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种玉米不同器官的常规养分、总能和氨基酸的差异,以期提高玉米的利用效率。试验选取了32种山东省广泛种植且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根据玉米部位划分将其全株剥离为8个部分,即籽实、苞叶、上茎、下茎、上鞘、下鞘、上叶、下叶,进而分别在玉米全株为新鲜、风干和绝干状态下测定分析其各部分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总能,以及玉米全株为风干和绝干状态下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玉米的籽实、苞叶、叶茎、叶鞘、叶片的常规养分含量和总能差异显著(P <0.05)。以有机物(OM)含量作为评定玉米器官营养价值的因素,鲜样基础上玉米各器官有机物含量顺序表现为籽实>苞叶>下叶片>下叶鞘>上叶片=上茎>上叶鞘>下茎,风干基础上玉米各器官有机物含量顺序表现为苞叶>籽实>上茎>上叶鞘>下茎>下叶鞘>上叶片>下叶片,干物质基础上玉米各器官有机物含量顺序表现为籽实>苞叶>上茎>下茎>上叶鞘>下叶鞘>上叶片>下叶片。新鲜基础籽实中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对不同地区玉米及其副产品中铜、铁、锰、锌含量进行分析,探索并讨论其含量对配合饲料微量元素总量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55份、玉米DDGS44份、玉米胚芽粕46份和玉米蛋白粉38份,共计183份样品。结果表明,玉米及其3种副产品中铜、铁、锰、锌4种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6、172.7、12.5、31.2mg/kg。不同副产品间铜、铁、锰、锌含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66.4%、82.1%、92.7%、66.8%。不同地区玉米及其副产品中微量元素铜、铁、锰、锌含量参差不齐。本研究结果对饲料营养配方的优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对环境保护和饲料安全生产起到推动作用,为合理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剂产品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4.
5.
鸡体内10种器官组织中7种微量元素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体内10种器官组织中7种微量元素含量袁慧,王兵团,易厚生,谢腊清(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沙410128)为了研究必需微量元素在鸡体内各器官组织中分布情况及相关性,为诊断和防治鸡微量元素缺乏与中毒,采集10只AA鸡的10种器官组织,进行了7种微... 相似文献
6.
玉米青贮饲料干物质含量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采用国标法和微波炉法测定不同奶牛场玉米青贮饲料的干物质(DM)含量,进而比较上述方法测定DM含量的准确性,并确定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国标法所测得的玉米青贮DM含量与微波炉法相比差异显著(P<0.05),前者较后者所测DM含量平均降低11.25%.微波炉法与国标法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R2=0.86).此研究表明,玉米青贮DM含量的测定以国标法更为精准.所以如果奶牛场对日粮配方的要求较高,建议对玉米青贮采取国标的方法进行测定或把微波炉测定值通过相关转化,使其更接近真实值,缩小与国标法的测定误差,然后再使用之.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白三叶蛋白质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0个不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内叶片和全株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白三叶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蛋白质含量在生育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并以初花期为蛋白质含量降低的转折点;北京地区适宜种植的白三叶品种为海法、汉口和吉林临江,其最佳利用时期为初花期。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品种类型玉米(Zea mays)不同器官和全株的生物产量,以提高玉米定向培育的选择效率。选择32种具有代表性的玉米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淀粉性质、籽实外形、成熟性质和用途4种分类方法,分别对完熟期玉米的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及全株的鲜物质、风干物质、干物质以及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进行比较。每个品种选择5个地块,每个地块选取10株玉米。结果表明:玉米的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和全株的鲜物质、风干物质、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不同品种类型间差异均显著(P0.05)。根据淀粉性质、籽实外形和成熟性质分类不足以区别不同品种类型玉米的不同器官和全株生物产量(P0.05)。按用途分类,不同品种类型玉米不同器官和全株生物产量(玉米籽实的风干物质、干物质和总能产量除外)均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饲用玉米红粒玉米普通玉米糯玉米。