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期研究从内蒙古手工奶酪中筛选出1株可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乳酸菌Lacticaseibacillus saniviri(LS-1)。为探究LS-1的全基因组信息,挖掘其潜在细菌素编码基因簇,本试验对LS-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编码基因进行预测,并采用非冗余蛋白质(Nr)和基因本体(GO)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利用BAGEL4数据库预测分析细菌素合成基因簇。结果显示,LS-1的基因组大小为2 356 714 bp, GC含量为47.87%。共预测到2 316个编码基因,其编码基因总长度为2 058 534 bp,平均长度为888 bp。LS-1所分泌细菌素属于Ⅲ类细菌素中的Enterolysin A(EnlA),推测EnlA可能通过裂解细胞壁来实现抑菌作用。本试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LS-1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从基因水平阐明其细菌素编码基因簇,进一步明确了菌株LS-1所产细菌素具有作为新型替抗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阿莫西林与硫酸黏菌素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本试验选择139株奶牛乳房炎临床分离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单用及其联合用药对以上3种主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MIC范围分别为:2.0~512.0μg/m L、0.125~128.0μg/m L和0.125~1.0μg/m L;硫酸黏菌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5~8.0μg/m L、32.0~128.0μg/m L和64.0~1 024.0μg/m L。二者联用后,对20株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FIC平均值分别为0.91、0.85、1.25,对所有菌株的FIC平均值为0.93。结果表明,阿莫西林对链球菌高度敏感;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适度敏感;硫酸黏菌素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大肠杆菌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敏感性较低。阿莫西林与硫酸黏菌素联用后,对3种受试菌主要呈现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最佳抑菌组方,试验采用牛津杯法从乳房炎患牛乳样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再从治疗奶牛乳房炎蒙药复方的9种有效成分中筛选出4种对这2种细菌均有最佳抑菌效果的成分;根据抑菌圈直径,结合L8(24)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佳成分组方,再根据L9(34)正交试验优化用药剂量,进行体内抑菌试验,选出保护率最佳的抑菌组方。结果表明:抑菌组方与盐酸环丙沙星的抗菌保护率均为62.5%。说明抑菌组方体内抑菌效果与盐酸环丙沙星相当,并且获得了治疗奶牛乳房炎纯天然蒙药抑菌成分复方。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7,(12):93-96
从健康猪、鸡、兔新鲜粪便及鸡肠道内容物等78份样品中分离乳酸菌,以大肠杆菌、李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筛选有明显抑菌活性的菌株,同时进行产细菌素的乳酸菌筛选,并测定抑菌谱;进一步通过生化试验,并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确定菌株的种类,采用溶血试验和动物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分离得到的30株乳酸菌中,共有8株对指示菌有抑制作用,其中1株为产窄谱细菌素的短乳杆菌。本研究为下一步探讨产细菌素短乳杆菌作为天然防腐剂和抗菌剂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抑制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乳酸菌(LAB),本研究从新疆巴音布鲁克牧区鲜牛乳和哈萨克族乳制品奶疙瘩样品中分离培养LAB,通过传统的分离鉴定与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LAB种类,同时以临床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N2为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株的抑菌能力。通过测定生长曲线确定分离株的生长稳定期,进而利用硫酸铵沉淀法透析提取稳定期内分离株的细菌素,并检测其细菌素抑菌效价。结果显示:从样品中筛选获得5株能够抑制指示菌生长的LAB,分别为希氏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粪肠球菌、戊糖片球菌和乳酸乳球菌亚种。生长规律曲线表明20 h^30 h为5株LAB的稳定期,此期培养液pH值维持在3.8~4.5。从培养20 h的5株LAB上清液中提取到了细菌素,经检测其具有抑菌活性,抑菌效价分别为457 IU/mL、1 023 IU/mL、676 IU/mL、1 862 IU/mL和1 023 IU/mL。本研究结果表明5株LAB通过在生长稳定期内维持较低酸性环境(pH<4.5),代谢产生细菌素对乳房炎源S. aureus发挥抑制生长作用。本研究为S. aureus性奶牛乳房炎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异常黑胆质调节药和成熟药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分别筛选10味属于异常黑胆质调节药和异常黑胆成熟药,并以乙醇和水为溶媒分别进行提取,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检测引起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欧烟堇水提物对3种致病菌均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达到中敏,抑菌圈直径为12.60mm±0.62mm~10.45mm±0.33mm。甘草和欧烟堇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18.03mm±0.60mm~18.77mm±0.21mm。本试验为研究治疗奶牛乳房炎维药制剂及抗菌维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复合溶菌酶制剂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菌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有不同程度乳房炎临床症状的8头奶牛中采集奶样12个,经病原菌分离共分离出7个菌株.对其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认定葡萄球菌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大肠杆菌2株.本试验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用复合溶菌酶制剂和抗生素对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溶菌酶制剂与抗生素比较表现出理想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新疆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流行血清型,本研究采用玻板凝集和双重PCR方法对不同地区奶牛乳房炎乳样中分离的1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表明荚膜多糖5型占10.26%(12/117),8型占13.68%(16/117),336型占64.96%(76/117),未分型菌株占11.11 %(13/117).该研究为新疆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菌株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乳牛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原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某奶牛场患乳房炎(Mastitis)的奶牛乳汁中共分离到13株细菌,经培养特性,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结果表明,13个分离菌株中,无乳链球菌最多见,占10株,其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各占2株和1株,将三类细菌人工感染小白鼠具有一定的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及丁胺卡那对上述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本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与耐药情况,本研究采集了300份奶牛乳房炎奶样,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利用荧光PCR方法鉴定,同时对分离出的阳性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奶牛乳房炎样品中分离出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4%;耐药性分析表明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磺胺异噁唑耐药率超过70%,对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头孢哌酮敏感性大于90%。本研究为本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控与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杨有武 《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0):171-173
