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农艺状及抗病毒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怡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89,8(4):331-338
  相似文献   

2.
利用黄淮地区的12个高产夏大豆品种(系),通过NCⅡ交配设计,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主茎节数、株高、每簇荚数和主茎荚数的加性成分占绝对优势,遗传力较高。分枝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性成分比例大,遗传力较低,其中单株粒重趋于完全显性。主茎节数的显性成分很少,其它性状均为部分显性。建立了单株产量与产量因子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和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六个大豆基因型间的双列杂交,对成熟期、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图解分析,并且利用这些性状的数据估算的阵列方差(V_r)和协方差(W_r)等统计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遗传解释。结果表明成熟期的6×6完全双列群体符合双列分析的所有假设,直线回归系数b=0.7597,与W_r+V_r值的相关密切(r=0.7086),可见早熟基因倾向显性。株高的遗传并不完全趋于显性,很可能存在向高低两个相反方向发展的因素。与株高的遗传动态相仿,主茎节数和百粒重的遗传并不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六个亲本在控制单株粒重的遗传中都存在上位性效应。维尔金带有较多的早熟性和单株粒重的显性基因;设交76—5184具有较多的控制株高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合丰22号控制主茎节数的显性基因较多。  相似文献   

5.
大豆主要品质性状遗传及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德  余建章 《大豆科学》1994,13(3):237-244
利用7个脂肪与蛋白质含量不同亲本的12个组合,研究了脂肪、蛋白质及总量含量的遗传特点及其配合力和遗传力等参数。结果表明:①三性状均是数量性状,F2呈常态分布,F2与中亲值几乎机等,且用中亲值预测F2更可靠。②脂肪、蛋白质含量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而总量含量则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均存在,且后者略占优势。③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估值较高,从F2代起可对其直接选择,而总量含量则不宜在F2代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6.
7.
大豆远缘杂交F2代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理纬度相近的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新育成亚有限型品种各4个和4个辽宁省20年代老品种为亲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成辽宁当代品种×俄亥俄当代品种(Lnew×Onew)、辽宁当代品种×辽宁20年代老品种(Lnew×Lold)、俄亥俄当代品种×辽宁20年代老品种(Onew×Lold)3种类型共45个杂交组合,对其F2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为远缘杂交大豆后代选择和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其变化规律趋于一致,分枝数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GCV也较大;(2)不同组合的百粒重、株高的遗传力较高;(3)分枝数的相对遗传进度最大,而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粒茎比的相对遗传进度居中。3类杂交组合后代遗传变异丰富,性状选择的潜力较大,尤其是时代远缘杂交,今后在进行特定性状改良时,可加强这类杂交组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天侠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0,9(2):103-111
本文研究江淮下游8个大豆品种(系)双列杂交F_2至F_4表现的亲本配合力;证实F_2与F_3间有产量配合力与世代互作;评选出7206—934、诱变30、493—1、1138—2等具优良一般或特殊配合力的亲本与组合。按Hayman方法推演了综合F_2至F_4三世代信息的多基因体系遗传分析;除每株粒数外,产量、百粒重、生育前期、株高等均有上位性作用;从加性、显性效应估计值及上位性度量的组成对优良亲本与组合作分析和解释;进而对亲本性状基因显性方向及分布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9.
为正确选配亲本及提高育种效果,采用6×5 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1个大豆品种的11个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百粒重、节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效果较好,茎粗和虫食粒率的狭义遗传力较低,适合在中高代进行选择.大豆各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是主要的.吉林38和通农13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是高产育种的理想亲本,意3蛋白质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是提高蛋白质含量的理想亲本.吉林35×PEMVy、通农13×SAPPRO、2002系选×EXP和吉林38×意3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可作为高产潜力组合进一步在后代中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10.
樊超  柏锡  赵超越  林凡敏  才华  纪巍  朱延明 《大豆科学》2012,31(2):252-254,258
以非转基因受体绥农28为对照,对前期获得的耐盐碱转GsSAMS基因大豆的5个转基因株系SN28-SA-1、SN28-SA-2、SN28-SA-3、SN28-SA-4和SN28-SA-5的T3植株进行了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形态性状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性状上,5个转基因大豆株系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株高、结荚习性、花色和叶型4个形态性状上,株系SN28-SA-1、SN28-SA-2、SN28-SA-3、SN28-SA-4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株系SN28-SA-5的株高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同一品种的不同转化株系产生了形态性状变异;在品质性状上,5个转基因株系的蛋白含量高于对照1.42%~2.12%,差异显著,而油份含量差异不显著。因此,转GsSAMS基因大豆的5个转化株系并未在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上产生不良变异,同时蛋白含量还有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孙永吉  刘玉芝 《大豆科学》1991,10(3):212-216
通过对800余份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接种鉴定,总结出适合于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筛选出植株抗病材料2份,中抗材料11份,其余的材料都表现中等以上的感病。植株抗性与种籽传病率有一定关系但不呈正相关,选出5份种籽传病率稳定表现为零的材料。没有发现能抗大豆花叶病毒东北三个株系的材料。探讨了野生条件下不发或很少发生花叶病毒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毒源以采用干燥病叶在-15—-17℃条件下保存15天为宜,病叶与缓冲液比(g/V)为1:20。二片子叶展开时接种,其发病率较高,出现症状时间适宜。采用病株症状严重度及病叶量2个因素确定抗病5级标准,并以病情指数划分5个抗性等级。本研究提出的抗性鉴定方法可取得品种间及年份间具有可比性的抗性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3.
南方春大豆不同播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继凤  赵政文 《大豆科学》1998,17(4):331-339
本文以12个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系)和12个中熟品种(系)为材料,进行春,秋播试验,研究主要农艺性状的秋播变异率,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两熟期组秋播变异率平均,除分枝起点为负值以外,其它11个性状在2.36%-52.88%之间,说明秋播对为结性状均有一定影响;熟期组之间各性状秋播变异率的大小亦存在较大差异,如秋播对早熟组株高,主茎节数,结荚节数,结荚高度,主茎荚数和百粒重的  相似文献   

