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草本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研究了坡面草地的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从坡向上看,草本生物量的大小为:半阳坡(3555.47 kg/hm2)>半阴坡(2545.85 kg/hm2)>阳坡(2043.44kg/hm2);从坡位上看,不同坡面有所差异,半阳坡草本生物量随坡位升高呈现增加趋势.半阴坡和阳坡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草本生物量与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本生物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在坡向上,半阴坡与阳坡和半阳坡表现为差异不显著,但阳坡和半阳坡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坡位上,半阴坡在中坡的草本生物量与下坡和上坡处表现为极显著差异.分别是其1.45和1.85倍;阳坡在上坡的草本生物量与中坡和下坡处分别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中坡处分别是下坡和上坡处的1.36和2.29倍,下坡处是上坡处的1.68倍;半阳坡三个坡位的草本生物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4.
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不同来源的51份甘蓝型黄籽油菜种质为材料,对粒重、色泽、种皮主要色素含量等主要性状的研究表明:种质间千粒重差异大,变幅在1.54~4.76g之间,平均为3.65g,多数集中在3.4~3.8g之间;影响种皮色泽的主要是黑色素和花色素;根据其含量的不同,可分为高花色素类、高黑色素类和低色素类3个类群;颜色等级与千粒重种子呈显著正相关,与黑色素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色素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1]。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苗期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苗期的植株长势与抗性及后期产量密切相关。为探索甘蓝型黄籽油菜抗逆性较弱和产量较低的原因,以2对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黑籽油菜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苗期植株的主要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生长势弱,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LAI)均比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黑籽油菜低;与黑籽油菜相比,甘蓝型黄籽油菜无论是在不同的叶龄期,还是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均表现出“糖高氮低”的代谢特点,且越冬期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低;根颈粗和单株干物质重也明显小。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生长势弱,冬前干物质积累偏少,进而影响其春后的生殖生长,这可能是其产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从1975—1990年作者及其研究集体系统坚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15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皮色泽不同于白菜型、芥菜型和埃塞俄比亚油菜,为土黄或姜黄,而没有纯黄,只有杂黄,即在黄色种皮上有黑色斑点、斑块或褐色环带。 2.长期自交后仍得不到遗传上稳定的纯黄后代;在大群体中,不论是自 相似文献
7.
3种有机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有机肥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了3种不同种类有机肥,即普通有机肥(T1)、有机碳肥(T2)、有机全营养肥料(T3)对叶用油菜生长发育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农业提供更科学、更经济的施肥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提高了植株的干重、鲜重。提高了油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其中最高的为T2处理,且差异极显著。不同处理后的油菜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叶片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3种有机肥处理的叶片Pn值在这2个峰值上与CK相比均有所提高;T2处理的2个峰值都为最高,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32.26%和32.22%。施用有机肥均提高了油菜产值,其中T3处理最大,每公顷新增产值达到3156.75元。从新增产值/新增施肥成本上得出,T2和T3处理增值明显,每投入1元,新增产值能够分别达到10.60元和25.51元,这说明在油菜栽培上施用这2种肥料是经济可行、值得推广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人工接种诱发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提高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结果的稳定性,笔者于2001—2006年采用人工接种诱发抗性方法不连续地对15个烤烟新品系(6614、8504、9601、9717、8902-42、CF209、CF964、CF986、RGH12、YH01、YH02、YH05、YNH09、云烟97和云烟98)进行了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研究,本鉴定方法提出了烟草黑胫病培养和保存技术及接种体的制备方法,提出了烟草黑胫病大田期的接种时间及接种量。从鉴定结果看,15个品系不同年份的平均病指均在25以下,SSR分析发现,与抗病对照K326和革新三号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均达抗病水平,且各品系不同年份间抗性稳定,说明该研究所用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方法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游离获得原生质体。经液体-固体双层培养,原生质体分裂、增殖。约四周左右形成细胞团和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然后转入固体培养基中增殖。待愈伤组织长到直径约5mm 大小转入分化培养基中。两周后形成绿芽,并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4.