为了掌握导致青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的最主要病原菌——葡萄球菌流行情况及其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在青海地区18个奶牛场共采集243份乳房炎乳样。应用传统方法进行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通过试管法血浆凝固酶试验与生化鉴定方法,本次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木糖葡萄球菌与产色葡萄球菌各6株,腐生葡萄球菌5株,松鼠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各4 株,头葡萄球菌和模仿葡萄球菌各2株;经K-B纸片扩散法对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葡萄球菌主要对头孢类、林可霉素、阿米卡星比较敏感,部分菌株对恩诺沙星与庆大霉素敏感,从而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抗菌活性较强的中药。方法:选取治疗乳房炎常用的中药20味进行超声提取,用微量肉汤法对6种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筛选试验。结果:当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9213的最小抑菌浓度都在要求抑菌范围内,说明菌数符合要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小于6.25 mg/mL的中药有甘草、黄连、大黄、黄芩、连翘、地肤子、远志、知母和丹参;对大肠杆菌最小抑菌浓度小于6.25 mg/mL的中药有黄连、黄芩和连翘;对无乳链球菌和副乳房链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小于6.25 mg/mL的中药有黄连、甘草和知母;对停乳链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小于6.25 mg/mL的中药有甘草、黄连、知母、地肤子、远志和大黄;对肺炎克雷伯菌,20味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大于50 mg/mL。结论:不同中药提取物对不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不同,其中黄连、甘草、黄芩、大黄、知母、连翘、丹参等对奶牛乳房炎6种病原菌抗菌活性均较强,且抗菌活性强的中药大多为清热解毒类。  相似文献   

13.
合成鱼腥草素注射液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常见致病菌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它对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浓度,在牛奶培养基中为0.5mg/ml,在肉汤培养基中为0.25mg/ml。同时以青霉素G为对照,在肉汤培养基中对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浓度分别为0.006国际单位和0.1国际单位/ml;在牛奶培养基中,对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菌球菌的抑菌浓度分别为0.025国际单位/ml和0.04国际单位/ml。试验表明:鱼腥草素对两种细菌具有同等的抑菌效果,而青霉素对无乳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奶培养基的抑菌浓度均高于相应的在肉汤培养基的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14.
采集南宁地区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乳样共50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确定南宁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针对不同的细菌,挑选出高度敏感的药物;并对南宁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现状进行分析,从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病原学等角度进行探讨,探求根治奶牛乳房炎的办法。同时,通过本试验,为奶牛场防治该病提供指导,为建立与奶牛养殖业发展相适应的乳房炎防制体系奠定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厚朴总酚对乳房炎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和抗感染机制,首先通过肉汤稀释法检测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溶血试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和LDH释放试验从不同层次和角度验证了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厚朴总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8~16μg·mL-1。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厚朴总酚可抑制α-溶血素的表达从而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并可明显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介导的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治疗奶牛乳房炎效果良好的中草药方剂,试验采用经过分离鉴定的奶牛乳房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对不同中草药方剂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采用不同中草药方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中草药方剂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方剂4对以上3种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同时方剂4在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方面也优于其他方剂。说明方剂4可用于治疗奶牛乳房炎,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568-1571
从陕西宝鸡某奶牛场患乳房炎的奶牛中采取奶样46份,用于分离与鉴定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对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本试验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苦豆草提取物对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2.340、0.585、2.340、4.687mg/L,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均为9.375mg/L。结果表明:苦豆草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导致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因素很多,但病原微生物是导致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因[1],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但各地病原感染情况不尽相同。本试验通过对柳州市部分奶牛场采集奶样进行细菌的分离及药敏试验,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用药提供可靠依据,以促进柳州市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验根据中兽医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辨证施治原则,筛选出抑制引起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佳中药组方,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选用蒲公英、马齿苋、金银花、紫花地丁、赤芍、白芍、菊花、黄芩、漏芦、红花10味中药,通过L12(211)正交试验初步筛选抗菌中药组方中的最佳优选因素,再通过L16(45)正交试验进一步筛选药物组方配比;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中药组方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中药组方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通过L12(211)正交试验初步筛选出了抗菌中药组方最佳优选因素:赤芍、黄芩、红花、菊花和白芍;L16(45)正交试验进一步筛选药物组方最佳配比为黄芩:赤芍:菊花:白芍:红花=3:3:3:1:2;新药组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为17.39 mm,MIC和MBC分别为62.50、125.0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为25.44 mm,MIC和MBC均为31.25 mg/mL。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了一种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杀菌作用的中药新配比组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徐州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生范围广,发病率尤其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临床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奶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通过SMT法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并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33.4%,乳区阳性率为17.97%;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头孢噻呋对3种菌株均高度敏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