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蚕品种的抵抗性蚕儿对于病毒性软化病的抵抗力虽受各种饲育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形成耐病性的基本东西是由蚕品种或品系所具有的遗传的抵抗性所形成的。很早就认为对病毒性软化病的抵抗力因蚕品种而有显著的不同。一般来说,属于日本种的蚕品种对 FV有感受性,相反中国系统的很多蚕品种有抵抗性。杂交种F_1的抵抗力一般比两亲原种强,表现杂种优势,特别是两个感受性品种  相似文献   

2.
从蚕作安定的观点来看,主要的蚕病是软化病(F),脓病(N),中肠型多角体病(C)和硬化病(M)等,特别是前三者,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关于上述这些重要蚕病的防除,作者现把自己和同事们的研究结果,记述如下。第一、是选育对于上述蚕病抵抗性强的品种。从我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上述蚕病的抵抗性是因蚕品种而异,并且有显著抵抗力强的品种,由此可见抵抗性强的品种的育成是可能的。在那些耐病性品种内,  相似文献   

3.
由病毒引起的空头性软化病是最严重的蚕病之一。市冈、丸山(1970)对中、日、欧不同系统的446个品种作了抗空头病性能的鉴定,证明不同蚕品种对空头性软化病的抵抗性有显著的差异。渡部(1967)、船田(1970)对抗病性蚕品种的培育和抗病性遗传作了研究,初步阐明了空头性软化病的遗传规律。选育抗病性蚕品种是减少本病发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很重视培育抗病品种。日本最近已培育了抗病品种万荣、芳花和万花等,开始投入应用。为了摸索和积累抗病育种方面的经验,我们在1971~1975年进行了培育抗空头性软化病蚕品种的探索,现将试验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蚕期的光照条件,对蚕儿的齐一、饲育经过等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前报告过。这次关于光照条件是否对于蚕儿的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的感染性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把病毒性软化病蚕的10%乳剂10,000rpm离心30分钟的上清液作为10~(-1)液,将其10~(-3)~10~(-7)液对蚁蚕(蚕品种是绵秋×钟和)经口接种19小时后,在24小时明、24小  相似文献   

5.
家蚕浓核病     
<正> 一、发现浓核病的经过软化病历来是威胁养蚕的主要蚕病。凡病蚕出现体躯失去弹性、停食、毙死后尸体软化腐烂等症状的蚕病统称为软化病。我国与日本先后在1959年、1960年查明了这类软化病中。有的起因于病毒感染,此后把这类软化病称为传染性软化病(或称病毒性软化病)。后来,日本把各地发现的病毒进行分离继代,研究了不同病毒株的化学性状,弄清  相似文献   

6.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和胃肠型脓病是当前蚕桑生产上危害比较严重的病毒性蚕病。为了控制这两种蚕病的危害,各地正在广泛开展对这两种蚕病的病原特性、传染规律,药物防治等研究工作。因此收集和纯化这两种病原就成了首要的任务。对于胃肠型脓病病毒(简称CPV)来说,由于它形成病毒包函体—多角体,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纯的病毒材料,而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简称FV)由于它不形成病毒包函体,一般即以患病蚕的肠组织为病原材料,但因患病毒性软化病的蚕儿,往往并发胃肠型脓病,这就给获取纯碎的  相似文献   

7.
前言蚕的软化病,是蚕儿呈现软化黑腐病征的蚕病的总称。在呈现这类病征的蚕病中,除由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以外,也包括微粒子病和农药中毒等蚕病,但由于核多角体病、微粒子病以及中毒症等各有其明确的识别病征,所以不包括在软化病之列。作为所谓软化病的一种病毒性软化病,是1960年由山崎博士发现的。  相似文献   

8.
感染了DNV的蚕显示所谓软化病的症状,没有特异的病征,外观不能和空头性软化病区别。感染病毒病至发病的日数,因病毒浓度、蚕品种、接种龄期等而不同,大概7~12天。比空头性软化病稍快,病毒如第1表所示,是具有单链DNA核酸的直径22nm的球状病毒。增殖部位是中肠的圆筒  相似文献   

9.
蚕病防除     
<正> 近年来流行的蚕病在生产中,并不一定经常流行一种蚕病,的是逐渐在变化着。例如:在日本,1950年前后到五十年代中后期,因中肠型脓病连年歉收的农户很多;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病毒性软化病十分流行,往往是一个共育室发出去的蚕,在多数农家饲养都大量发病,造成区域性大减产的情况。到了这几年,病毒性软化病又变得消声匿踪,很少发现,而从1979年前后开始,内印茧又成了严重问题。奇玉县对运出蚕茧和缫丝时拾出的  相似文献   

10.
现在,由软化病病毒引发的蚕病,往往被认为危害较小。但是,最近在熊本县感染了浓核病,因而观察了蚕病的发生。关于软化病病毒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新指定的蚕品种对软化病病毒的敏感性,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因此,作者从有利于熊本县的蚕造收成稳定出发,以本县饲养的蚕品种为材料,对新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调查;从现行普通蚕品种中选定五个品种,从具有某种特征的蚕品种中选定二个品种,调查软化病病毒的敏感性。另外,去年作者报导了现行蚕品种对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及品种间敏感性无差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蚕业科学工作者在蚕病病原,传染发病规律,蚕的抗病生理,蚕病早期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在应用研究方面的近况综述如下:一、蚕病病原的研究1.DNV 与病毒新株系的发现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通过对我国家蚕“软化病病毒”进行的纯化分离、生化性状、血清学和蚕品种抗病性等研究,证实该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的浓核病毒(DNV),从而澄清了与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长  相似文献   

