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蚜发生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黍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静海县以麦长管蚜为主。麦蚜主要在寄主作物的茎、叶及嫩穗上刺吸危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子粒饥瘦或不能结实。对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正>麦蚜是麦类作物经常发生的一类害虫,主要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一般以麦长管蚜为主,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为辅。麦蚜寄主主要有大麦、小麦、燕麦和玉米等,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及禾本科杂草(看麦娘、早熟禾等)。一、危害特点麦蚜以成虫、若虫在小麦茎、叶和穗部刺吸汁液危害。被害处呈浅黄色斑  相似文献   

3.
一、麦蚜 麦蚜为全国麦区常见害虫之一.江苏省麦区蚜虫种类主要为麦禾缢管蚜、麦长管蚜。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受害.以穗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杨荣明 《当代农业》2013,(23):34-35
麦蚜为全国麦区常见害虫之一.江苏省麦区蚜虫种类主要为麦禾缢管蚜、麦长管蚜。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受害,以穗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小麦生长中后期2种麦蚜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麦生长中后期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结果表明,2种麦蚜在麦田混合发生,种群动态相似,主要分布于小麦穗部和中上部叶片,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高达0.8513和0.8418,禾谷缢管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禾谷缢管蚜。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长中后期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麦田中后期2种麦蚜及其天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瓢虫和蚜茧蜂主要分布于麦株穗部,其次是旗叶上.2种麦蚜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麦长管蚜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麦长管蚜,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869和0.840.蚜茧蜂和瓢虫也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蚜茧蜂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瓢虫,瓢虫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蚜茧蜂,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939和0.900.蚜茧蜂对麦蚜的控制在时间维上比瓢虫占优势,瓢虫对麦蚜的控制作用在空间维上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宁夏地区麦蚜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2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宁夏地区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麦蚜对灭多威、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敏感性高,而对敌敌畏、氯氰菊酯、氧化乐果和烟碱敏感性较低.比较不同地区麦蚜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各地区麦长管蚜种群对丁硫克百威、灭多威的敏感度差异较大,对其它供试药剂的敏感度差异相对较小.抗药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区麦长管蚜已对氧化乐果产生了8.3~22.0倍的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敌敌畏、氯氰菊酯仍处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8.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麦苗受麦蚜危害后,叶片呈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发黄,小麦抽穗后,麦蚜会群集麦穗危害,受害麦粒干瘪、味苦。  相似文献   

9.
两种麦蚜空间生态位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麦长管蚜,二叉蚜空间生态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管蚜的生态宽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窄,其变化速度大于二叉蚜;长管蚜重迭于二叉蚜的生态位,重迭指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小,而二叉蚜重迭于长管蚜的生态位,重迭指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4月8日以后两种麦蚜生态位相似性比较指数大于0.6273,最大为0.8463。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麦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la (Thumberg)]成虫、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Pallas)]成虫、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 Fabricius)幼虫与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Thumberg)]、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r Kirby)共存条件下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从而建立天敌一麦蚜捕食模型。该模型可反映麦蚜存活率与各参试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失拟因素。模型主效应分析表明:影响禾缢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自身密度、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影响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自身密度、大灰食蚜蝇。分析了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两种麦蚜的存活影响,初步建立了天敌控制麦蚜的最佳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11.
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2.
几种药剂对2种麦蚜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几种不同毒杀机理的药剂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结果表明: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微乳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0%三氯杀螨醇乳油对2种麦蚜均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效果,其中禾谷缢管蚜对这些药剂的敏感性大于麦长管蚜。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0%三氯杀螨醇乳油对麦蚜有较好的田间防效;3%啶虫脒微乳剂的初效尚可,但持效期短,麦蚜大发生时不宜使用该剂型;对照药剂40%氧乐果乳油的田间防效较差,麦蚜已对其产生了较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品种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其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经多年筛选抗感程度较稳定的10个小麦品种,于小麦拔节期对其旗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全面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多处游离氨基酸中影响品种抗蚜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并对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品种中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的含量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呈正相关;而亮是亮氨酸、脯氨酸、缬氨酸的含量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呈负相关。说明小麦品种中前4种  相似文献   

14.
25%吡螓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吡螓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结果表明,1000、2000、4000倍液对表蚜、桃蚜、月季无网长管蚜均有控制作用,尤以1000、2000倍液效果较好。防治桃蚜效果较5%高效氯氰菊脂差,防治月季无网长管蚜效果与5%高效氯氰菊脂相当,防治麦蚜效果优于5%高效氯氰菊脂。  相似文献   

15.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自然变温(平均20.21℃)条件下,组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快,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比率明显偏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54.40和33.70,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4.15和34.0、0.2486和0.1688及1.2822和1.1839.尽管这两种麦蚜成蚜期远长于若蚜期,但由于内禀增长力均相当大,使得稳定年龄分布中若蚜的比率分别高达90.35%和89.31%。  相似文献   

16.
麦蚜发生危害特点及小麦抗蚜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麦蚜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常年造成小麦减产10%以上,大发生年份超过30%。由于麦蚜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较短的生活周期,暴发频率较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在我国,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ane(F)]、禾谷缢管蚜[Rhopolosiphum pa-di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防治指标进行了系統研究,结果表明:在泰安地区麦蚜的防治适期为小麦揚花末至灌浆初期;防治一次即可;此期经济允許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的防治指标为:小麦亩产250公斤为百穗蚜量600头,亩产300公斤为百穗蚜量500头,亩产350公斤以上为百穗蚜量400头。  相似文献   

18.
江苏地区麦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江苏省赣榆县(苏北)、姜堰市(苏中)、武进市(苏南)三地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水平,并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敏感阶段;同时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高于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冬麦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蚜量比值法对目前我国推广种植的84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和有苗头的优质小麦新品系,进行了初步的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的抗蚜能力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小麦品种表现为感蚜虫。比较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上麦蚜的蚜量比值可知,对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及混合种群表现感虫性的品种(系)分别占供试小麦品种(系)的86.90%,57.14%和86.90%。麦蚜的消长曲线也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不抗蚜虫。  相似文献   

20.
对小麦植株化学成分与麦长管蚜和二叉蚜种群消长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肥田和中肥田r-氨基丁酸与麦长管蚜种群消长的关系最为密切,胱氨酸与赖氨酸次之;精氨酸与麦二叉蚜种群消长的关系最为密切,蛋氨酸,缬氨酸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