧户认为养畜标准、补贴金额、实施年限等方面应定期进行修订;部分牧民对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与该政策之间关系的认识仍不明确;该政策实施过程中涉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长效机制,适当调整草畜平衡标准,建立草原补贴奖励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背景下,如何权衡牧民禁牧减畜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提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是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期(2011-2015年)已结束,第二期(2016-2020年)已经开始,评估牧民对第一期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对完善第二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甘南、肃南和天祝500户牧户为调查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牧民社会经济特征、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3个潜变量,构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牧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额度越高,其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也越高。牧民生活与放牧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情况。因此,本研究从完善牧区教育机制,强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配套措施建设,鼓励牧民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增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解析草原补奖政策对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比较分析第一轮与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2007—2018年的畜牧业数据计算其TFP,分析两轮草原补奖政策对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畜牧业TFP的影响;采取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比较两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结果] 草原补奖政策对畜牧业TFP有促进作用,且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使畜牧业TFP增加了0.101,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使畜牧业TFP增加了0.137。[结论] 尽管草原补奖政策是通过限制放牧、减少养畜规模实施的,但并没有阻碍畜牧业的发展;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效果优于第一轮。  相似文献   

1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草地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而且是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牧民生活与草原文化传承的基础,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然而,草地日益退化导致的生态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评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对于制定合理的草地保护与经济开发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没能充分体现出草地生态系统本质特征。因此,本研究以草地生态系统的“三生功能”为基础,综合考虑草地的地域和空间的异质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水源涵养、侵蚀控制、废物处理、滞留沙尘、生物多样性保护、养分循环、固定CO2、释放O2、消减SO2、畜牧生产、文化传承和休闲旅游12项贡献率较高的功能指标,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了适宜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并以藏北高寒草地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估验证。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草原文化传统的生态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从蒙古草原文化传统对于草原生态功能维护和草地畜牧业发展的贡献入手,分析了蒙古草原文化传统的特点,认为蒙古草原文化中爱护家畜、维护环境的朴素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为当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于遵循科学发展观,寻求草原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畜牧业的产业化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干旱草地生态区划分及宜栽牧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西北地区干旱草地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引种,驯化和成功繁育了国内外30余种适于西北地区干旱环境栽培的耐旱牧草,并对旱生、超旱生牧草的生态型进行了量化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水热资源、植物群落、土壤类型及地表基质等4项指标,将我国西北干旱草地划分确定为高原、盆地极旱荒漠草地生态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草地生态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区和人工草地生态区,及各干旱草地生态区宜栽牧草。  相似文献   

15.
甘南州是甘肃省最主要的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区域,甘南牦牛是当地最重要的家畜品种源。然而广大农牧民受靠天养畜观念的影响,传统落后的饲养管理方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使得甘南牦牛养殖生态环境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甘南牦牛生产效率低,环境依赖性强,草场压力大、圈舍周边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成为制约甘南牦牛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文章针对以上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甘南牦牛养殖环境生态化治理技术措施,进而促进甘南高寒牧区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维护草地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草业生态经济区初探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24  
根据生态条件的相似性 (尤其是水、热条件的相似性 )、草地类型和景观的相似性、草业系统生产层的结构和生产内涵的趋同性、草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内涵与外延的相似性、草业发展对策和关键技术的相似性和草业生产区域规划的组织与实施的空间可操作性 (即一定级别上行政区划界限的完整性 )等 6项原则 ,我国可划分为 7个草业生态经济区 :蒙宁干旱草原草业生态经济区、西北荒漠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青藏高寒草业生态经济区、东北森林草业生态经济区、黄土高原—黄淮海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和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以自然条件和草业生产现状为基础 ,分区提出草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和破坏。其中,草原产权不明晰是一重要原因。通过探讨明晰草原产权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4个机制,表明在明晰草原产权的条件下,可以形成:1.牧民自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机制,做到政府想做而不易做的事;2.牧民集体的经济利益保护机制,排他性的产权可以使非集体经济成员不能占用草原,抑制官权在草原的“寻租”行为,有效的建立起草原资源市场;3.牧民集体内部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我国牧区目前对承包合同执行得不够严格,使用权落实不利,应科学合理的进行草原的发包;4.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和对政府决策的纠错机制,明晰草原产权是形成利益主体政治参与的基础,同时,牧民也有能力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决策。  相似文献   

18.
阿拉善荒漠草地生态危机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综述了阿拉善地区生态危机的现状 ,并根据多年来生态治理的经验和成果 ,提出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草原建设为重点、综合开发为手段 ,坚持环境治理与农牧业生产并重的治理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