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侧柏种苗性状地理变异趋势及其气候生态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全国侧柏种源试验种子性状和苗期观察结果,利用统计分析技术,研究侧柏地理变异,探论引起变异的气候生态基础。结果表明:侧柏种源间种子和苗木性状差异明显,种源选择有很大潜力;种苗性状地理变异的总趋势是:偏东南比偏西北种源生长量大、种粒小、发芽早,适度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调种可提高侧柏林分生产力;生长性状地理变异模式属梯度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但纬向变异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河南试验点上第2次侧柏种源试验的13个种源,197个家系种苗性状的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性状在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大于种源间的变异,苗高种源间变异大于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源侧柏的光合特性和种子发芽对水分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种源间生理变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树木生长变异的生理基础,为育种提供依据。在研究种源生理变异中,有关种源间光合作用的差异国外有一些报道。Sor-ensen对不同种源花旗松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干物质积累的种源关系上做过详细研究,发现种源的干物质积累与光合作用效率是密切相关的。另外,已有文献报道不同种源光合作用对温度、光照、水分亏缺等因子的反应存在遗传差异。种源间抗旱性变异可用于选择适宜的种源在干旱地区造林,提高成活率。国外近几年对同种不同种源种子萌发抗旱性的研究略有报道、我们在研究侧柏地理亲本群变异与子代地理变异的基础上,对侧柏的一部分种源进行了光合特性变异及其种子萌发对水分胁迫反应变异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侧柏(Platyc1adus orientalis (L.)Franco)是我国柏科植物中分布最广的种,分布区内复杂的自然条件提供了侧柏群体变异的条件。为研究侧柏地理变异规律、为确定种子的合理调拨制度及为各地筛选最佳种源。全国侧柏协作组于1983年统一布置了种源试验。本文根据兴城试验点苗期3年的材料整理。一、试验地自然条件辽宁兴城试验点属侧柏种源试验点北界,辽西低山区。据兴城气象站30年(1951—1980)的观测记录,该地平均气温8.7℃,1月平均气温-8.7℃,7月23.9℃,10℃以上积温3425.8℃,早霜10月上旬,晚霜4  相似文献   

5.
<正>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我国主要造林和庭院观赏树种,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也是石质山区阳坡造林的先锋树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在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长期作用下,产生了适应性变异,形成了当地的自然类型。为了解侧柏地理种源变异规律,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种源,并为区划种子的调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由北京林学院主持进行了全国十二个省区的侧柏种源试验。我场作为一个试验点参加了此项工作。现将我场1983年开始的育苗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侧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侧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改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收集侧柏种源79个、家系91个、无性系26个,建立了国内首个侧柏种质资源基因库,现有侧柏采种基地2830hm2,年产优质侧柏种子200万kg。侧柏研究已经列为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课题。侧柏国家发明专利1项,审定品种6个。侧柏应将生态型(抗旱、寒)、观赏型及用材型良种选育作为为主要育种目标。本文从侧柏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良种基地建设及种子区;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优树及家系选择;杂交育种;良种快繁技术;侧柏遗传改良策略及思路等方面对其种质及遗传改良进行了评述,以期为侧柏新种质创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侧柏是我国华北,西北以及华东,华中部分地区的重要造林绿化树种。我省稷山县参加了自1982年以来,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主持的“全国侧柏种源试验和分布区区划的研究”专题。根据稷山县第一次侧柏种源试验的数据,对7年生幼林的高径生长及保存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在树高,地径,保存率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地理变异趋势是侧柏高径生长量由北至南,由西到东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侧柏地理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具有明显规律性的代表性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侧柏分布区划为7个种源区:即西北种源区;北部区;东北种源区;中部种源区;东部种源区;西部种源区;南部种源区。并对各种源区的概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9.
厚朴不同种源及家系种子性状的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厚朴自然分布区内8个省份19个种源的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长宽比及种子百粒重等性状的变异及趋变模式.结果表明:种源间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长宽比等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源内不同家系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等性状的差异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源间种子百粒重变异远远高于种源内家系间变异,前者种子百粒重变异幅度为14.147~24.547 g,后者种子百粒重变异幅度为15.003~17.357 g;种子宽、种子厚和种子百粒重等性状受积温和热量因子控制作用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19个地理种源当年采集的山杏种子为试材,对其种子形态变异、苗期性状变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个地理种源山杏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均存在极丰富的遗传变异(Sig值均小于0.01),各数量性状种源内变异较小,但种源间变异较大;种子性状种源间变异最大的是杏核百粒重(变异系数为25.02%),苗期性状种源间变异最大的是出苗率(变异系数为48.23%);苗期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出苗率和保存率的相关性呈极显著(p0.01),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均达0.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 近两年,我们在河南省郏县林场三个地点开展了侧柏全分布区种源造林试验和种源与家系两个水平的造林试验,对侧柏种源间以及种源内家系间造林成活率的变异进行分析,为选择优良种源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供试种源51个;种源与家系两个水平造林试验供试种源11个。每个种源含家系11~  相似文献   

