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制备3种基本组成相同、添加不同类型鱼油的微粒饲料。将3种微粒饲料分别投喂真鲷(Pagrus major)仔鱼,探讨了微粒饲料中鱼油n—3HUFA的不同分子结构对真鲷仔、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2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饲料2中n-3HUFA的含量高于饲料1中n—3HUFA的含量,饲料3中n—3HUFA的含量同饲料1中n—3HUFA的含量相等,但是用饲料1投喂的真鲷仔、稚鱼的全长、成活率要优于分别用饲料2和饲料3投喂的真鲷仔、稚鱼的全长、成活率。而且,用饲料1投喂的真鲷仔、稚鱼体内n-3HUFA和DHA的含量高于用饲料2和饲料3投喂的真鲷仔、稚鱼体内n—3HUFA和DHA的含量,这说明真鲷仔、稚鱼对天然鱼油的消化、吸收要优于对乙酯化鱼油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3.
吴慧  侯利芬  黄嘉仪  冯浩 《水产学报》2021,45(9):1478-1490
三倍体湘云鲫2号具有不育、生长快、抗病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为探究其抗病优势分子机制,实验克隆及鉴定了三倍体湘云鲫2号干扰素a3(3nIFNa3)。3nIFNa3的CDS由55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84个氨基酸。经预测,3nIFNa3 N端23位氨基酸为信号肽;3nIFNa3成熟肽中存在2个半胱氨酸残基并参与形成二硫键,表明其隶属于Ⅰ型一组干扰素。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结果显示,宿主细胞经poly I∶C刺激后8 h、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或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感染后48 h,3nIFNa3的转录水平达到最高。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3nIFNa3为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为21.8 ku,其在出胞前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宿主细胞中过表达3nIFNa3或含3nIFNa3的上清培养基孵育宿主细胞均能诱导内源ISG基因转录水平的显著提高。其中,3nSTAT1及3nVIPERIN在含3nIFNa3的上清培养基孵育后2 h转录水平达到最高,3nPKR则在4 h表达水平最高。此外,病毒滴度测定及结晶紫染色实验表明,EPC细胞经3nIFNa3孵育或过表达3nIFNa3后,其抗GCRV和SVCV的能力均显著增强。研究表明,3nIFNa3为可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艳云  叶玉山 《畜禽业》1998,(10):20-22
用325日龄罗曼商品蛋鸡进行的62天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在各处理口粮营养水平调到一致的基础上,以口粮0.3%的快大快或0.3%的F替代日粮3%以下进口鱼粉,对产蛋性能无明显影响,但能降低料蛋比,提高经济效益。3%鱼粉组对、0.3%快大快组、0.3%快大快十1.5%鱼粉组和0.3%F组科蛋比分别为2.56:1、2.44:1.2.47:1、2.53:1,每公斤产蛋所需饲料原料成本(以3%鱼粉组为100%)分别为100%、92%、96%、95%,0.3快大快组低于0.3F组3.7%。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4-3-3基因(Pt14-3-3)。Pt14-3-3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510 bp,包含开放阅读框741 bp,编码由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27.98 kD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t14-3-3基因与中华绒螯蟹14-3-3基因同源性最高(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14-3-3氨基酸序列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紧密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t14-3-3基因在肝胰腺、肌肉、鳃、心脏、眼柄、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低盐胁迫后,Pt14-3-3基因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于48 h和12 h显著上调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34倍(P<0.05)和7.54倍(P<0.05)。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Pt14-3-3基因在肝胰腺和血细胞中整体均呈显著上调表达,最高上调17.52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t14-3-3基因可能在三疣梭子蟹低盐适应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克隆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T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3γ/δ、CD3ε和CD3ζ的基因,分析了其在组织/器官表达的分布,并进一步揭示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anas hydrophila)感染后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中华鳖CD3γ/δ和ε分子结构相似,均含有1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的胞外区、1个跨膜区和含有1个ITAM结构域的胞浆区。