对广泛种植的普通玉米和饲用玉米进行比较,设定普通玉米产量为100.0%,则饲用玉米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和全株的鲜物质产量分别为121.9%、164.2%、175.5%、149.0%、151.7%、168.8%和149.9%;风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07.9%、143.7%、155.1%、139.4%、126.1%、162.0%和129.1%;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07.5%、143.4%、155.0%、139.5%、125.7%、162.0%和129.21%;粗蛋白质产量分别为119.0%、142.9%、181.5%、161.6%、122.0%、137.4%和131.7%;总能产量分别为107.7%、143.8%、155.0%、139.4%、126.1%、162.0%和129.1%。玉米籽实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占玉米全株的比例,普通玉米分别为47.75%、57.87%和48.49%,饲用玉米分别为39.72%、52.36%和40.48%。由此得出,普通玉米全株饲喂是"粮改饲"的最基本的策略,而饲用玉米籽实和全株生物产量都高于普通玉米,种植饲用玉米可以增加30%左右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不同品种玉米植株3种调制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品种和调制方法对玉米(Zea mays L.)植株品质的影响,选用中原单32、农大86、农大95、农大108、农大高油115为研究对象,于蜡熟期取样进行全株青贮、去穗秸秆青贮、秸秆干燥堆放处理。经贮存45d后,取样分析表明,各品种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pH显著低于去穗玉米秸秆青贮饲料(P<0.05),而相应乳酸含量则显著较高(除品种农大86以外)(P<0.05),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CP含量显著高于去穗玉米秸秆青贮饲料(P<0.05),NDF和ADF含量则相应较低,表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优于去穗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干燥堆放玉米秸秆的CP含量因品种而有差异,其NDF和ADF含量都高于相应青贮饲料,表明干燥堆放秸秆的营养价值较低。中原单32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并且含有适度的NDF和ADF。总体而言,玉米植株以全株青贮为宜,而且全株青贮时,中原单32品质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5.
青贮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选出适宜中原地区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品比试验,探讨其各农艺性状与全株产量、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生物学产量方面,以京单28、雅玉青贮26及CK732表现好;在品质方面,从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综合考虑,京单28表现最好,而其他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产量、品质与农艺性状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产量与株高、叶长、穗长成正相关;而NDF和ADF含量与绿叶数、叶宽、茎粗成正相关,与籽粒产量、叶长、穗粗成负相关,其中,NDF和ADF含量与籽粒产量分别成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从产量、营养品质和农艺性状方面综合考虑,CK732、京单28和雅玉青贮26表现优良,适宜作为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在中原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不同玉米品种全株青贮品质及营养价值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种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差异,选取5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于1/2~3/4乳线期刈割,使用聚乙烯发酵袋(50 cm×80 cm)在实验室条件下(15~20℃)发酵60 d,开袋后进行感官评价,测定青贮发酵品质,风干样粉碎后用于常规化学成分及消化率的测定。结果显示:纪元128感官评分等级为中级,其余品种均为良好级。沃锋9的乳酸含量(6.05% DM)显著高于纪元128(5.13% DM)和郑单958(5.13% DM)(P<0.05),乙酸和丙酸含量则极显著低于潞玉36、郑单958和京科25(P<0.01)。5个品种全株玉米青贮V-score评分均>97.00分。京科25的粗蛋白质(CP)、沃锋9的粗脂肪(EE)、郑单958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纪元128的淀粉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分别达9.24% DM、3.11% DM、2.84% DM、30.33% DM。各品种相对饲喂价值(RFV)由高到低依次为:沃锋9(163.00) > 纪元128(160.93) > 郑单958(156.30) > 京科25(152.70) > 潞玉36(151.77)。郑单958和沃锋9的24 h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17.84% DM;18.28% DM)极显著低于京科25和纪元128(24.87% DM;22.97% DM)(P<0.01)。综上所述,沃锋9全株青贮的RFV最高,且其感官评价、乳酸含量、V-score评分、EE及WSC含量均较高,而氨态氮/总氮(NH3-N/TN)、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较低,因此沃锋9为较为优异的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其次为纪元128,其RFV及48 h NDFD较高,而ADF及木质素(ADL)含量均最低。 相似文献
19.
玉米植株由根、茎、叶营养器官和雌穗、雄穗生殖器官组成.营养器官的生长是生殖器官形成的基础,二者既有矛盾又相互促进,只有二者生长发育协调,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