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蜘蛛的分类根据棉田蜘蛛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可以将棉田蜘蛛群落分成5个亚群落:穴居型蜘蛛亚群落、结小型网蜘蛛亚群落、地面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结大型网蜘蛛亚群落和棉株上游猎型蜘蛛亚群落。1.1穴居型蜘蛛指穴居在地下,只在捕食或配偶时外出活动。主要包括:栉板蛛科、虫室螳科、地蛛科和隆头蛛科共5种占棉田蜘蛛总数的2.44%。这类蜘蛛主要捕食地下害虫。1.2地面活动型蜘蛛指游猎于地面的蜘蛛。这类蜘蛛一般不爬到棉株上。不结网。这类蜘蛛活动范围广,主要捕食地下害虫。主要包括狼蛛科和平腹蛛科,共39种。约占棉田蜘蛛种类总数的19.02%。有…  相似文献   

2.
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在水稻的不同发育期存在差异。其空间分布主要由稻田蜘蛛本身的扩散程度及生殖 ,游猎型和定居型数量的多寡 ,主要目标害虫的数量及其分布 ,栖息环境的变化及其耕作方式和稻田蜘蛛的种群密度及其种间竞争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潮州市凤凰单丛茶区的高山、中山和低山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及其环境因子和管理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多样性指标、NMDS排序、perMANOVA检验、SIMPER分析和RDA排序等方法,研究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山茶园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高,中山茶园次之,低山茶园最低,且差异显著;高山茶园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茶园,高山茶园和中山茶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低山茶园,但低山茶园的物种优势性高于其他两个茶园。NMDS排序表明三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SIMPER分析显示,高山茶园与中山茶园的平均相异性较小(28.90%),高山茶园与低山茶园的平均相异性较大(52.13%);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在整体上差异显著(P0.05)。RDA排序与pRDA分析表明,海拔高度是影响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组成与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因子,其独立贡献率为62.52%;茶树盖度和除草剂是次要环境变量因子, 2个环境变量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9.155%、10.99%,其他环境变量因子对茶园蜘蛛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茶园开发过程中保留外围自然生境有利于茶园游猎型蜘蛛亚群落的保护,更好地利用蜘蛛防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有机生产,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4.
油菜是剑河县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之一,油菜田杂草与油菜争肥争水,直接影响油菜的生长、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通过2014—2017年对剑河县油菜田杂草的调查结果表明,油菜田杂草有16科39种。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型油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本文采用温室萌发法,对三种不同耕作型油菜田的土壤杂草种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茬翻耕油菜田土壤种子库主要杂草种类有猪殃殃,泽漆和野老鹳等草等,其中猪殃殃所占比例最高,达50%以上;稻茬翻耕与稻茬免耕油菜田土壤的种子库种类组成相似,主要有日本看麦娘,牛繁缕,芟草和猪殃殃,优势种均为日本看麦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化学防治对皖南烟区烟叶上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于2021年4月至7月采用目测法和拍打振落法对未进行化学防治田(抑芽剂)和化学防治田(抑芽剂和化学农药)烟叶上的蜘蛛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鉴定未化学防治田蜘蛛(12科40种943头)和化学防治田蜘蛛(11科32种693头)的数量为1 636头, 分属于13科44种?蜘蛛的卵囊附着在烟叶的叶尖和叶缘, 6月下旬达到峰值?烟田蜘蛛群落的时间动态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说明, 未化学防治田和化学防治田蜘蛛的个体数量均在5月中旬达到最大, 但丰富度呈现一定的波动,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6月底到7月初达到最大, 但优势集中性指数在这期间最小?两种类型的烟田中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均为优势种?通过对两烟田蜘蛛群落多样性的比较, 结果表明, 未化学防治田比化学防治田的蜘蛛群落更具有稳定性, 且化学防治对烟田蜘蛛的个体数量影响显著?本文对了解烟田蜘蛛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烟田的绿色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油菜田杂草与油菜争肥、争水,影响了油菜的正常生长,长顺县经常使用的油菜田除草剂为乙草胺,品种单一,远不能满足油菜除草的需要。为寻求更多的油菜田除草剂品种供  相似文献   