与之不同的是,CD3ζ含有1个仅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外区、1个跨膜区和含有3个ITAM结构域的胞浆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D3γ/δ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CD3ε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且CD3γ/δ和CD3ε位于染色体Scaffold JH208224中反向排列且相距9.9 kb。CD3ζ位于染色体Scaffold JH209116.1上,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CD3γ/δ、ε和ζ在脾、肝、肠、血液中表达量较高,在胸腺、肾、心脏、肌肉和肺中表达量低。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2 h后,CD3γ/δ、ε和ζ在胸腺中都呈显著的上调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69.3倍、85.7倍和163.4倍,表明细菌感染可以诱导CD3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以吉富罗非鱼引进群体(P)及其家系选育第三代(F3)为实验对象, 测定了群体的体质量(Y)、体长(X1)、体宽(X2)、体高(X3)4个性状, 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 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 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对P和F3间形态性状及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1) 与亲本相比, F3体质量、体长、体宽和体高4项指标都有显著提高, 同时变异系数有一定下降, 体型趋于一致, 其中雌性变化较大。2) F3较P 3项形态性状指标对体质量影响最大者均由体高×体长变为体长。3) 与P相比, F3体长、体宽和体高3项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3是水产养殖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在维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营养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水产动物几乎不能合成维生素D3,主要通过食物获取。为了深入解析维生素D3调控水产动物糖脂代谢的机制,本文综述了近12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分水产动物对饲料维生素D3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维生素D3吸收、转运和代谢机理,以及维生素D3调控糖脂代谢的机制。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水产动物维生素D3营养生理、代谢和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但仍有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尚未解决。重点需制定统一的 “水产动物维生素D3需求量”评价标准,加强维生素D3对水产动物糖脂代谢及机制的研究,从而为水产动物维生素D3营养的精准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酪氨酸3-加单氧酶/色氨酸5-加单氧酶激活蛋白ζ(14-3-3ζ蛋白)是14-3-3蛋白家族的亚型之一。14-3-3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酸性可溶性蛋白,它可以与激酶、磷酸酶等多种信号蛋白结合,并在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本实验通过SMART-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杂色鲍14-3-3ζ基因的全长,并命名为Hd14-3-3ζ,其cDNA全长为3 010 bp,ORF为819 bp,共编码272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d14-3-3ζ基因在杂色鲍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当处于缺氧环境下时,鳃组织中Hd14-3-3ζ的表达在4 h时存在显著差异,血细胞中Hd14-3-3ζ在24 h和96 h时表达量显著上调。高温应激下,Hd14-3-3ζ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而鳃组织中Hd14-3-3ζ在96 h的表达量却显著上调。高温缺氧联合应激实验表明,鳃组织中Hd14-3-3ζ在4 h、24 h和96 h均显著上调,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变化。经检测发现,副溶血弧菌注射后,鳃组织中Hd14-3-3ζ在3 h和24 h,血细胞中在6 h和24 h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以上温度、溶氧量等环境因素以及病原菌的刺激均会导致Hd14-3-3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的显著变化,说明Hd14-3-3ζ在杂色鲍的免疫反应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低温压力对斑马鱼细胞组蛋白修饰的影响,建立并优化使用斑马鱼(Danio rerio)成纤维细胞ZF4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的条件。