12.
用点滴法测定家蚕对丙体—666(γ—BHC)的抵抗性,探讨了抗性与发育时期、生理状况的关系,抗性与茧质、体质的关系,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雄蚕抗性略大于雌蚕;随着蚕的发育,抵抗性也增大。但以单位体重的抗性值,分析同一品种不同龄期几乎无差异;起蚕食桑后抗性显著增强,其增强程度超过体重增长率;抵抗性与体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有正的相关性,与死笼率无相关性;品种间抵抗性的LD50值(微克/克)的对数值近似正态分布;家蚕对γ—BHC的抵抗性受多基因控制,无母体影响。但由新九与兰5一组杂交试验的分析,认为还有不完全显性的主基因存在,位于常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3.
把五种不同浓度的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按0.1毫升均匀涂布在10平方厘米桑叶小片的背面,在二龄起蚕时添食30头,待带毒叶片食尽后,改为正常饲育,饲育在二重皿内。添毒后第10天逐头解剖中肠,检查并统计发病率。按Finney.D.J.机率值分析法求出半数发病率的对数浓度(logIC50)值,以衡量各品种及杂交后代抵抗性的大小,并进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调查、遗传特点及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1)家蚕品种间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抵抗性差异显著;(2)同品种不同蛾区间及雌雄蚕间抵抗性差异显著,雄蚕较雌蚕抗病性强;(3)添毒蛾区的茧质平均成绩春季低于对照,夏季经变量分析无显著差异;(4)家蚕对经口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抵抗性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5)抵抗性与茧层量、茧层率,在春季调查有极显著负相关,与全茧量无显著相关,但在夏季都无显著相关;(6)抵抗性受多对基因控制,无母体效应,有偏父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我们课题组前一阶段从家蚕sch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对高温干燥催青条件敏感的sch种为父本,与广东生产品种“新九”相交制成杂种一代,作雄蚕饲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F_1雌性个体在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不孵化,而雄性个体能正常孵化,且雄性个体的幼虫成活率及蛹羽化率相当高,可见高温干燥催青条件对该杂交组合F_1雄性个体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不良影响极小。该杂交组合的雄蚕饲育比雌雄混养和雌蚕饲育的饲育成绩明显好得多,只要解决了正反交均能控制F_1雌性个体不孵化和提高丝茧经济性状的技术关键问题,在丝茧生产上推广雄蚕饲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确立小蚕期人工饲料无菌饲育、大蚕期条桑育这一饲育法的基础研究,在春蚕、夏蚕以及秋蚕各蚕期,研究了关于1~3龄及1~4龄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以后用桑叶饲育的蚕儿对各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病毒用了核多角体病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及软化病病毒3种,接种是把各种病毒按10种浓度稀释,然后对用各种饲育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蚕种制造业者,由蚕丝业法律规定,生产F_1代蚕种,如果允许个人制造F_2代蚕种,则将有85%的蚕个体体质下降。日本的种茧生产过程是:由于日本主要生产四元杂种,所以从育种者那里买来杂交原种,催青后委托农户饲养(杂交原种蚕体强健,产卵量5~6张,纯系3~4张。1~2龄进行稚蚕共育,用人工饲料饲养,现在考虑1~5龄全用人工饲料饲养)。制造所再向农户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是收茧量的2--3%,其中70%左右是软化病,这与20年前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为10%的数字相同。对软化病的处理方法即使有些问题。但在日本欠收的主要原因是软化病。不言而喻,软化病是表示食欲减退、蚕体变软、死后尸体腐败变黑症状的蚕病的总称。从二十年代中期以来,在表示这些病症的软  相似文献   

18.
空头性软化病的病原,近几年来经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肯定它是一种在病蚕体内不产生多角体的病毒。这种病毒,大量的存在于病蚕体的消化管组织和蚕粪内。在饲养期间,即成为最接近的传染源,而具有传染蔓延的危险。目前,对于这种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特别是对现行几种主要消毒药剂与消毒法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9.
<正> 家蚕育种工作,回交的方法是经常运用的。1964年广东省蚕研所陈翰英等同志曾在“用插入杂交方法提高蚕品种生活力的研究”一文中提到:“用(115南×越南)F_1×115南的方法,茧色较易稳定。”同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吴玉澄在“家蚕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一文里曾提到:“二化与多化品种杂交,F_1、F_2、F_3,BC_1茧质与龄期经过均表现雄亲的遗传影响大”等。为此,本人结合品种选育工作,做了些回交试验,对以茧质为对象,回交品种做父、母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抗NPV感染蚕品种选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多年试验比较,初步认为CVDAR(CDR)对NPV感染抵抗性较强,用它杂交育成的系统或者用它组配的杂交组合,都有较强的抗性;在选育对NPV感染抵抗性蚕品种时,首先要找到抗性很强的品种作亲本材料;再进一步将抗性导入经济性状优良的蚕品种,同时必须实行多代连续经口接种NPV以进行个体和蛾区(系统)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中系、日系两方都应有强抗性的亲本;且即使抗性系统(品种)大体稳定或育成,还必须不断地进行NPV接种以实施抗性的选择;作为生产用的抗性杂交组合,其母种一代有必要进行NPV接种的抗性选择,以保持其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