8.
棉田插种玉米对天敌虫口的影响及其控制害虫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渭南地区棉虫的主要天敌有4大类:蜘蛛、瓢虫、食虫蝽和草蛉,以蜘蛛类为最重要。在棉田按每亩120~150株插种玉米,天敌虫口大量增加。插种玉米的棉田天敌数较对照纯棉田增加了62.8~115.7%。对棉铃虫、伏蚜、盲蝽和红铃虫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棉田插种玉米可以诱捕棉铃虫成虫,从而减少第二代该虫产卵,减轻棉花被害。  相似文献   

9.
雷邦海 《广西植保》1998,11(3):24-26
油菜是我县重要经济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486.6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左右,无论是直播或是移栽田,草害都十分严重,随着油菜育苗移栽等高产栽培措施的大面积推广,油菜田杂草防除已成为突出的问题。油菜田主要杂草有看麦娘,早熟禾,繁缕等,生长迅...  相似文献   

10.
柑桔黄蜘蛛是为害柑桔的主要害虫之一。我们在果树病虫害教学备课和实习时,发现国家与省级出版的一些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书籍中,对柑桔黄蜘蛛名称及成虫主要形态特征的记述各不相同。如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果树昆虫学(下册)》第427面记述“柑桔黄蜘蛛又叫始叶螨、柑桔四斑黄蜘蛛,成虫体背有黑褐色斑纹四个”,图版中“成虫体背有四个黑斑”,若虫无黑斑;1980年农业出版  相似文献   

11.
苜蓿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苜蓿刈割后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类型苜蓿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苜蓿刈割后地表蜘蛛溢出效应在小麦田与玉米田之间的差异,于2015年5—7月采用陷阱法调查了银川平原不同类型苜蓿田及邻作玉米田和小麦田中的蜘蛛种类及个体数,比较苜蓿田边缘区及中心区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个体数量的时空变化以及苜蓿田刈割前后相邻农田边界处蜘蛛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取样季节共采集蜘蛛标本7 894头,隶属10科22种,其中苜蓿单作田中蜘蛛个体数量最多,共2 550头;苜蓿-小麦邻作田中蜘蛛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共17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和甘肃平腹蛛Gnaphosa kansuensis为优势种,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8.08%和27.17%。非量度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显示苜蓿单作田同苜蓿邻(间)作田蜘蛛群落的结构组成差异较大,且在苜蓿田边界处和内部存在差异。不同类型苜蓿田边界处和内部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个体数量和丰富度在取样的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刈割可以促进苜蓿田中地表蜘蛛向邻作农田中迁移,苜蓿刈割后与苜蓿田邻作的小麦田和玉米田中蜘蛛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范围为距界面处0~20 m。小麦田中蜘蛛个体数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玉米田,溢出效应的持续时间为1~7 d,高于玉米田。  相似文献   

12.
江西稻田蜘蛛区系及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中北平原稻区常见的稻田蜘蛛有9科25种,其数量占捕食性天敌的80%以上。早稻田以微蛛所占比例最大;晚稻田除微蛛外,狼蛛和球腹蛛也有较大的比例。稻田蜘蛛数量变动与稻叶蝉、稻飞虱的消长大体一致,对这类害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晚稻后期仍需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3.
采用枯落物提取法和直接搜索法对岫岩地区大豆田及田埂的越冬蜘蛛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越冬蜘蛛13科32种。其中皿蛛科和球蛛科为优势科,黑微蛛[Erigone atra(Black wall)]和拟青球蛛(Theridion subpallens)为优势种。空间异质性大的田埂越冬蜘蛛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豆田。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田与田埂蜘蛛群落组成的差异显著;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田内枯落物干重与越冬蜘蛛的种类和数量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田埂对越冬蜘蛛的保护与大豆田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保留或人为增加大豆田内枯落物可有效保护越冬蜘蛛。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及个体数量的影响,采用陷阱法对银川平原苜蓿-小麦邻作、苜蓿-玉米邻作和苜蓿-果园间作3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人工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其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的差异和变化,并利用Gaussian函数对各指数进行时间序列动态拟合,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下人工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共收集到蜘蛛标本2 761头,隶属12科19属28种,其中优势种为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甘肃平腹蛛Gnaphosa kansuensis和白斑隐蛛Nurscia albofasciata。2种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同间作模式下的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且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5月7日和5月18日,均早于间作模式下的7月3日。Gaussian函数拟合结果表明,苜蓿-小麦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种群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为121.92 d,苜蓿-玉米邻作模式下2次种群高峰间隔时间最短,为49.2 d。苜蓿-小麦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的个体数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上旬,其它2种模式下均出现在5月中旬。  相似文献   

