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棉盲蝽已成为安阳县棉田的常发性主要害虫,主要种类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其中,绿盲蝽为优势种,特别是2004、2005年发生严重,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05年,在安阳县,棉盲蝽于6月上旬迁入棉花田危害,至9月中旬,危害期达110d,棉盲蝽以成、若虫刺吸植株汁液,造成破头破叶、枝叶丛生,蕾铃大量脱落,棉花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2.
研究棉叶螨的发生动态规律和危害的高峰期,探讨在高峰期间不同棉花品种对棉叶螨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明确防治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棉田的棉叶螨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发生第1次高峰,8月中下旬发生第2次高峰,在2016年高峰期间中棉37、中棉43和中棉47的棉叶螨数量分别为13.53,13.85,12.43头;在2017年高峰期间中棉37、中棉42和中棉37+中棉42混播的棉叶螨数量分别为14.80,12.80,15.60头;棉叶螨在第1次高峰期的数量高于第2次高峰期间,繁殖速度快,发育能力强。棉叶螨在第1年对从未种过品种的危害性不大,数量也并不多,次年续种棉叶螨会对该品种产生适应,种群数量增多,危害性严重。  相似文献   

3.
红河石榴园橘小实蝇种群动态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有效防治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的危害,在红河州的青龙、南庄和临安石榴园作橘小实蝇田间种群动态定期调查,甲基丁香酚诱集,结果显示,橘小实蝇种群从11月起虫口密度锐减至最低水平,到7月开始回升,而后快速增长,2002年8月青龙最多达40.6头,高峰期延续到9月中旬的37.8头;2003年最高峰出现在9月上旬平均为28.7头然后开始下降。临安果园2003年在8月上旬出现高峰平均为29.8头,9月上旬再次出现高峰,平均为34头,然后下降;而南庄果园虫口数量波动不大。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上旬,首次在我团棉田发现双斑萤叶甲危害,属零星发生,面积6.7公顷。2006年我团双斑萤叶甲发生面积达到533公顷,是2005年的80倍。经调查,2005年平均百株虫口低于20头,危害时间短,程度轻;2006年平均百株虫口密度为32头,根据6月26日调查,受害最重的10连十斗棉田,点片的虫口密度达到了百株68头,在棉田外可以看见成片枯黄的棉花。  相似文献   

5.
①落叶松鞘蛾在豫西山区一年发生代,以幼虫带着筒巢在短枝上、小枝基部、树皮裂缝中越冬。翌年4月10日前后开始活动,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危害高峰期,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7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9月末幼虫开始缀鞘,10月上旬陆续入蛰。②落叶松鞘蛾在林缘、林间空地及郁闭度小的林分虫口密度高、危害较重,郁闭度大的林分虫口密度较低、危害轻。③落叶松鞘蛾成虫只能交尾一次,单雌蛾平均产卵19枚,最高可达到40枚。幼虫期主要特征明显分为孵化、潜叶危害、制鞘及负鞘危害、扩大筒鞘等一系列的变化。落叶松鞘蛾幼虫在林内呈聚集分布型。该虫具有潜叶危害性和暴食性。④采用P=Po×E×[F/(m+F)]×(1-m)可推算下一代的发生量。⑤研究总结出在加强检疫,科学育林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积极采取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滴灌棉田面积和带茬灌面积不断增大,棉叶螨苗期迁入棉田危害,苗期用药易造成药害,为了明确57%奥美特防治苗期叶螨的效果,我们于2008年6月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以评价57%的奥美特对棉叶螨的防治效果及对棉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7,(11):67-68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Leech)是柏树上的主要害虫。该虫在青海海东1a发生1代,主要以卵在被害叶下越冬。越冬卵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孵化,孵化的幼虫开始大量取食针叶,4月下旬-6月上旬为危害高峰期。6月上旬开始化蛹,虫口密度开始减低。采用人工、生物等无公害防治措施既可有效防治,又不破坏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棉盲蝽在转基因抗虫棉药剂防治与不使用药剂防治上的发生差异,及棉田周边杂草上棉盲蝽发生动态,结果:①不防治类型棉田各棉盲蝽百株虫口总发生量为879头,其中:中黑盲蝽274头,绿盲蝽189头,杂毛合垫盲蝽407头,赣棉淡盲蝽9头,虫种比依次为:31∶22∶46∶1,杂毛合垫盲蝽为优势种;②常规防治类型棉田各棉盲蝽百株虫口总发生量为588头,其中:中黑盲蝽371头,绿盲蝽104头,杂毛合垫盲蝽94头,烟盲蝽17头,赣棉淡盲蝽2头,虫种比依次为:63∶18∶16∶3∶0.3,中黑盲蝽为优势种。9月22日~11月2日棉田边盲蝽杂草寄主和虫口发生量:赣棉淡盲蝽杂草寄主有18种,虫口发生量779头,排位第一;绿盲蝽杂草寄主14种,虫口发生量180头,排第二位;异须单突盲蝽杂草寄主5种,虫口发生量104头,排第三位;其他几种棉盲蝽杂草寄主少发生量小,以小飞蓬杂草发生棉盲蝽种类最多,达6种。  相似文献   

