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小麦的抗锈育种是防治锈病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寻找抗锈基因,摸清抗锈性遗传规律,对有目的地选育抗锈良种,创造多基因品种,合理安排抗性基因的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小麦抗叶锈遗传的研究,国内尚缺资料.我们为了给育种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于1978和1979年分别配制了若干组合,以研究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的遗传规律,1980和1981年对其第二代抗性分离取得了结果.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 1978年配制了7个抗病与感病的杂交组合,包括高加索×矮丰4号、百泉40×F_18-71、阿芙乐尔×四川764、郑州764×阿芙乐尔、郑引4号×安选5号、郑引4号×许丰一号、弗朗塔×郑州  相似文献   

2.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丰优3号丰优3号系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由新乡地区农科所组配的豫麦2号×百泉3199组合的F1代中选育而成。1991~1992年参加本室春水组鉴定试验,亩产516.09kg,比对照豫麦17号增产11.9%。1992~199...  相似文献   

3.
郑州9023是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用[小偃6号//83(273-3/84(14)43]F3/3/陕213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早熟、多抗、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2000年郑州9023的示范推广被列为河南省科委重点科技项目.  相似文献   

4.
<正> 为深入探讨小麦新品系郑州79201的丰产、稳产性,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为品种利用提供信息,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用1985—1987两年全省不同生态区60点次区试资料,以大面积推广种豫麦2号为对照,对郑州79201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于后。一、材料与方法郑州79201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1979年用郑州761与无芒77杂交选育而成。选用1985—1987年省区试资料,采用莫惠栋一年多点和多年多点方差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以及多元回归和通径系数分析等方法,对郑州79201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1 亲本来源豫麦 6 0号系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细胞工程育种室与高抗育种室合作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豫麦 13号×郑州 831,系谱图如下 :  蚰包× 0 36    ↓    F1×山前 6 5 (14 ) 1× (郑州 17×St2 4 2 2 / 4 6 4 )     ↓     ↓百农 32 17×北京 96 12 - 2 郑州 76 1×硬粒小麦G5 98    ↓          ↓  豫麦 13号    ×   郑州 831          ↓              豫麦 6 0号豫麦 6 0号系谱图2 选育经过1989年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配…  相似文献   

6.
郑6辐小麦品种是河南省农林科学院用(辉县红×内乡5号)F_1×黑麦杂交育成的郑州6号,经过1968、1969年连续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1974年以来,经过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和多点示范表现增产显著,是我省中肥水平,水、旱地利用的一个优良新品种,目前,正在适应地区扩大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 郑太育一号小麦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从太谷核不育基因转育材料中选育的新品系。近年在郑州、许昌、安阳等地的多点品比试验中,产量均名列前茅,较对照种豫麦2号(宝丰7228)增产10%左右。1988年郑州点亩产487.7公斤,较对照种百农3217增产30.9%;在1989年多点联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麦收胎里富,种好是基础”。种好的标准是:良种、适时、合理密植。其三者关系是:良种是前提,密是基础,适时是关键,它们互为依存,相辅相成。一、选用良种“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选用品种应掌握“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提纯复壮,良种良法”四个环节。目前我省种植的主要良种有:在亩产800斤以上的地区以郑引一号、百泉41、郑州761为主,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搭配的有郑州742、安选5号、偃师4号等;在亩产500斤左右的地区,以7023为主,根据地区特点搭配百泉673、郑州683、偃大25、泰山一号、信阳12、郑州17等;在亩产300斤  相似文献   

