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接枝共聚淀粉和预糊化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对荞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荞麦面制品的开发及在主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洗法提取荞麦淀粉,利用热烫和微波对其进行预糊化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荞麦淀粉颗粒形貌,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荞麦淀粉焓变(ΔH),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扫描荞麦淀粉红外光谱图,通过流变仪测定剪切速率对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和剪切应力的影响,并采用Herschel-Bulkley方程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稠度系数K、流动特征指数n、屈服应力τ0。利用十八角度激光散射联用系统测定荞麦淀粉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得到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分子质量分布系数Mw/Mn及均方根旋转半径Rz。【结果】经过热烫和微波处理后,荞麦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凹坑,ΔH从10.870J/g降至9.388和8.896J/g,红外光谱中波数995与1 022cm-1峰强的比值从0.78上升至0.81和0.85。随剪切速率的增加,3种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均下降,剪切应力均增加,但预糊化处理荞麦淀粉的以上2个指标均低于未经处理的荞麦淀粉。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后,荞麦淀粉的τ0从0.744 4Pa分别升高至1.667 4和1.913 2Pa,K从28.058 7Pa·sn分别降至12.808 7和8.862 1Pa·sn,n从0.409 1分别降至0.388 9和0.376 2,Mw/Mn从1.279分别升至1.317和1.365,Rz从392.5nm分别降至365.8和335.4nm。预糊化处理使淀粉颗粒拥有更紧密的晶区结构,淀粉分子链断裂,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分散程度增强。【结论】2种预糊化处理均可以改变荞麦淀粉的理化特性,但以微波处理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对荞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荞麦面制品的开发及在主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洗法提取荞麦淀粉,利用热烫和微波对其进行预糊化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荞麦淀粉颗粒形貌,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荞麦淀粉焓变(ΔH),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扫描荞麦淀粉红外光谱图,通过流变仪测定剪切速率对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和剪切应力的影响,并采用HerschelBulkley方程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稠度系数K、流动特征指数n、屈服应力τ0。利用十八角度激光散射联用系统测定荞麦淀粉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得到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分子质量分布系数Mw/Mn及均方根旋转半径Rz。【结果】 经过热烫和微波处理后,荞麦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凹坑,ΔH从10.870 J/g降至9.388和8.896 J/g,红外光谱中波数995与1 022 cm-1峰强的比值从0.78上升至0.81和0.85。随剪切速率的增加,3种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均下降,剪切应力均增加,但预糊化处理荞麦淀粉的以上2个指标均低于未经处理的荞麦淀粉。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后,荞麦淀粉的τ0从0.744 4 Pa分别升高至1.667 4和1.913 2 Pa,K从28.058 7 Pa·sn分别降至12.808 7和8.862 1 Pa·sn,n从0.409 1分别降至0.388 9和0.376 2,Mw/Mn从1.279升至1.317和1.365,Rz从392.5 nm降至365.8和335.4 nm。预糊化处理使淀粉颗粒拥有更紧密的晶区结构,淀粉分子链断裂,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分散程度增强。【结论】2种预糊化处理均可以改变荞麦淀粉的理化特性,但以微波处理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探讨生淀粉替代预糊化淀粉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试验设计了等氮、等能、等淀粉含量,不同生淀粉替代预糊化淀粉比率(0%、33%、67%和100%)的4种饲料,测定了各试验组稚鳖的摄食率、生长速度、消化率、体组成。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稚鳖的特定生长率、肝体指数、脏体指数、鳖体组成、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随着生淀粉替代预糊化淀粉比率的增高,摄食率逐渐增加,蛋白质效率逐渐降低;生淀粉完全替代预糊化淀粉,饲料系数显著增高。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鳖对生淀粉具有较高的利用能力,饲料淀粉预糊化可以增加稚鳖的饲料利用率,但是对生长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锥栗淀粉结构及糊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建瓯油榛锥栗为原料,采用湿法提取锥栗淀粉,研究其淀粉结构与糊化特性,结果表明:锥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为22.50%,支链淀粉含量为59.01%,属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淀粉;相对密度为1.31,白度为63。锥栗淀粉晶体结构属于C型,颗粒表面光滑,大多数淀粉颗粒形状呈椭圆形,少数为圆形和不规则形状;偏光显微观察锥粟淀粉颗粒,有明显的偏光十字。锥栗淀粉糊透明度较低,凝胶强度小,冻融稳定性差;溶解度和膨润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属限制型膨胀淀粉;起糊温度为64.8℃,热稳定性较差,凝沉性强,易回生。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淀粉糊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显华  党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12-6514
