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319.55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μmol/(m2·h))>栗钙土(193.36μmol/(m2·h))>灰钙土(162.37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μmol/(m2·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低(-7.09μmol/(m2·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04:00最小(154.13μmol/(m2·h)),12:00最大(349.65μmol/(m2·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2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含水量(0~10cm、10~20cm和20~30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cm、10~20cm和20~30cm)和土壤含水量(0~10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10~20cm和20~3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海拔120~640 m的毛竹林地土壤呼吸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回归分析对土壤呼吸与各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土壤呼吸沿海拔梯度变化主导因子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结果表明:毛竹林不同海拔土壤呼吸差异极显著,随着海拔升高,呼吸值逐渐降低;土壤呼吸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大气CO2摩尔分数、土壤含水率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有效磷质量分数间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空气温度、土壤温度2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呼吸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因子。  相似文献   

3.
黄耀华  王侃  杨剑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624-1626,1628
土壤既是各类污染物的载体,又是污染物的天然净化场所。土壤质地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不同质地土壤各级土粒在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具有较大差异,进而对土壤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研究从重金属吸附、水体及大气污染物和物质迁移等方面,对近年来土壤在环境效益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土壤CO2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无锡地区典型水稻土稻麦轮作田为对象,研究和讨论了农田不同层次和时间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变化规律,以及温度、降水、环境CO2浓度升高和作物生长对土壤CO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土壤空气CO2浓度变化与土壤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温度升高会导致土壤CO2浓度上升;较大的降雨会闭塞土壤直接向大气排放CO2的通道,导致短期内在土壤浅层出现较高的CO2浓度分布;作物生长会导致CO2在土壤中累积,在小麦生长季内,0~30cm土壤CO2浓度廓线跟小麦根系生长密切相关;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使15cm土层的土壤CO2浓度提高12%±3%。  相似文献   

5.
以无锡地区典型水稻土稻麦轮作田为对象,研究和讨论了农田不同层次和时间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变化规律,以及温度、降水、环境CO2浓度升高和作物生长对土壤CO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土壤空气CO2浓度变化与土壤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温度升高会导致土壤CO2浓度上升;较大的降雨会闭塞土壤直接向大气排放CO2的通道,导致短期内在土壤浅层出现较高的CO2浓度分布;作物生长会导致CO2在土壤中累积,在小麦生长季内,0~30cm土壤CO2浓度廓线跟小麦根系生长密切相关;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使15 cm土层的土壤CO2浓度提高12%±3%.  相似文献   

6.
<正>1土壤的构成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物质组成。其中,土壤中矿物质约占40%左右,有机质约占10%左右。此外,土壤中还包括有液体物质,例如土壤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土壤中还包括已经风化成沙、淤泥、黏土的小颗粒的岩石的无  相似文献   

7.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 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 319.55 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 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 μmol/(m2·h))栗钙土(193.36 μmol/(m2·h))灰钙土(162.37 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 μmol/(m2·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低(-7.09 μmol/(m2·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04:00最小(154.13 μmol/(m2·h)),12:00最大(349.65 μmol/(m2·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2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含水量(0~10 cm、10~20 cm和20~30 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和土壤含水量(0~10 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10~20 cm和20~3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中小麦秸秆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在江苏无锡运行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 O2浓度升高(FA C E)系统平台,研究了FA C E条件对稻田中小麦秸秆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 O2浓度升高对秸秆的分解与土壤中氮肥的施用有关。在常规氮肥施用处理中大气C O2浓度升高显著降低小麦秸秆分解速率,而在高氮施肥处理中FA C E对秸秆分解没有显著影响;在常氮施肥处理中,大气C O2浓度升高显著降低秸秆中含碳物质的分解,而在高氮施肥处理中,大气C O2浓度升高的影响不显著;不论是在高氮还是常氮施肥处理中,大气C O2浓度升高对秸秆中含氮物质的分解没有显著影响;大气C O2浓度升高有增加土壤中脱氢酶活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油松人工林SPAC水势梯度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为了解油松林水分运作机制 ,给干旱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该文利用压力室、露点水势仪对京西低山油松人工林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的水势梯度及相关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 .结果表明 :在空间水平上 ,油松林地SPAC各要素水势由土壤到植物再到大气逐步下降 ,梯度比约为 1∶5∶30 ;灌水后SPAC相临界面水势差增大 ,水势梯度比提高至 1∶15∶90 .在时间序列上 ,持久干旱条件下的油松林SPAC各要素水势的日变化和连日变化均呈下降趋势 ,下降的幅度以大气最甚 ,叶片次之 ,土壤最小 ;叶片水势日变化波峰出现于 14:0 0 ,较土壤和大气(18:0 0 )早 4h ;土壤水势的下降幅度随土层由浅而深逐渐减小 .灌水后各层土壤水势由浅而深水势先后升高 ,升高幅度表层和中层较大 ,深层较小 ;叶片水势虽提高 ,但幅度明显小于土壤 .在影响油松林SPAC水势的环境因子中 ,空气温湿度与大气水势和土壤水势相关性显著 ;空气和土壤湿度则是影响叶片水势的主导因子 .  相似文献   

