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明确定向播种技术对玉米冠层光资源利用及增产的效应,设计了玉米种子不同入土方式以及不同品种移栽入土的试验,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叶片空间布局,冠层光能时空分布特征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使玉米叶片垂直于垄向,即胚面平行于地面且朝上,种子长轴方向垂直于垄向的种子入土方式,或使叶片伸展方向垂直于垄向的定向移栽处理可以提高生育期群体对光能的截获,达到光能优化配置在玉米群体穗位层及以上部位,促进玉米叶片光合生产,提高百粒重,玉米增产5%~9%。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方式玉米冠层光利用情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种植方式玉米冠层光利用情况的差异和"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的增产机理,试验设置了等行距种植、大小行平行种植、双行交错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并测定其玉米冠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光吸收率和光强日变化等参数。结果表明:三种种植方式的玉米冠层光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顶层双行交错>大小行>等行距;双行交错种植,其穗层及以上光截获率为88.0%,顶层光吸收率为45.3%,可以利用较强的光和较弱的光;在高密度条件下,双行交错种植可以很快地将光有效截获有效吸收,符合玉米高产栽培群体穗位叶高光截获率的特征,经济产量也最高。双行交错种植方式能够构建合理冠层结构,有效利用光能,为高产栽培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形态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玉米生产形势上看,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在种植密度较高的地区,更宜种植紧凑型玉米品种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结论,从群体冠层形态结构和光合生理角度,比较了紧凑型玉米品种与平展型玉米品种差异,系统阐述了紧凑型玉米品种产量提高的形态生理学基础,为紧凑型玉米品种高产高效栽培生理研究和抗逆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行距配置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环境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密度75 000株·hm-2条件下,采用3种行距配置模式(110~0cm双株紧靠、82.5~27.5cm大垄双行和55~55cm等行距型),比较研究玉米群体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行距配置显著改变了群体冠层中光、CO2、温度和湿度等冠层微环境,合理行距配置(82.5~27.5cm)的植株上部叶片较为直立,下部叶片平展,群体内光分布较为合理,CO2分布更为均匀,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LAI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且高值持续期较长,生育后期下降缓慢,最大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较高,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亦优于其他2个处理。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的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较双株紧靠和等行距种植模式高3.33%和2.08%,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显著增加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吕艳杰  包岩  于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87-14088
[目的]为建立高效的玉米光合生产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紧凑型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与平展型玉米品种(长城799和通吉100)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解析紧凑型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特性,比较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的产量。[结果]先玉335和郑单958茎叶夹角表现为:下层叶〉中层叶〉上层叶,长城799和通吉100茎叶夹角表现为:中层叶〉下层叶〉上层叶。紧凑型玉米品种上部茎叶夹角小,群体透光率较好,有利于增加叶面积指数;下部茎叶夹角相对较大,可充分利用光能;生育后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较强的生理活性,能够充分利用生育后期的光能资源,延长灌浆期,从而制造更多的干物质,为高产奠定基础。先玉335的产量最高,为13 716.3 kg/hm^2,紧凑型玉米品种与平展型玉米品种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结论]为探索合理的群体布局及保证玉米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田间结构配置角度谈玉米的光能高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从玉米的群体结构和冠层结构阐述了田间结构配置对玉米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两者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进行田间结构的优化配置,建立高光效群体,说明紧凑型玉米品种在适宜密度下能够有效地利用光能,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生产率,并分析其与高产的关系。玉米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受光照的影响,光合作用的产物占其总产量的95%,因此将玉米称为光合作用敏感产物。当玉米不能被太阳光照射到时,其相应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照的  相似文献   

7.
新疆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截获率的变化,探讨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的技术途径.[方法]选用新疆当地推广玉米品种新玉41号、较耐密性品种中单909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4.5 ×104、7.5 ×104和10.5×104株/hm2;分别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测定不同密度下玉米冠层光截获率、生物量累积等,计算光能利用率.[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光截获率增加,玉米光能利用率增加.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生长率、籽粒产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玉米叶面积指数对光能利用率和作物群体生长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垄双行种植群体冠层结构及其微环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对3种株型玉米分别在3种密度下建立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平展型品种“吉单159”密度分别为4.0,4.5,5.0万株/hm2,中间型品种“农大3138”密度分别为4.5,5.0,5.5万株/hm2,紧凑型品种“四密25”密度分别为5.5,6.0,6.5万株/hm2,并测定了群体冠层结构及其微环境特性。结果表明:3种株型玉米大垄双行种植的中层叶片的叶向值比正常种植的玉米叶向值小约3.0,“吉单159”和“农大3138”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叶宽比正常种植的玉米宽0.5~1.0 cm;叶面积指数(LAI)在抽雄开花期至灌浆期比正常种植的玉米大0.1~0.3;大垄双行种植的玉米群体比正常种植的玉米群体中层叶片的透光率提高约10%,中下层叶片接受的PFD平均比对照增加100~160μE/(m2.s);冠层内CO2浓度有一定增加,具有明显的冠层和微环境优势。试验表明,大垄双行种植方式可使“吉单159”和“农大3138”的种植密度比正常密度增加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种植行业是保障民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对于玉米最优种植方式的研究,从而提升玉米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对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玉米属于高能效C4植物,好温光。群体结构会影响到冠层当中光的分布与利用,种植方式的不同会给冠层结构形成直接的影响。在作物不同高度的位置,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量呈现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丹玉405玉米采用双株紧靠栽培形式获得超高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双株紧靠栽培形式是双株定向种植形式的发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是利用简便方式研究玉米双株定向种植方式的增产机理,该种植形式充分利用光能利用率、光合速率等指标,提高单位面积株数,建立高产高效群体,调整双株玉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29号适宜的配套轻简高效种植方式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设置4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油29号以传统育苗移栽种植产量最高(为191.89kg/667m2),投入成本最多(为793.0元/667m2),而以稻桩直播产量最低(为153.71kg/667m2),投入成本最少(为269.0元/667m2)。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及产投比从高到低依次均为稻桩直播>机械直播>免耕移栽>传统育苗移栽。  相似文献   