[目的]优化马铃薯淀粉糊化工艺条件。[方法]以青海省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低温糊化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糊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马铃薯淀粉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1∶18,糊化温度55℃,40%的NaOH添加量1.0ml,糊化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淀粉糊黏稠、透明、糊化度达到96%。各单因素中,糊化温度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最大,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g∶g)、NaOH添加量次之,糊化时间对糊化度的影响最小,糊化温度和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是影响马铃薯淀粉糊化度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淀粉糊化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糊化淀粉缓释尿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糊化淀粉尿素产品的概念、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检测方法以及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淀粉与溶剂(乙醇:水=7:3)按1:5的比例混合,调整pH值至8.0,在80℃左右糊化4h,经冷却、过滤、乙醇脱水,最后于60℃下烘干,产品的α度值、粘度和含水量均基本达到预糊化淀粉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淀粉颗粒糊化新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淀粉与溶剂(乙醇:水=7:3)按1:5的比例混合,调整pH值至8.0,在80℃左右糊化4h,经冷却,过滤,乙醇脱水,最后于60℃下烘干,产品的α度值,粘度和含水量均基本达到预糊化淀粉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小麦淀粉的超高压糊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的小麦淀粉悬浮液在400MPa、450MPa、500MPa、550MPa压力下处理5min后,再经过干燥处理,所得到的样品用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450MPa压力作用后,小麦淀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溶胀;500MPa及其更高的压力作用后,小麦淀粉已经被完全糊化;常温下5%浓度时,小麦淀粉的糊化压力范围为400~500MPa.  相似文献   

11.
对二倍体马铃薯表观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糊化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加工应用品质作出初步评价。利用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进而采用双波长比色法测定直链淀粉含量和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淀粉糊化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与淀粉糊化特征值崩解值、谷值黏度、糊化时间及温度四者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消减值及最终黏度呈显著相关(P<0.05)。表观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结合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特征值可初步判断出淀粉糊的稳定性及凝沉性,便于淀粉的加工利用。该研究通过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及糊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为马铃薯淀粉加工应用和品质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422个小麦品种(系)2 a籽粒硬度与淀粉糊化特性检测,研究了不同籽粒硬度类型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硬质麦107个,软质麦114个,混合麦201个;稀懈值与低谷黏度品种间变异较大,峰值时间变异系数最小。除稀懈值外,硬质小麦其余各项参数变异系数均小于软质小麦;软质小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及糊化温度等参数的平均值均高于硬质小麦,最终黏度、回升值、峰值时间略低于硬质小麦。RVA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峰值时间与稀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糊化温度与硬度指数、最终黏度、回升值也呈极显著负相关,硬度指数与稀懈值及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所有参试品种(系)中选择峰值黏度>3 000 CP、稀懈值>1 000 CP,且回升值高于稀懈值的38个品种,适用于制作品质较好的面条。  相似文献   

13.