本研究分别优化了ChIP过程中裂解细胞所使用的NP-40浓度、超声破碎的时间,确定了最佳NP-40浓度为0.2%,超声时间为20 min。利用针对β-actin启动子区域的引物,通过常规PCR初步验证ChIP实验是否成功。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 IgG组常规PCR产物基本无条带,H3K27me3组条带较暗, H3K4me3和H3K27ac组有较亮条带,初步说明实验可靠。使用正常培养(28℃)与长期低温驯化(18℃, 30 d)的斑马鱼成纤维细胞ZF4作为实验材料,通过优化之后的ChIP技术进行实验。分别使用qPCR和ChIP-qPCR检测低温驯化对肿瘤坏死因子b(tumor necrosis factor b,tnfb)基因表达以及其启动子区域H3K4me3、H3K27ac、H3K27me3的影响。qPCR结果显示tnfb基因经过低温驯化后上调,而ChIP-qPCR结果显示,tnfb基因启动子区域的H3K4me3、H3K27ac富集度也出现升高, H3K27me3没有明显变化,提示低温压力可能通过影响tnfb基因启动子区域的H3K4me3、H3K27ac水平来调控tnfb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建立并优化的ChIP实验条件可以用来研究ZF4细胞组蛋白修饰变化,为下一步探索低温压力对斑马鱼细胞全基因组组蛋白修饰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3,Opirf3)来自实验室斑石鲷基因组数据库,经分析鉴定Opirf3的CDS序列全长1362 bp,可编码453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0.0 kDa,理论等电点为4.97,有一个IRF结构域和一个IRF-3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显示,Opirf3在斑石鲷肝脏、鳃、心脏、皮肤、脾脏、肠、脑、肾、胃和头肾组织均有表达;虹彩病毒感染7 d时,免疫组织肝、脾和肾脏中Op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斑石鲷肾细胞系体外刺激实验显示,不同浓度poly I:C刺激后,Opirf3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oly I:C浓度为100 μg/mL时,肾细胞中Opirf3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为对照组的86.8倍。siRNA干扰后,斑石鲷肾细胞系中Opirf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下游基因IFN-α、CD40、CD80和IL-1β显著下调,IL-6显著上调。以上结果可能表明Opirf3基因参与了I型IFN在斑石鲷抗虹彩病毒过程中的先天免疫反应。本研究可为斑石鲷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鱿鱼内脏和加热处理的鱿鱼内脏为原料分别制备液体蛋白 ,置于 6、13、2 0、2 5、3 0和 3 9℃贮藏 3 2d ,取新鲜原料和 3 9℃贮藏液体蛋白样品测定化学组成 ,取制备当天、第 1~ 4、8、16和 3 2天液体蛋白样品分析测定蛋白质水解度。鱿鱼内脏液体蛋白 3 9℃贮藏 4、18、3 2d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其蛋白质、脂肪、灰分、干物质和氨基酸组成基本反映原料原有的化学成分 ,不受贮藏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蛋白质水解度DH值变化的线性回归结果表明 ,在 6℃和 13℃贮藏温度下 ,鱿鱼内脏液体蛋白的水解过程无明显差异 ,在 2 0、2 5、3 0和 3 9℃贮藏温度下 ,鱿鱼内脏液体蛋白的水解过程也无明显差异。鱿鱼内脏液体蛋白具有均质性和一定的粘稠性。而加热处理后的原料所制备的液体蛋白 ,其蛋白质水解度在贮藏前后无明显变化 ,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黄姑鱼青岛、舟山和厦门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在G3PDH、IDHP、LDH、MDH、PGDH、PGM、SDH和SOD等8种酶中,共检测到11个基因位点。3个黄姑鱼群体在G3PDH^*和PGM^*位点上均呈多态,其多态位点比例均为0.2。3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和预期值分别在0.0101~0.0379和0.0234~0.0399之间,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0290~1.0528之间。3个群体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0004~0.0008和0.9992~0.9996。研究结果表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探讨以猪肉粉为动物蛋白源的草鱼日粮中添加鱼溶浆粉和鱼油以补充鱼类所需的部分生长因子,对草鱼生长、肝脏脂肪含量和血清理化指标的影响,以期达到节约鱼粉的目的。在实用配方模式下,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是添加6%猪肉粉(6P)、3%猪肉粉+3%鱼溶浆粉(3P3SW)、6%鱼溶浆粉(6SW)、3%猪肉粉+3%鱼溶浆粉+2%鱼油(3P3SW2O)、6%鱼溶浆粉+2%鱼油(6SW2O)和6%鱼粉(6F,对照)。在池塘网箱中饲喂(80.0±2.0)g的草鱼72 d。