14.
大豆突变品系农艺性状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高蛋白品种东农42和高脂肪品种东农163经NaN3进行诱变处理,在其后代品系中分别取58份和77份对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单株粒数、单株荚数、虫食数的变异系数大,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而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较小;单株产量与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虫食率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质的倒伏性调查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倒伏是大豆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以60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为材料,调查和分析了大豆倒伏性及其与茎秆性状和产量性状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倒伏性存在显著差异,倒伏的严重程度与茎秆性状有关.大豆品种的倒伏级别与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分枝数等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茎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百粒重呈负相关.不同倒伏级别组之间产量性状表现显著差异,2级倒伏组是具有轻度倒伏和高产潜力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6个大豆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可分成受4个独立因子制约的性状群,并具有可靠的代表性。F_1,数量因子:由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组成;F_2,营养生长因子:由株高、主茎节数、结荚高度、生育日数和倒伏性组成;F_3,生产力因子:由无效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组成;F_4,分枝数因子;由分枝数单一性状组成。其中,主因子F_1的作用最大,其次为主因子F_3,于是表明,对这些品种首先应注意植株荚数、粒数和抗病性的改良,进而来提高粒重和产量。在育种过程中,可据因子的分类,以主因子为主体,进行多个性状的集团选择。由于因子间具有独立性,并可据该群体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实施有重点的逐步分层改良方案,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大豆抗食叶性害虫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孙祖东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9,18(4):300-305
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抗性的遗传表现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抗性表现为显性。F2群体与F2:3家系抗虫性分离相当明显,根据F2·3家系估计的主基因遗传率比根据F2群体估计的主基因遗传率要高,分别是65.38%和48.19%。对F2个体和F2·3家系的主要基因基因型分类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生物学纯化与血清学鉴定(ELISA)得到5个大豆花叶病毒(SMV)分离物,利用RT-PCR法扩增其外壳蛋白(CP)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5个分离物CP基因全长均为795个核苷酸,编码产生26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5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1%~97.1%,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99.2%.结合5个分离物在8个大豆品种上的致病性反应得出,5个分离物在8个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和序列差异的比较表明,分离物在8个鉴别寄主上致病性反应相差越大,其CP基因氨基酸序列差异就越大,由此证实SMV的CP基因与致病性反应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抗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的品种(系)吉林21号、公交8107—12和公交8045—524—2与感病品种吉林20号杂交,研究抗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吉林21、公交8107—12对SMV1号毒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基因决定的,F_1表现感病,F_2呈9感:7抗的分离比例。三个抗病亲本对SMY2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对SMV3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表现为隐性。  相似文献   

20.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上位性基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传组成成分。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利用野生资源成败的关键在于亲本选配。回交是利用野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半野生大豆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