试验随机选择4月龄的巫山黑山羊、波×巫F1、大足黑山羊、波×大F1公羔各9只,去势,强度育肥60天后,每个群体选择6只进行屠宰并对其进行肉品质特性研究。结果显示,(1)波×大F1肌肉中的总脂肪显著高于巫山黑山羊(P<0.05),灰分极显著低于巫山黑山羊和大足黑山羊(P<0.01),粗蛋白、胆固醇和水分在4个群体中差异不显著(P>0.05)。(2)各种氨基酸在大足黑山羊肌肉中的含量最高,波×巫F1次之,波×大F1最低;波×巫F1肌肉中的14种氨基酸含量较其母本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波×大F1 却有16种氨基酸明显低于其母本;波×巫F1中有5种必需氨基酸得分接近或超过100,其他群体中只有4种。(3)硬脂酸、棕榈酸和豆蔻酸在波×巫F1肌肉中的含量最高,油酸和亚油酸分别在波×大F1和大足黑山羊肌肉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巫山黑山羊(P<0.05),大足黑山羊肌肉中的亚油酸占肌内脂肪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杂交后代波×大F1(P<0.05)。(4)4个群体中的磷元素均明显高于其他元素,硒元素在波×巫F1肌肉中的含量最高,显著的高于在波×大F1肌肉中的含量(P<0.05),波×巫F1较其母本有7种元素呈上升趋势,而波×大F1则有5种元素较其母本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利用无公害黑加仑果实,采取复合酶解法(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7∶3)A4B1C3D4E2处理,实际生产验证其出汁率达87.0%。采用磨间狭腔为0.050~0.075mm的胶体磨进行20min均质,能提高果汁的稳定性。采用0.20um微孔膜过滤器,过滤压力0.2~0.3MPa,可以满足常规生产要求。高温瞬时灭菌机灭菌适宜条件为进口温度18℃,杀菌温度121℃,杀菌时间5s,蒸汽进口温度142℃,冷却水进口温度15℃。适温的热处理对黑加仑果汁稳定性作用明显,而冷处理对黑加仑果汁稳定性的作用不明显,先冷处理后热处理的交替方法对黑加仑果汁稳定性作用也较明显。离子交换纤维处理后的黑加仑果汁,透明度稳定,不产生沉淀物,无褐变、变质现象,达到真正的无公害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以黑苦荞“黑丰1号”浓缩醋为主料,配以燕麦油、卵磷脂等辅料,采用乳化、定量压注和包封等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醋软胶囊产品。该产品不含任何有害物质,属于完全无污染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17.
黑米酒生产工艺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黑米酒生产工艺中甜酒曲A,甜酒曲B,酵母及水的添加量对整个黑米酒生产工艺的影响,以及4个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黑米酒生产中,各因素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甜酒曲A0.5%,甜酒曲B0.5%,酵母0.08%,水50%。在此条件下可以研制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黑米酒。 相似文献
18.
工夫红茶发酵适度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分析手段,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控制工夫红茶品质的形成,依据形成工夫红茶优良品质的生化变化原理,在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用分光光度计在460 nm处定时检测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汤色(茶黄素水溶液主色)的变化,依据其变化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现行的凭感官对发酵叶看叶相、嗅香气等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实现了以检测发酵叶中与红茶品质成高度正相关的茶黄素含量多少来确定发酵适度的时间,所以该方法比人用感官判定更科学、更准确,产品品质更有保证。用分光光度计定时检测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汤色的变化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依靠人感官判断存在的局限性与模糊性,从而达到稳定、提高产品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对黑米发芽过程中蛋白酶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实验表明,发芽前处理方法和发芽温度对蛋白酶活力的提高均有影响,黑米中的蛋白质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其水解产物是人体更容易吸收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大蒜为原料,研究大蒜在高温高压、低温熟化、热风干制等处理阶段中还原糖、总酚及褐变度的变化,并与两种市售黑蒜产品进行比较,确立一种黑蒜短时加工的工艺。结果表明:切片大蒜经高温高压(120℃、0.12 MPa)处理3 h、低温(70℃)熟化处理2 h、热风干制(50℃)处理4 h后,大蒜的还原糖含量为(127.603±0.194)mg·g-1,总酚含量为(5.087±0.044)mg·g-1,褐变度为75.463±0.360,产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均达到或优于市售黑蒜。黑蒜短时加工工艺不仅实现了黑蒜加工周期的缩短,而且保证了黑蒜产品的品质,具有可行性,为我国黑蒜加工工业化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