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鸡胚分离法成功地从四川地区的猪群中分离出 5株鹦鹉热衣原体。用血清学试验 ,药敏试验 ,碘染试验 ,电镜检查 ,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 5株衣原体进行鉴定。试验表明 :5株衣原体均对青霉素、四环素敏感 ,对磺胺嘧啶不敏感 ;碘染试验均为阴性。 5株衣原体抗原分别能与标准阳性血清反应。电镜观察 5株衣原体均有大小两种颗粒 (即网状小体RB和原生小体EB) ,具有与标准株衣原体相同的结构。结果表明 :本研究分离的 5株衣原体均为鹦鹉热衣原体  相似文献   

2.
猪肺脏中鹦鹉热衣原体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猪肺脏中分离出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经SPF鸡胚卵黄囊培养分离,并经属特异性抗原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技术鉴定,从54例猪肺脏中分离出5株鹦鹉衣原体。其中40例病变肺中分离出3株,14例无明显病变肺中分离出2株。5株衣原体均从小猪肺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PmpD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实验根据禽类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al-10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法扩增禽嗜性衣原体PmpD基因N端区,将特异性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PBS-TII载体,经测序后确认为目的基因,并提交GenBank。试验扩增的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al株PmpD基因与禽鹦鹉热衣原体6BC株的PmpD基因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均达99%,与流产衣原体成员嗜流产衣原体S26/3株、嗜豚鼠衣原体(GPIC)、嗜猫衣原体(Fe/C-56)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82%和77%。PmpD基因N端区基因亚克隆到pET-32a(+)载体上,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表达宿主菌,以IPTG诱导该重组菌,结果表达了约63 ku大小的融合蛋白;分别用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多克隆抗体、猪、羊流产嗜性衣原体多克隆抗体与表达出的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该蛋白与禽源衣原体多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与猪、羊源衣原体多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显示该重组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本研究首次表达了禽类鹦鹉热嗜性衣原体PmpD基因的N端区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禽源鹦鹉热衣原体基因组为模板,应用PCR扩增MOMP基因,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本株禽源鹦鹉热衣原体MOMP编码基因全长为1176 bp,与国外报道的火鸡鹦鹉热衣原体TT3株的MOMP基因同源性为91.9%,与鹦鹉鹦鹉热衣原体6BC株MOMP基因的同源性为83.1%。  相似文献   

5.
从发病猪分离出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J4株,该菌株对青霉素敏感,不被磺胺嘧啶钠所抑制;能够致死6~7日龄鸡胚,其ELD50为10-7.69/0.3 mL;用该毒株制备的疫苗免疫小鼠可以抵抗衣原体强毒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6.
正绵羊、犊牛、山羊和猪等均可发生衣原体性多发性浆膜关节炎(传染性浆膜炎),其病原是致病鹦鹉热衣原体。病史调查和发病关节及其他器官病理变化的仔细检查具有初诊价值。从发病关节中分离并鉴定出病原即可确诊。本病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预防,在发病早期可采用文中提及的抗生素疗法。1病原与流行从犊牛和绵羊感染关节分离到的致病鹦鹉热衣原体是  相似文献   

7.
正衣原体病,俗称鹦鹉热,是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猪发病后主要为全身性感染,可表现出流产、肺炎、肠炎等多种病型。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在高度集约化的大型养猪场多发,常呈隐匿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有效,若想彻底根除很难,应加以重视,努力防范。1病原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细胞内寄生菌。目前,较重要的衣原体有沙眼衣原体、鹦鹉热亲衣原体、肺炎亲衣原体和牛羊亲衣原体4种。衣原体含3种抗原:属  相似文献   