板栗淀粉糊化特性与淀粉粒粒径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3个品种群的33个主栽品种板栗淀粉糊化特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粒粒径之间的关系,为评价板栗糯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板栗淀粉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定板栗淀粉糊化特性;利用S3500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淀粉粒粒径分布;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品种板栗淀粉的RVA谱特征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稀懈值的总体水平均较其它两个品种群板栗高,各品种群之间差异显著;北方品种群的回冷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最低。板栗淀粉的糊化特性具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不同品种板栗的总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北方品种群板栗的总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个品种群,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群。不同品种板栗粒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淀粉粒粒径与品种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结论】聚类分析将33个品种板栗分为4大类,北方品种群板栗普遍具有低直链淀粉含量、高峰值黏度的特点;南方品种群中的大部分板栗品种具有高直链淀粉含量和低峰值黏度的特点;中间类型品种群中一部分品种具有近于北方品种群板栗的特点,一部分具有近于南方品种群板栗的特点。板栗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峰值黏度可以作为衡量板栗糯性品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是云南重要的淀粉原料来源,马铃薯的淀粉含量和淀粉性质常常决定马铃薯作食品和工业用的价值.采用淀粉粘度速测仪(RVA)分析了云南省10个高淀粉马薯品种(系)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淀粉含量不同,淀粉糊化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YA03-3、YA03-4、云薯101、YA03-6和YA03-7不仅淀粉含量高,产量高,且淀粉的峰值粘度也较高,其中,YA03-6的淀粉同时还表现凝胶性较强,硬度相对较小的特性.而目前云南省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合作88和米拉的淀粉,不仅峰值粘度低,凝胶性弱,且硬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和玉米面粉为原料,用RVA(快速粘度分析仪)和DSC(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淀粉的糊化参数,并分析直链淀粉含量与各糊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淀粉的RVA糊化参数和DSC热力学参数有很大差异。其中,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的RVA峰值粘度、破损值、糊化温度与DSC吸热焓值(ΔH)的影响极显著,对淀粉的RVA回生值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糊化淀粉尿素高蛋白浓缩料的配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糊化淀粉尿素高蛋白浓缩料的配方为:玉米粉碎后过3 mm筛,玉米粉63 kg,尿素21 kg,膨润土5 kg预混料微量元素1%(具体成分参考繁殖母羊预混料),硼砂0.75%,盐2%,硫酸钠4%,磷酸氢钙5%;改进的SLP-60型膨化机是较理想的加工设备;物料水分选择以14%~17%糊化度较高;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糊化淀粉尿素高蛋白浓缩料可以完全代替豆粕。  相似文献   

17.
为开发红豆淀粉食品提供理论依据,以京农8号和晋小豆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和稳态流变性质测定等方法研究2种红豆淀粉形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结果 表明:2种红豆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大部分为椭圆形,结晶构型均为C型,京农8号结晶度和热焓值显著高于晋小豆7号;京农8号的黏度和流动性强于...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取酶改性法、化学交联改性法及2种方法复合,制备4种不同改性淀粉,包括多孔淀粉(即酶解淀粉)、交联淀粉和2种复合改性淀粉。利用DSC差示热量扫描仪对原淀粉和4种不同改性淀粉的热力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并比较它们的吸附性。结果表明,酶法改性使淀粉吸热焓上升,交联改性使淀粉热稳定性增强、吸热焓下降,且复合改性中交联反应对吸热焓影响较大。酶解-交联复合改性淀粉是良好的吸附载体,能够吸附更多功能性目的物质如油脂、色素以及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9.
采用NCII设计分析了8个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配合力、遗传力及各糊化特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6个糊化特性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均较大,但杂交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均不显著;同时这些糊化特性均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表明糊化特性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另外,峰值黏度与糊化温度外的其他糊化特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济麦20、郑麦366、百农矮抗58、花培5号糊化特性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可用作优质面条小麦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20.
新型糊化淀粉尿素的研制及缓释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混合膨化的方法研制而成的新型糊化淀偻尿素有着工艺简单、成本低、缓释效果好的特点。研究显示其在水中尿素的释放速度为30min、19.37%;60min:26.74%;90min:46.60%;120min:60.22%,缓释效果有很大提高。动物试验也进一步表明,体重200kg左右的腌牛,饲喂糊化淀粉尿素折合成纯尿素的喂量可达150g,从而解决了由于纯喂尿素而致的氨中毒问题,经测定血中尿素氮的浓度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