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盆栽方法,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19份无限结英习性大豆品种和17份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根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系性状存在差异,与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相比,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量多,根体积庞大,根表面积大,侧根发达。  相似文献   

2.
杨微 《大豆科技》2010,(4):58-59
综合多年农业生产实践,对两种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在不同生产条件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指出大豆生产实现高产稳产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两种结荚习性各有优势,无论亚有限还是无限,只要与不同栽培方法和技术措施相配套,满足品种的增产要求,都能创造高产。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研究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产量与 1 2个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单株粒重r12 >生育日数r3 >百粒重r11>开花~成熟日数r2 >株高r4>出苗~开花日数r1>单株荚数r8>每荚粒数r10 >单株粒数r9>结荚高度r5>主茎节数r7>有效分枝r6,而且还明确了各个性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提出了夏大豆高产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豆区试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大豆区试品种为材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大豆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后依次为株高、百粒重、单株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品种选育中,对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优先考虑选择植株高大、籽粒大、结荚相对较多的单株。  相似文献   

5.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优质育种是大豆主要育种目标,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理论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这一方法,通过分析农艺性状的各种性状对品质性状的关联系数(k)及关联度r,研究影响品质性状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影响程度,试验分析了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度,优势分析表明,大豆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为正相关,从关联序可以得出对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产量,其次是百粒重,为大豆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开花结荚鼓粒进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苏黎  董钻 《大豆科学》1997,16(3):237-244
通过3年田间观测,比较研究了3种结荚习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开花,结荚,鼓粒进程铁丰24号出苗后第69.5天始花,花期18.5天,植株中部先开花,渐次向上向下开放;辽豆10号出苗后第52.5天始花,花期40.5天,开花次序与辽豆10号相同。豆H-5064出苗后第54.0天始花,花期40.天,花花次序与辽豆10号相同。铁丰24号全株结荚率为33.53%,主花序,副花序,分枝的结荚率分别为36.84%,4  相似文献   

7.
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胡喜平郭泰齐宁刘忠堂吕秀珍张荣昌王志新(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佳木斯,154007)在大豆育种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始终作为品种审定的一项考核指标,并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此性状难以用直观的方法测定,...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新育成的18个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英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而亚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主要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求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大豆产量影响较大的主要农艺性状,从而为龙江地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结荚层数>有效分枝>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底荚高度,对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粒数,影响较大的是单株荚数、结荚层数,影响中等的是有效分枝>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影响较小的是单株粒重和底荚高度.  相似文献   

10.
11.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武兰芳 《玉米科学》1997,5(1):072-075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中早熟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10个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稳长r6>千粒重r10>穗粗r7>行粒数r9>生育日数r1>株高r4>德位高r5>出苗一抽丝天数r2>抽丝一成熟天数r3>穗行数r8与产量形成关系密切的性状主要是德长,千粒重、穗粗、行粒数、生育目数和株高,并明确了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6个绿豆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粒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株荚数〉百粒重〉单荚粒数〉荚长〉节数〉株高。对单株粒重影响最大的是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因此,在绿豆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春、夏、秋三种类型大豆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总荚数与出苗-开花日数关系密切,单株粒重、百粒重、种子蛋白质含量与开花-成熟日数关系密切,株高、节数与全生育日数关系密切;单株产量与节数和分枝数有关.与毛色、粒形密切相关;种子蛋白质含量与种子大小、节数、毛色、粒形、粒色及植株含氮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生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生育阶段的长短、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植株上、中、下各部位的产量分布、子粒内含品质的测定,明确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自的生育规律与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子粒的大小和子粒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与子粒产量在各部位分布的规律基本一致。研究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形成机理、子实产量形成的重点时期与部位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特点与分布规律,以及在优质高产栽培中应注重其不同的重点促进期。  相似文献   

16.
王献礼  丁胜 《中国棉花》2002,29(11):9-10
应用灰色关联度原理对影响长绒棉产量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绒棉产量与各农艺性状之间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公顷株数>铃数>子指>衣分>衣指>生育期>株高>果枝数>铃重>不孕子,为选育优良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河北省1990-1997年8月四轮夏大豆区域试验中34个品系的试验结果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分析表明了亚有限结荚习性类型确实是高产类型之一,比较适应河北省的夏播生态条件。该分析旨在为今后的育种和生产上选用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浮力法测定了大豆主茎不同节位叶片体积、厚度、密度、叶内空间体积及叶片和叶肉密度,结合叶片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的测试,分析了各性状在大豆植株上的立体表现,比较了叶形相似的有限和无限结荚习性两个大豆品种主茎叶片结构及光合性状的差异。结果如下: 叶片在初生叶,7—8和13—16节复叶较厚,以单位叶面积表示的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也在初生叶,7—8和13—16节复叶出现峰值。上述峰值的位置与叶片体积、叶肉体积、叶内空间体积、叶片密度、叶肉密度的峰值位置相似,这表明叶片的光合活性等特性与叶片的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上述性状在以单位叶面积表示时两品种间差异较小,但以整叶表示时差异较大,尤其在中上部节位的叶片上表现更明显,这是因为有限结荚习性的早丰1号中上部节位的叶片较无限型的长农4号同节位的叶片面积大,因而上述性状在早丰1号植株上的分布近似倒塔形,而在长农4号则近似纺缍形。  相似文献   

19.
Bhat.  PK 《大豆科学》1992,11(2):178-180
本文以10个有限型和10个无限型(或亚有限型)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参照Fehr和Caviness(1977)的方法,记载了印度Pantnegar地区大豆的各个生育阶段。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间,从一个生长阶段到另一个生长阶段的间隔天数在V_5前是3.5天,在V_5后是3.0天。不同生长习性的大豆之间没有差别。开花后,有限型品种只继续生长1~2节,有的甚至停止生长;而无限型品种则继续性伸长数节。有限型品种的R_1和R_2同时出现,无限型品种的这两个阶段之间则有足够的间隔时期。总的讲,有限型品种的开花和成熟都比无限型品种早。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叶—荚对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