12.
To cope with a highly heterogeneous light environment, photosynthesis in plants can be regulated systemically. Currently,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with various plants during the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 As the reproductive sink improves photosynthesis, we wondered how photosynthesis is systemically regulated at the reproductive stage under a vertically heterogeneous light environment in the field. Therefore, changes of light intensity within canopy, chlorophyll content, gas excha...  相似文献   

13.
错株增密种植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增密是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往往会造成群体郁闭,光能利用率下降。因此,本研究探索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削弱增密后对植株产生的负面效应。【方法】试验于2018和2019年,以登海60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7 500株/hm2、82 500株/hm2 2种密度,以常规对株种植为对照,研究错株种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探明错株种植与密度的互作机理,提出高产夏玉米适宜的种植模式。【结果】增密降低了群体整齐度,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有所下降;光合关键酶活性在高密度下随生育期推进降幅更大,表明增密会使叶片衰老速率增大,不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错株种植模式下群体整齐度提高,茎叶夹角增大,叶片更为平展,光能截获率增大,Pn、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增大,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错株种植较对株种植2个品种平均增产3.8%—6.1%。错株种植在保证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削弱了群体内个体植株间对光温资源的竞争,保证玉米个体发育潜力的充分发挥,使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当地3个不同类型的主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种不同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共9个处理,3次重复,观察记录其农艺性状并测定产量。[结果]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均以单行双株种植模式最佳;平展型品种正大999单行单株种植的产量最高,单行双株种植的产量次之;半紧凑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单行双株种植模式的产量最高。[结论]平展型玉米品种适合于单行单株或单行双株种植;半紧凑型品种和肾凑型品种适合于单行双株种植。结合生产实际考虑,建议在轻简栽培中,玉米采用单行双株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植株冠层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环境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形成及茎秆抗倒的影响,为构建寡日照地区间作大豆合理群体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大豆(川豆-16)和玉米(正红-5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方式,设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大豆带状单作2个水平,副因素为大豆的3个种植密度(PD1=17株/m2,PD2=20株/m2,PD3=25株/m2),研究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冠层内部光环境变化、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动态、田间倒伏率及产量构成等的影响。【结果】2年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中后期受高位作物玉米遮荫和自荫性增加的影响,其植株群体冠层内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能力、分枝数及产量显著降低,但受玉米影响的程度因大豆种植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间作模式下,PD1和PD2处理的大豆植株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比PD3处理分别增加了45.4%和24.8%,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46.1%和12.3%,单株有效荚数分别增加了53.2%和27.2%,单株分枝数分别增加了270.4%和140.9%,田间倒伏率分别降低了50.3%和19.3%。相关性分析发现,间作大豆的田间倒伏率与冠层内部光合有效辐射、叶片净光合速率、茎秆抗折力、茎叶干物质比、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有效荚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无效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20株/m2的大豆密度(PD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群体冠层内部光环境,降低植株田间大豆倒伏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6.
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不同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强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830-8831
[目的]探讨适应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的最佳种植方式。[方法]通过对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进行5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种植方式不同,玉米的产量、果穗性状、植株性状、根系分布范围和数量、叶面积大小和保绿期等不同;玉米实行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保证了玉米沿着最佳的生物学轨道生长发育,比其他几种移栽方式和直播增产显著。[结论]该研究为确定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的最佳种植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处理下杂交水稻渝香203的再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庆是再生稻的主产区之一,积极发展再生稻生产对确保粮食安全,改善稻米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手工栽秧、机栽秧、抛秧、直播是目前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本研究设置了人栽人收、人栽机收、机栽人收、机栽机收、抛秧人收、直播人收6个处理,比较了不同栽培处理下杂交水稻的再生性、再生稻产量及中稻-再生稻产量.结果表明:人栽人收在再生性、再生稻产量、中稻-再生稻总产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依次为人栽机收、机栽人收、机栽机收、抛秧人收,直播人收处理下表现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四棱豆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1个对照(露地直播)和5个处理(大棚直播、地膜直播、露地移栽、大棚移栽、地膜移栽),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四棱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移栽处理叶绿素a含量均高于对应的直播处理,且地膜移栽处理的叶绿素a+b含量和a/b值均最大。四棱豆叶片净光合速率以露地移栽处理值最大;不同叶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总体上以露地移栽处理最大,地膜移栽次之。总之,与其他处理相比,露地移栽更有利于四棱豆叶绿素含量及不同节位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其次是地膜移栽。  相似文献   

19.
为棉花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对棉花"双种双层"冠层结构的光效作用进行了研究。合理的冠层结构对棉花获得高产是非常重要的,"双种双层"是一种利用合理的冠层结构达到高光效利用的棉花栽培技术。它是利用两个具有不同冠层结构的品种及对不同的品种施用不同的农业措施而在田间形成"双层",以达到通风透光实现高产的目的。通过对光在冠层中的分布分析发现,在封垄以前,"双种双层"冠层内的光照强度低于对照;随着冠层的逐步建成,到生长季节的中期,"双种双层"冠层内的光照强度在大部分时间和层次大于对照;到生长季节的后期,冠层结构完全形成以后,"双种双层"冠层内部的光强大于对照的趋势十分明显。同时"双种双层"中的风速大于对照,CO2浓度略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