12.
对51个种源的种子性状、生长性状及适应性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地理变异呈连续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种子性状以径度变异为主,生长性状和适应性性状以纬度变异为主,经度变异为次。温度和水分是引起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温度是首要因子。根据16个性状,运用主分量分析和类平均聚类法把种源划分为六群,ⅠⅡⅥ群是河南种源选择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种源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种子表型性状及苗期生长情况,了解种子性状的自然变异特点和地理变化规律,为香合欢选优策略的制定及在广西地区引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以海南三亚、海南乐东、广西乐业、云南景洪和四川盐边5个种源的香合欢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型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并开展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香合欢的种子表型性状及生长指标差异显著。最优的种子千粒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苗高和地径分别为云南景洪种源(60.70 g)、四川盐边种源(8.36 mm)、广西乐业种源(5.98 mm)、云南景洪种源(2.28 mm)、海南三亚种源(77.6 cm)和广西乐业种源(4.97 mm)。香合欢种子表型性状变异主要受经纬度和年均气温的影响,苗期性状变异主要受年均气温、纬度、海拔和年均日照时长的影响。初步筛选出云南景洪、海南三亚、广西乐业和海南乐东4个种源,适合在广西南宁地区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4.
根据花楸天然分布状况,以其叶片、果实和种子为材料,对内蒙古地区6个花楸天然群落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研究了花楸叶片、果实和种子表型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花楸叶片、果实和种子具有极丰富的表型变异,种源内的分化高于种源间;果长、果径、百果重及千粒重是关键表型性状;浆果质量、千粒重、果柄长3个性状是造成花楸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种源间树型、叶型、果型及秋季叶颜色变异较大,有利于花楸树种质资源多途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对51个种源的种子性状、生长性状及适应性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地理变异呈连续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种子性状以径度变异为主,生长性状和适应性性状以纬度变异为主,经度变异为次,温度和水分是引起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温度是首要因子。根据16个性状,运用主分量分析和类平均聚类法把种源划分为六群,ⅠⅡⅥ群是河南种源选择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两次育苗试验的结果,对侧柏33个种源的性状变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苗高、地径、分枝间距、根系生长等存在着显著差异。1年生苗高生长快的种源比生长慢的种源高3.3倍,2年生苗高优劣种源间仍有两倍以上的差距。苗木生长与纬度、海拔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温、年降水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结果将参试种源划分为优良种源、一般种源和较差种源三类。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侧柏种源的早期选择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7.
研究证明,沙棘种源苗期生长量、生长进程及种子形态和播种品质等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生长性状变异呈以等效纬度和海拔为负相关地理变异模式;种子性状变异以经向为主,纬向为辅的双向变异,表现为高经度、等效纬度偏低的种源种子长宽比小,千粒重大,发芽率高,种子品质优良;沙棘地理变异体现了由干到湿,由冷到暖种源呈正向渐变的规律;根据苗期综合表现,将沙棘种源划分3个种群:西北华北种群、新疆种群和西藏种群,其中西北华  相似文献   

18.
侧柏是我国华北、西北以及华东、华中部分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我省太原市林场参加了自1986年以来,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主持的“全国侧柏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区划的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明,沙棘种源苗期生长量、生长进程及种子形态和播种品质等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生长性状变异呈以等效纬度和海拔为负相关地理变异模式;种子性状变异以经向为主,纬向为辅的双向变异,表现为高经度、等效纬度偏低的种源种子长宽比小,千粒重大,发芽率高,种子品质优良;沙棘地理变异体现了由干到湿,由冷到暖种源呈正向渐变的规律;根据苗期综合表现,将沙棘种源划分3个种群:西北华北种群、新疆种群和西藏种群,其中西北华北种群为优良种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种质资源变异研究是开展遗传改良的前提与重要环节,了解变异程度可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遗传信息,分析不同种源青海云杉无性系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为青海云杉目标性状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张掖市龙渠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内的7个种源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测定和统计不同种源的青海云杉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表型性状,通过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分析和讨论青海云杉种源间、种源内表型性状多样性特点。【结果】青海云杉不同种源间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青海云杉表型分化系数平均值为74.20%,青海云杉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间的变异;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丰富,变异范围为11.40%~55.50%,平均变异系数为21.07%;不同种源间变异差异明显,隆畅河林区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大(23.15%),西水林区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8.46%),11个表型性状间大多数呈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欧氏聚类分析可将7个种源青海云杉划分为5个类群。【结论】不同种源青海云杉球果与种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为广泛,变异来源丰富。因此,在青海云杉种子园遗传改良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育种目的,充分考虑种源间和种源内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在青海云杉种质资源收集、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遗传改良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