10.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对环境条件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学者将此技术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较多,关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利用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观测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系统对浙江省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观测。以2013年8月1日到2013年10月1日观测的数据为依据,对天目山森林生态系统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δv)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大气降水、环境温度、土壤5 cm温度与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5 cm湿度、环境湿度、平均风速、净辐射与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不显著。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对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主要功能 1、增温。地膜可以非常有效的阻止土壤的热能与大气交换,阳光中的辐射波透过地膜,可以使地温升高,并且通过土壤自身的传导作用,使深层的温度逐渐升高并保存在土壤中,一般可增加积温250―350℃。 2、保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由于大气与土壤隔开,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蒸发散失到空气中去,这样就可以使土壤表层保持湿润。  相似文献   

12.
热电厂附近大气、树叶和土壤中氟含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热电厂附近不同采样点大气、土壤和不同树种叶片的含氟量,研究了大气、土壤含氟量与植物叶片含氟量间的关系,探讨了氟污染的来源及转化.结果表明:沙市热电厂周围存在一定程度的氟污染,主要来源于热电厂废气排放和煤灰飘散;不同距离、不同树种叶片含氟量有明显的差异,叶片氟积累量与大气中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开展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分及水势特征分析,对于揭示植物水分状况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喀斯特区黄金梨果实膨大期间对大气、植物、土壤进行水分和水势的连续定点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与植物茎流、土壤水势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0~15 cm土层的土壤水势对SPAC...  相似文献   

14.
农田土壤酸性、酸雨、空气二氧化硫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昌农田保护区2005~2006年土壤要素、酸雨pH值及空气SO2浓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土壤酸性、酸雨pH值、空气SO2三者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空气SO2浓度与酸雨酸性强度有极显著的负向关系;农田土壤pH值与同期的空气SO2、酸雨pH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认为,空气中SO2排放、酸雨是南昌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它无处不在,不仅自然界中有,城市、工业、交通和矿区,甚至在我们住的混凝土建筑下面也覆盖着土壤。  相似文献   

16.
<正>全棚覆盖地膜虽能降低空气湿度和病害发生几率,但这种做法也有弊端。阻碍了空气与土壤的气体交换全棚覆盖地膜后,氧气进入土壤和二氧化碳散出土壤受阻,导致土壤内二氧化碳积累、氧气缺乏,蔬菜根系呼吸强度下降,空气中也补充不到土壤产生的二氧化碳,蔬菜生长会受到影响。致使土壤中有害气体增加全棚覆盖地膜在影响土壤气体交换的基础上,由于土壤氧气含量的降低,土壤微生物进行厌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农耕区大气干湿沉降元素通量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汨罗市布设13个大气干湿沉降采样点位,系统收集了大气干湿沉降样品52件,并结合大气点位周边的表层土壤数据,对研究区大气干湿沉降特征、大气干沉降与对应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汨罗市大气干湿沉降年通量从小到大依次为Hg-6,所以不存在致癌性风险。儿童的As、Pb的HI分别为0.83和0.73,小于1.00,非致癌风险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正>农药残留是指残存在环境、生物体内的微量农药,它的来源有两个方面: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一是从土壤中吸收,二是空气漂移)。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于土壤、大气、水等环境中。环境残留的农药一部分被分解,一部分又被植物吸收,残留农药直接或间接最终传递给人、畜。一、主要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用药现状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18,(10)
正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雨后,空气中总会散发出一股泥土的芳香,不论是静怡的乡间小道,还是车水马龙的城市,亦或是葱郁的森林路,这种"雨后"空气中的泥土味似乎普遍存在。那么,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味道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这种"泥土的气息"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最开始的时候,科学家将这种气味归因于大气中的有机物质,或是土壤中有生命的或是死亡的生物成分。1881  相似文献   

20.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陆地土壤呼吸是碳从土壤进入大气的主要途径,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动态,其季节动态与温度变化特征密切相关,还与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关,一年中一般在7~8月份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从11月~翌年4月份最低且相对稳定。土壤呼吸的日变化与温度尤其是表层5~20cm地温的日变化相一致,表现为上午明显高于下午,而在早晨和傍晚时较低。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地,森林土壤>农田土壤>草地。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很多,除了土壤的通透性等物理特性和土壤微生物特征外,气温、土温、湿度、大气CO2浓度、土壤无机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与组成等都会影响土壤呼吸。大多数情况下,土壤呼吸速率是土壤一定深度地温或土壤含水量的函数。土壤呼吸随CO2浓度的升高而加强。施有机肥、N沉降和灌溉通常会使土壤呼吸增强;而施加矿质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