15.
玉米诱集带对棉田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棉田中种植玉米诱集带不仅可以增加棉田捕食性天敌的数量,而且还有诱集天敌的作用。在棉花生长期间,瓢虫、蜘蛛和草蛉三者的总数均为玉米诱集带>处理棉田>对照棉田。其中瓢虫占捕食性天敌的89.89%,草蛉占2.24%,蜘蛛占7.86%。棉田天敌优势种群是十一星瓢虫,它占瓢虫总数的82.66%,而且处理棉田十一星瓢虫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棉田,是对照棉田的1.8倍。  相似文献   

16.
化防田与综防田蜘蛛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类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平原地区共有稻田蜘蛛10科27属41种,其优势种为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八斑鞘腹蛛和锥腹肖蛸。在两类防治田的早稻田中,蜘蛛优势种没有变化,主要为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晚稻田中,蜘蛛优势种存在更替现象。在综防田和化防田中,蜘蛛种类和个体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对蜘蛛控制害虫生物量进行了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陷阱法调查转Bt棉对棉田地面蜘蛛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转Bt棉对非靶标节肢动物棉田蜘蛛群落的影响,在棉花全生长期利用陷阱法对转Bt棉(中棉29)和传统棉田(湘杂3号)蜘蛛的群落多样性及数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棉田蜘蛛5 020头,隶属13科33种,其中转Bt棉田2 548头,隶属12科27种,传统棉田2 472头,隶属12科27种;转Bt棉田和传统棉田均以狼蛛科Lycosidae、平腹蛛科Gnaphosidae和隐石蛛科Titanoecidae为优势科,优势科的优势种也均为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蛞平腹蛛Gnaphosa kompirensis和白斑隐石蛛Nurscia albofasciata,2种棉田在地面蜘蛛群落组成上除少部分稀有物种存在差异外,优势科及优势科的优势种均无显著差异;且3种优势种蜘蛛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2种棉田地面蜘蛛数量动态变化也无显著差异,均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苗期和铃期。表明转Bt棉对棉田地面蜘蛛群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Densities of spiders in sprayed and unsprayed cotton fields were determined during 1981 and 1982. Eighteen families were found in an unsprayed field and 13 in sprayed fields. Species of Clubionidae, Gnaphosidae and Philodromidae compris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 collected. The mean weekly number of spiders per meter of cotton row was 9.1 in the unsprayed field and 5.1–5.6 in sprayed fields. Spider populations fluctuated similarly in sprayed fields in both observation years, with only one peak in July, whereas there were two peaks in the unsprayed field. Spide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ressing pest populations and in delaying pest outbreaks early in the cotton growing season. Thus, early pesticide applications to cotton fields are unnecessary. In a biocontrol experiment, spiders suppressed larvae of the Egyptian cotton leaf worm,Spodoptera littoralis (Boisd.), thereby reducing damage to cotton leaves.  相似文献   

19.
采取不同的棉苜间作方式,研究了棉苜间作棉田天敌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规律、棉蚜与天敌的消长动态,以及棉苜间作对棉田蚜虫的控制效应。与常规单种棉田相比,间作苜蓿棉田内的瓢虫、蜘蛛、草蛉种群数量大幅度增长,尤以每隔1膜间作75cm苜蓿带处理区为甚,分别增长了318.0%、120.9%和79.6%。间作或邻作苜蓿的棉田天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丰富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常规单种棉田,表明间作和邻作苜蓿带并适时刈割,可以提高棉田内天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刈割苜蓿带对棉田棉蚜及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的数量动态影响较大。在棉蚜上升初期刈割苜蓿带,使棉田内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数量急剧上升,棉蚜数量大幅下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田棉蚜的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