8.
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因此加强对此病的防治,对人畜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因此加强对此病的防治,对人畜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猪支原体肺炎是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该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俗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而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鹦鹉热嗜衣原体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C. psittaci)引起,并可由带病鸟类传染给人类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虽然有巢式PCR和多重PCR被开发用于C.psittaci的检测,但是这些方法较为繁琐.本研究应用了32株衣原体和嗜衣原体菌株,24株来自鸟类及人的肠道与呼吸道的细菌菌株,此外还使用606个禽鸟粪便、泄殖腔棉拭子及人体气管分泌物的临床样本.笔者以C.psittaci的MOMP基因(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 gene)为靶基因而开发了PCR检测方法.该最低能检测到100fgDNA(相当于10个衣原体)相当的鹦鹉热嗜衣原体.该靶基因区域涵盖了除C.pneumoniae、C.pecorum、C. trachomatis、C.suis和C.muridarum以外的鹦鹉热嗜衣原体所有的菌株及其他部分嗜衣原体菌株.606例临床样本中有29例鸟类粪便样本、25例泄殖腔棉拭子样本和2例人源样长检测为阳性.结果表明,该PCR检测法是检测鸟源鹦鹉热嗜衣原体的快速、敏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中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会对新生仔猪、母猪以及公猪均产生严重影响,在大型养殖场中,猪衣原体病的发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病情的不断传播,因而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本文介绍一起猪衣原体病的诊疗过程,通过基本情况分析、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对该起病症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衣原体病(鹦鹉热或鸟疫),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也是畜禽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之一。本病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给人,使人发生一种类似流感样的传染病,如发高烧、流鼻液和流泪等。鸭衣原体病亦可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职业健康问题,应注意防范。1流行病学病原为鹦鹉热亲衣原体,是一种仅能在动物细胞内繁殖的球形微生物。鸭衣原体的毒力一般较低,在禽类衣原体中属低毒力株,很少造成暴发,常呈无症状感染,但饲养管理不良或有其他感染并发时易造成流行。不同年龄的鸭对本病的易感性不同,一般幼龄鸭较成年鸭易感。衣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猪流产嗜性衣原体青海株主要外膜蛋白(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MOMP)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猪流产嗜性衣原体MO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4条特异性引物,用套式PCR方法扩增猪流产嗜性衣原体青海株MOMP基因,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中,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然后将MOMP基因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扩增到猪流产嗜性衣原体青海株1170bp的MOMP全长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已发表的猪流产嗜性衣原体B11001株和CP/12株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7%。SDS-PAGE电泳可检测到分子质量约为66ku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可被猪流产嗜性衣原体抗体识别。【结论】成功克隆了猪流产嗜性衣原体青海株MOMP基因,并进行了原核表达,表达的蛋白具有抗原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从猪支原体肺炎病例病料中分离得到1株支原体,对其进行培养试验、代谢抑制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分离株攻毒猪后,该猪出现典型的猪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和病变,证明该分离株为猪肺炎支原体.这为猪肺炎支原体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仔鸭衣原体病也叫鸟疫或称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仔鸭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鼻炎、结膜炎和下痢。本病在欧洲流行较为严重。我国有的鸭场发现  相似文献   

17.
从山东地区32个猪场发生多发性关节炎的仔猪体内分离到15株病原菌。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染色、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种特异性基因的PCR扩增等方法鉴定菌株,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7株为猪链球菌,2株为化脓隐秘杆菌,1株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株为猪丹毒杆菌。15株分离菌均对昆明小鼠有较强的致病力,且对先锋霉素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大多数菌株还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Ⅲ类、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壮观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该试验表明山东地区猪场仔猪多发性关节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可交替使用上述敏感抗生素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8.
<正>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AC)是一种能够通过接触在禽类个体中传播的疾病,甚至可以通过禽类动物传染给人类,它的发生和鹦鹉热衣原体直接相关。最初由衣原体导致的发生在人类和鸟身上的疾病被叫做鹦鹉热,而将非因鹦鹉类禽鸟导致的衣原体疾病叫做鸟疫,事实上这两种疾病在症状方面没有任何区别。在传播途径上,国内外普遍认为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空气气溶胶传播和生殖  相似文献   

19.
鹦鹉热衣原体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鹦鹉热衣原体的快速、准确检测奠定基础。[方法]根据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SYBR GreenⅠ为荧光染料,建立了鹦鹉热衣原体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方法。根据检测结果,计算样品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结果]以提取的鹦鹉热衣原体DNA为模板,用引物Cps-1和Cps-2进行PCR扩增,得到长100 bp的片段。扩增产物回收纯化后,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菌落PCR检测筛选阳性克隆,培养后提取质粒DNA。当模板浓度范围为1.78×102~1.78×108拷贝/μl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98;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1.30%~4.59%和5.72%~9.87%。[结论]为鹦鹉热衣原体的感染、流行调查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从江西、湖南发生持续高热的病猪体内分离的4株NSP2基因缺失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Jiangxi-3、Jiangxi-4、Hunan-1、Hunan-2的致病力。【方法】通过Reed-Muench法,测定4株PRRSV(第3代)的TCID50,将毒株分别接种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原与抗体均为阴性的健康猪,各设同居试验猪,通过检测体温、临床症状观察、RT-PCR、ELISA、病理切片等方法检测病毒的致病性。【结果】4株病毒的TCID50为10-3.75~10-4.5/mL。攻毒试验猪和同居试验猪均表现典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临床症状,最后试验猪均死亡。病理切片也显示典型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理变化,并在脑组织内检测到PRRSV核酸。【结论】4株PRRSV分离株的致病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