结果表明,6P和6F在SGR、FCR、PRR、ERR和HSI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鱼溶浆粉后,3P3SW、6SW与6F相比,SGR提高了9.1%~9.6%,FCR下降了8.5%~11.2%,差异显著(P<0.05),但3P3SW和6SW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在PRR、FRR和ERR方面,3P3SW、6SW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添加鱼油后,3P3SW2O、6SW2O和3P3SW、6SW比,SGR分别下降了9.7%、15.4%,FCR分别上升了6.9%、31.1%,除3P3SW2O和3P3SW的FCR之外,其余差异显著(P<0.05);在PRR和ERR方面,3P3SW2O、6SW2O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同时,3P3SW2O、6SW2O的FRR和肝脏粗脂肪含量都出现不同程度增高,HSI增大,血清TBA、CHOL、HDL和LDL与肝脏粗脂肪呈现出相同趋势,且上述指标均是6SW2O组最高,与其余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对饲料中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与FCR和SGR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游离Lys、Tau和Put与FCR和SGR的Pearsion相关系数都大于0.8,且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因此,鱼溶浆粉对草鱼的促生长作用优于鱼粉,在无鱼粉日粮中添加少量的鱼溶浆粉能满足草鱼需求,节约鱼粉用量,这种促生长作用与饲料中游离Lys、Tau和Put的关系密切;由于鱼油促使脂肪在体内和肝脏沉积,加重肝脏脂质代谢负担,加上其易氧化变质特性,限制了它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探究不同规格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差异,实验以野捕的 3种规格黄鳍金枪鱼J1 (4.2±1.2) kg、J2 (22.5±2.5) kg和J3 (50.8±3.9) kg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金枪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质元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 J1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J2、J3组;J2、J3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J1组(P<0.05);J3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J1、J2组(P<0.05)。(2)检出19种常见氨基酸,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3.04~ 3.25 g/100 g),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为赖氨酸(2.02~2.15 g/100 g),最低的为色氨酸(0.31~ 0.45 g/100 g)。非必需氨基酸含量J3>J2>J1 (P<0.05);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J1组显著低于J3组(P<0.05)。依据氨基酸评分(AAS),缬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化学评分(CS)为评分标准,J1、J2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J3组为苯丙氨酸+酪氨酸。(3)各组共检出25种脂肪酸,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主,含量最高的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7.46%~39.18%。DHA含量J3组显著高于J1、J2组;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J2、J3组显著高于J1组;DHA∶EPA比值J1组显著高于J2、J3组(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J3>J2>J1;PUFA含量J3组显著高于J1、J2组(P<0.05)。PUFA/饱和脂肪酸(SFA)、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比值J2、J3组显著高于J1组(P<0.05)。h/H比值J3组显著高于J1、J2组(P<0.05)。(4) J2、J3组Na、Ca含量显著高于J1组,J1组K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J2、J3组(P<0.05)。4种重金属元素均低于食品中建议的最大允许限量,其中Fe含量最大的为J3组,且J3>J2>J1 (P<0.05);Cu含量最大的为J3组,且显著高于J1组(P<0.05)。综合分析,大规格黄鳍金枪鱼具有更好的营养质量,本研究为居民膳食的选择及黄鳍金枪鱼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慈溪龙山、温岭新街、临海滨海三个双齿围沙蚕的养殖点的调查表明:温岭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最高,为7321 5个 cm3,其次是临海(1750个 cm3),慈溪最低,为1044个 cm3;小型底栖硅藻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17个 cm3、6982 5个 cm3和627个 cm3,温岭最高;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27个 cm3、339个 cm3和1123个 cm3,临海最高;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43 62μg cm3、1100 28μg cm3、3868 12μg cm3。