9.
<正>棉蓟马又名烟蓟马、葱蓟马,属缨翅,蓟马科。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棉花与向日葵、苜蓿、蔬菜等作物的邻作使棉蓟马发生范围扩大,虫口基数上升,危害日趋严重。一、危害症状棉蓟马以锉吸式口器危害植株,即先磨破植物组织,然后吸取汁液。危害症状有以下几种:1.危害棉花生长点,使棉苗仅剩2片肥大畸形叶,成为无头的"公棉花"。  相似文献   

10.
棉叶螨又称棉花红蜘蛛,属株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害虫,秋冬季节以雌成螨及其它虫态在杂草和枯草落叶下越冬,翌年2—3月开始活动,首先在早春寄主上危害,待棉苗出土后,再迁移至棉田危害,棉田的螨源主要来自于杂草,6月中旬为苗螨危害高峰,7月中旬-8月中旬为伏螨危害高峰。棉叶螨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有一定关系,天气炎热、干旱,棉叶螨大面积发生,砂性土壤棉叶螨发生面积也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棉长管蚜危害对苗期棉花生理生化及其防御酶的影响。【方法】 设置初始密度为5、10和15头/株,接在棉苗第2片真叶上,分别危害1、2、3 d,待危害结束后,取棉苗真叶,依次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 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棉长管蚜危害密度有较大关系,且均随着棉长管蚜危害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10和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3 d后棉花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棉花。棉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棉长管蚜的取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10和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3 d后的棉花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棉花。棉长管蚜危害1和2 d时,棉花叶片中MDA含量随着棉长管蚜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危害3 d后,10和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叶片中MDA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棉花。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1和2 d的棉花叶片中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棉花,而取食3 d后的棉花叶片中CAT活性与5和10头/株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对照组棉花。10和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2和3 d的棉花叶片中POD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同时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3 d时棉花叶片中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棉花。【结论】 棉长管蚜的取食可以改变棉花体内与营养代谢和细胞渗透压调节相关物质的改变,并诱导其相关防御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考氏白盾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发现陆生考氏白盾蚧严重为害潮间带红树植物秋茄。通过野外定位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其危害特征、种群分布、生殖力和自然死亡率。结果表明,考氏白盾蚧主要分布在秋茄叶片主脉两侧,叶背虫口数显著多于叶面(P<0.01),单叶虫口数多为1-50头,平均25.65头,最高418头;秋茄植株不同垂直空间层次的虫口密度无显著差异,但聚集度随垂直空间下降而增大;种群平均产卵量每雌52.22粒,自然死亡率69.35%,寄生蜂寄生是最主要的死亡因子,寄生率达34.23%;与几种陆生寄主植物相比,红树林考氏白盾蚧的种群密度、生殖力、叶最高虫口数均较高,该虫对潮间带生境及寄主秋茄具有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自2003年以来,博乐地区棉叶螨的发生危害趋势有增无减。与往年相比较,一是棉叶螨迁入棉田的时间提早10-15天,5月中下旬即可在棉田形成点片发生;二是点片发生比较分散,早春边缘发生不明显;三是6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形成全田发生趋势,对产量影响严重时可以减产30%-50%;四是其扩展蔓延速度除受风向、风速、气温、雨量、地势等条件影响外,最重要的是受生存环境的影响。生态带生长势强,棉叶螨向棉田迁徙蔓延速度慢;生态带生长势弱,棉叶螨生存环境恶化,其繁殖速度及向棉田扩展蔓延速度快。  相似文献   