9.
一、来源及产量表现郑州7297系省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1972年用毛阿夫×郑州6号等四父的杂种第二代选株作母本,以6609(丰产3号×郑州5号)作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原系谱号为7297—3—3—(2),于1978年首次参加鉴定测产,产量居首位,亩产803.5斤,比对照种丰产3号增产17.2%;1980—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过去在我省很少发生流行。信阳、南阳地区虽早有发生,但从未造成灾害。七十年代中后期局部麦田发病较重,1976年邓县小麦品种百泉40,百泉41的病穗率达36%;禹县发病1000多亩,当年减产30%左右,品种为郑州761;1975、1981两年洛宁县水浇地麦田发生也很严重。1983年是我省历史上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严重的一年,估计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发生。洛宁县有一个公社减产40%,严重的甚至绝收,就地烧掉。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概况及优质麦选育情况,简要介绍了优质麦育种下选育出的优质中强筋小麦阜麦9号的主要特点、亲本组配和选育,并对产量、品质进行分析,以期对阜麦9号的研究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市场需求谈新麦9号利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麦9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用百泉3047-3×内乡82C6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系.1997~1999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超高产冬水组区试,连续2年表现优异.1998年秋同时破格推荐参加河南省高肥组生产试验和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均表现突出.在黄淮麦区多点大面积示范也表现出众.  相似文献   

13.
小麦新品种豫麦18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选育过程小麦新品种豫麦18号(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于1978年用郑州761作母本,偃师4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连年选育而成。1982年第四代出圃,系圃号为78(1)—0—1—8—1,代号为矮早781。  相似文献   

14.
<正> 选育与推广晚播早熟、产量高而稳定的小麦品种,是夺取全年粮食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沿河湾地及低洼易涝的地区更有重要意义.我省淮北地区小麦面积2000万亩左右,占全省麦田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晚茬麦面积约占20%,即达400万亩左右,如遇旱涝灾害天气,晚麦面积更大.长期以来,晚麦产量低,收获迟,也不利于后茬及时整地播种,影响全年均衡增产.为适应生产上的需要,1981年我们从郑州741与杨麦2号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宿育1号小麦新品种,在主要性状上  相似文献   

15.
<正> 为探讨乙烯利对增加小麦每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和提前成熟的作用,我们在前两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于1980-1981年在农学院(许昌)进行试验,现将试验简况与结果分析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供试品种为郑引1号、郑州761、百泉41、豫麦1号(本院新育品种).(二)试验设计:为探讨乙烯利在小麦孕穗期的处理效应,设计CK(清水)、40、80、120、200、400、600、800、2000、4000PPM 10个处理  相似文献   

16.
<正> 小麦幼穗分化在越冬前所处的发育时期,是判断播种期是否适宜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进入幼穗分化期以及在分化过程中都要求一定的温度条件.因此,摸清品种的特性是十分必要的.几年来我们对以郑引一号为代表的春性品种,以百泉41、郑州76l为代表的半冬性品种进入穗分化期以及穗分化各时期对温度的要求进行了研究,以供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时参考.一、不同温度条件下幼穗分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建国以来,我所先后育成推广了20个小麦品种;向全省提供了400多个杂交组合,4,000多份杂交材料,经各地选育鉴定,定名推广的有16个品种。小麦新品种的不断选育推广,使我省小麦生产实现了良种化,先后进行了四次品种大更换,较好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解决了高产倒伏问题,促进了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合作化时期引进了“碧蚂1号”、“碧蚂4号”等小麦良种,进行了我省小麦品种第一次大更换,一般增产10%以上。1958年大跃进以后,杂交育成推广了“济南  相似文献   

18.
郑旱1号小麦生育规律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李友军李根学韩如岩黄峻岳刘淑君代文戌苗顺卿李广博(洛阳市小麦高产研究开发协作组,洛阳471003)郑旱1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选育的适合在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系。该品系具有耐旱、耐寒、抗病...  相似文献   

19.
高产稳产小麦品种青农2号系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选育而成,2010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同年获得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12年通过安徽省认定。本文作者介绍了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青农2号的主要特点及选育体会,旨在为青农2号的推广及今后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黄淮麦区推广的小麦品种产量高而不稳 ,或稳而不高的问题 ,以兼具高产潜力和综合抗性、稳产性好为选育目标 ,以河南大面积推广的中育 3号为母本 ,抗病、株型好的山东大面积推广的鲁麦 1 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 ,并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多代选择选育出了小麦新品种中育6号。其双亲不仅具有我国品种的广泛适应性、中早熟性和高产潜力 ,而且抗源、矮源、遗传基础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