共鉴定出小型底栖硅藻15个属,其中以圆筛藻属、菱形藻属、斜纹藻属和布纹藻属为主要类群;小型底栖动物七个类群,分别为海洋线虫、有孔虫、涡虫、介形虫、寡毛类、桡足类和等足类,其中有孔虫和介形类丰度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线虫和涡虫。对这三个地区沙蚕的生化组成研究表明:温岭沙蚕的总脂、总糖、蛋白质和EPA含量均为最高,品质最好,其次是临海,再次是慈溪。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与沙蚕的生化组成成一定相关关系,稳定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沙蚕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Smad基因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前后肌肉生长过程中的功能,应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编码中华绒螯蟹Smad3(命名为Es Smad3)的cDNA全长序列2021 bp,包括36 bp的5′非翻译区(5′-UTR)、656 bp的3′非翻译区(3′-UTR)和编码442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蛋白质结构域分析显示EsSmad3含有MH1和MH2两个特征性保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显示,EsSmad3与人、斑马鱼、黑腹果蝇中的同源蛋白序列一致性分别为0.679、0.691、0.619。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EsSmad3在性成熟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及幼体不同蜕壳时期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转录水平上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Es Smad3在性成熟个体的肝胰腺、眼柄、表皮、卵巢、精巢、心脏、螯足、鳃、三角膜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眼柄和精巢中表达量较高,心脏和肝胰腺中表达量最低。在幼体不同蜕壳时期的不同部位的肌肉中,Es Smad3表达量变化不同:步行足肌肉组织中EsSmad3 mRNA表达在蜕壳间期高于蜕壳前D_(3–4)期和蜕壳后A~B期,但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螯足肌肉在蜕壳前晚期D_(3–4)期急剧下调(P0.05),蜕壳后A~B期开始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直至蜕皮间期C期。腹部肌肉组织中EsSmad3m RNA水平在蜕皮间期C期显著高于蜕壳后A~B期,这种上调一直持续到蜕壳前晚前期D_(3–4)。上述结果表明,Es Smad3在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推测Es Smad3参与了中华绒螯蟹蜕壳诱导的肌肉萎缩、生长及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18.
蒙古裸腹溞的培养及在红鳍东方鲀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球藻、酵母、有机肥、微生态制品等作为饵料在培养缸 (0 5m3)、水泥池 (1~ 5m3)、室外泥底敞池 (15 0m3)中进行蒙古裸腹氵蚤生产规模培养 ,平均日产量一、二、三、四级分别为 5 4 1g/ (m3·d)、48 3g/ (m3·d)、34 3g/(m3·d)、19 13g/ (m3·d)~ 30 89g/ (m3·d) ,室外泥底敞池培养氵蚤为 70 5 8g/ (m3·d)。氵蚤、轮虫混合培养分别为5 3 74g/ (m3·d)和 112 0 5g/ (m3·d)。用蒙古裸腹氵蚤投喂红鳍东方 16~ 2 0日龄仔鱼可提高其日增长和存活率 ,特别是用生态制品和小球藻、酵母混合饵料培养的裸腹氵蚤有明显的促长和提高存活率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水质评价及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对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6个航次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对养殖区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T(水温)、DO、SS(悬浮物)、CoDMn、BOD5、NO2-N、NO3-N、NH3-N、TIN(总无机氮)、PO4-P等10个水质成分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9月和2002年3月海水出现轻度污染,前者主要是由NO3-N、CoDMn和BoD5所引起,后者是由NH3-N、PO4-P引起的。(2)水质监测数据的总体方差主要来源于T、Do、SS、NO3-N及TIN等5个成分,其次是NO2-N、NH3-N、PO4-P,再次是CODMn和BOD5。(3)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水质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T、Do、SS、NO3-N及TIN同时载荷于第1主因子上,说明此5个水质成分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NO2-N、NH3-N、PO4-P同时载荷于第2主因子上,则此3个水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性较好;CODMn和BOD5同时载荷于第3主因子上,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