14.
在豫中南棉区,小地老虎一代低龄幼虫平均自然生存率为30.85%-39.13%左右,其为害棉苗的损失,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长,当每m^2有1头幼虫时,平均产量损失率达0.88%。此数值可作为该虫对棉苗为害的经济受害水平。在正常降水情况下,经济阈值为低龄幼虫2.5-3头/m^2;在无降水或雨后防治则为1头/m^2。  相似文献   

15.
棉叶螨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焕 《农村科技》2014,(12):45-46
<正>阿克苏是新疆重要的产棉区之一,由于高产棉区棉花连作年限不断延长,种植作物单一,红枣与棉花间作比较普遍,这给棉叶螨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棉田叶螨危害日趋严重。造成棉花不同程度减产,给棉花生产带来极大危害。一、危害症状在棉花危害初期,叶面呈现黄白色斑点,当叶螨数量较大时,很快呈现出桔黄色斑,严重时呈现紫红色斑块。被害处棉叶背面有丝网和土粒粘结,呈现土黄色斑块。随着虫口数量增大,红叶面积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6.
棉叶螨又名红蜘蛛,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河南豫北棉区以朱砂叶螨为主,并与截形叶螨混合发生,两者有时互为优势种群。从棉花苗期至吐絮都可以为害,温度越高、田间湿度越低,繁殖扩散速度越快。若防治不当,会造成棉花严重减产,甚至绝收。2011年豫北棉田棉叶螨发生早,数量大,受灾面广,总体为中度偏重发生。一、棉叶螨在豫北地区的发生规律2011年棉花苗期干旱,苗期叶螨发生较早,为害较常年偏重。蕾花期降雨量接近常年,但雨日少,多睛热天气,利于棉叶螨的发生,该阶段叶螨的危害严重。7月下旬-8月上旬连续降雨,抑制了叶螨的增殖,花铃期叶螨的危害较轻。(一)发生期棉叶螨的发生分苗期、蕾花期和花  相似文献   

17.
尉犁县棉叶螨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尉犁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个以棉花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往年棉叶螨在尉犁县发生面积333~666公顷,一直作为次生害虫进行防治,而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加之干旱少雨,缺水情况越来越严峻,一年中达到45毫米的降水只有1~2次,有利于叶螨在棉花上繁殖,致使其近几年危害越来越严重,现已上升为重点防治害虫。一、危害特点在尉犁县,棉叶螨从5月开始侵入棉田,危害高峰期在蕾铃期,棉花采收后,棉叶螨逐渐消退。棉叶螨最早侵入棉田是在棉苗处于5叶1心~6叶1心期,它先从棉株下部叶片开始危害,然后逐渐  相似文献   

18.
西宁地区危害蚕豆的主要害虫在苗期和分枝期为绿盲蝽,虫口密度分别为0.04头/株和0.64头/株;现蕾期和开花期主要害虫为蚕豆蚜,虫口密度分别达到3头/株和52.6头/株;结荚期为蚕豆蚜和四星萤叶甲,虫口密度分别为3.56头/株和3.24头/株;成熟期主要是四星萤叶甲和宽碧蝽,虫口密度均为0.62头/株和0.42头/株。为害豌豆的害虫在整个生育期均以南美斑潜蝇为主,其虫口密度在开花期最高,达98.12头/株,危害最重。  相似文献   

19.
对陆地棉棉仁中游离棉酚含量与部分农艺性状(棉仁纵剖面腺体密度,6月中旬顶端第2片展开叶1cm2面积上腺体数,单铃重,衣分,平均纤维长度)进行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棉仁游离棉酚含量与腺体密度、叶腺体数关系最密切。棉仁游离棉酚含量与各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依次为:r腺体密度>r叶腺体数>r铃重≈r衣分≈r纤维长。这为选育低棉酚棉株提供了早期诊断方法和直观认识,减少了大量繁琐、费时的化学分析,并可通过观察部分农艺性状来估测其游离棉酚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一、发生特点,1.棉叶螨。根据近几年棉田调查和实际防治情况来看,棉叶螨在5月上旬可在棉田出现中心株,有螨株率可达到1%-5%,高的可达到7%左右。发生期较前些年提前了7-lO天。单叶螨量可达到8-24头,产卵量大,扩散快。如果在6月下旬得不到有效控制,进入7-8月份,棉花长势旺盛,叶片相互交叉,人机作业频繁,为大面积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