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工程,往往对原地形地貌造成巨大扰动,破坏了原路域的生态环境,留下了大量的裸露边坡,加剧了水土流失。公路边坡的生态防护,不仅能保证行车安全,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文章论述了生态防护的理论体系、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功能以及林灌草复合层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公路建设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变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公路建设直接和间接生态干扰作用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组分入手,论述了公路建设干扰下非生物组分(土壤、地形、气候等),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的生物组分、生态系统整体特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生态变化内容;分析了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植被类型的改变趋势,并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构建了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变化的表征指标体系;对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变化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公路建设促成了土壤、地形等非生物组分和各层次生物组分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使得其演替方向和植被类型发生了更替.  相似文献   

3.
在对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两个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公路生态修复的本质,归纳了公路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及对象。结合工程实践,总结了我国公路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生态修复的认识尚有待提高、早期建设的公路急需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公路生态修复后的实际效果缺乏系统评价等。提出了对策措施,主要有转变修复理念,加强全过程管理;探索重点生态区域的修复技术;开展全国范围的公路生态修复规划;提出公路生态修复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的现状;管理体制、保护与恢复技术2个方面,论述目前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指出应从评价与设计技术、保护与恢复的工程技术、公路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强研究,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四川灾区震后公路重建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5.12"汶川地震后灾区公路设施严重损毁的状况,本文论述了灾区灾后重建过程中,公路设施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公路边坡传统的工程防护对生态环境和景观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环保和经济的方法,生态防护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有吸引力。但由于生态防护的优点难以量化,使得在护坡方案比选时生态防护的优势体现不出来,影响了生态防护的推广。从多个方面对边坡防护的效益和费用进行分析,如植被吸收CO2和释放O2价值、涵养水源价值、滞尘价值、吸收SO2价值、景观提升价值及边坡防护的建设及维护费用,并提出具体的定量估算方法。实例分析显示,当适用条件合适时,生态防护可以达到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所提方法可以用于边坡防护方案比选。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依据,探讨了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的影响和破坏,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指标选择、分析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并结合重庆市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于在保护边坡的稳定性和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速公路生态边坡的建设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生态边坡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对生态学理论的贯彻与应用.首先对生态边坡进行了科学的定义,然后对生态边坡的功能及我国现行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作了较完整的介绍,并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科学的植物配置技术,最后给出了评价生态边坡建设成效的一些建议,以期能为我国高速公路生态边坡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综合指标,在阐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概念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测算国道109线十七沟至清水河段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前后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前存在生态盈余0.242 702 hm2/人,建设后生态盈余为0.240 371 hm2/人.建设项目对地区生态压力影响较小;而且各项占用土地均在土地利用规划范嗣内,从生态学角度证明该工程项目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资源是人类发展与文明的根基,如何整治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办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概括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成效与经验,明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需要亟待加强的几个领域,提出未来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若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建设改善了城乡的交通条件,加快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途经平原、丘陵和山区,地形地貌千变万化,对山丘开挖形成路堑,沟壑填筑形成路堤,不仅破坏了原有植被,而且破坏了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崩塌,加之弃土弃渣的不合理堆放,极易加剧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防治上,首先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弃土弃渣要采取先拦后弃,实施边坡工程与植物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设政策评估是实现生态建设政策优化的关键,也是生态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综述了生态建设政策效益评价及政策完善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开展系统的生态建设政策评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岩石边坡采用的几种主要生态防护技术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湖南省近几年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的应用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湖南省实际情况的成本低,效果好的新的生态化防护模式,以期对湖南省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人居模式,文章总结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政治型生态城市、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资源型生态城市、海滨型生态城市5种主要模式,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步骤和重点内容,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明晰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选址及提升方向是发挥高标准农田投资效益,提升高标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的技术关键。该研究基于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的理论方法,从土壤条件、立地条件、空间稳定性、景观格局、生态约束等5个维度构建了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比较各因素的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建立障碍度与生态位耦合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结合适宜性-障碍度-改造难度的组合结果,按照"由优到劣,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优先度分区,并对河北省保定市32.65万个耕地斑块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保定市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适宜性整体中等偏低,中等适宜的耕地面积最多,勉强适宜的耕地面积最少。2)保定市耕地的土壤条件与生态约束对其建设发展的障碍度较高。土壤条件维度下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及土层厚度;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补给量是生态约束维度的主要障碍因子。3)将保定市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划分为生产优先建设区、生产次优先建设区、"生产-生态"协同建设区、后备建设区及生态保育区。其中生产优先建设区所占比例最大,面积约为20.99万hm2,建设适宜性高,主要障碍因子改造难度小,提升潜力大,稍加改造即可达到区域最优水平。上述方法能够有效用于区域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实施的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选址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多阶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承高速公路密云沙峪沟—市界段为例,介绍施工中采用的以客土喷播技术与基质喷附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多阶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该技术通过削坡机将陡坡修成一定高宽比的多阶梯状边坡,沿阶梯面铺设护坡网,将混有一定比例的植物种基质喷附在每一级坡面上;同时在各平台面客土进行乔灌木建植喷播等一系列施工流程,结合对坡面的养护管理,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达到坡面植被恢复与绿化的效果.多阶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具有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美化边坡环境等优点,可为同类边坡植被恢复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保障鄱阳湖区生态安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鄱阳湖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诸如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产生湖区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综合压力下的人水争地和人林争地。由于森林具有多种减灾防灾的功能,生态林业在保障湖区生态安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其其独自的经营要求。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行为不当所致,因此生态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社会问题和心理与行为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与此传统相适应,人们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社会心理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和环境伦理与行为逐渐削弱了。研究人们的生态心理和行为,不仅有助于理解传统社会心理与行为的表现机制,而且对形成现代生态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实施生态环境教育提供社会心理基础。从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活方式、社会责任及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社会心理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理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干旱沙漠地区新垦沙地和耕种20年左右的灌淤土可溶性养分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1个生长周期内土诘养分发生较大的衰减,表层养分呈梯级下降趋势,其明显吻合于灌溉周期。以灌溉导致养分淋溶造成土壤养分下降为主,以作物吸收利用造成土壤养分下降为辅土壤下层存在养分截留层,当总灌水量由649mm(59mm/次)增至1998mm(111mm/次)时作物吸收利用养分量分别降低42%(浙江省土)和50%(灌淤土),土壤养分总消耗量分别减少40%(沙土)和49%(灌淤土)。当灌水量太大时,许多土壤养分被水运移至土壤深层,致歙和物难以吸收到这些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