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呼伦贝尔草原由于长期利用不合理,部分地段受鼢鼠危害严重和无节制的开发,造成草场出现了大面积退化,沙化,经过十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采用粮草混播技术和内引外联方式改良退化草场建立人工草场是目前适合于呼伦贝尔牧区东半部地区建立人工草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运用粮草混播技术建成的人工草场产草量比同类天然草场产草量提高2-3倍,而且草群纯度高,质量好,特别是在当前治理草场生态环境和大规模退耕还草的形势下,粮草混播是扼制草场退化,沙化,实现自治区党委提出的畜牧业“双增双提”战略目标的好措施,好技术。  相似文献   

2.
对中度退化的高寒草甸进行补播改良,其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工补播是改良退化草地的一项重要措施。补播的第三年,改良草地产草量比天然草地产草量提高20-30%,草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32.5%提高到56.5%,草群品质改善,草群中可食牧草种类增多,有毒有害植物明显减少。杂草及有毒有害植物为建群种的群落,变为老芒麦-无芒雀麦-披碱草为优势种的群落。由于草地盖度的增加,也减少了土壤冲刷,有效地控制了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退化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密度,盖度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探讨了退化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恢复演替模式。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随着退化演替而增大,生态优势度则减小;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这与其相互之间对生存空间,养分的竞争及生态生物学特性和家畜物采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王祥忠  马新华 《四川草原》1992,(1):23-25,22
<正> 青冈县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属于半农半牧业县。总面积402.9万亩,其中草原面积70.6万亩,占总面积的17.5%。长期以来,由于草原超载过牧,重用轻建,造成38.8万亩放牧场严重退化,亩产草量普遍降到40公斤左右,致使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遭到破坏,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冈县地处松嫩平原,从1987年起我们在22300亩退化草场上,进行了草木樨与羊草混播改良退化草场的初试和中试,效果很好,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初试 1987年5月份,我们在柞冈乡退化草场上进行了初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选择长山放牧场,面积2000亩。草场属于草甸草原类,生长着羊草及杂类草。碱斑面积占整个草场面积的  相似文献   

6.
7.
沙地低产退化草地改良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地退化草地治理,以封育为主,人工补播牧草为辅,可以恢复植被,增加牧草产量,改善草种结构,提高草场质量。  相似文献   

8.
分区轮牧协同小搬圈是防止人工混播草地退化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在人工混播草地上进行分区轮牧协同小搬圈施肥防止人工草地退化的研究。经过三年的观测、研究表明:分区轮牧后草群结构比重发生变化,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多年生黑麦草地重由99.58%下降至97.48%、白三叶草由0%上升为21.63%,红三叶草增加了2.22%、杂类草比重为8.67%,与对照区相比降低了29.75%,载畜量提高了1.71倍,逐渐趋于稳定,并对防止人工草地退化的根本途径提出了见  相似文献   

9.
退化人工草地补播改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亚热带中山地区退化工草地补播改良方法进行的初步试验表明,条、穴、撒等三种补播惊讶攻以多年生黑麦草作为补播草种时其地上生物量为对照的1.9-2.3倍,综合效果以穴播最佳,补播改良还具有省时、劣力、节约生产资金等益外。  相似文献   

10.
粮草混播改良退化草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草混播即保护播种,指种植多年生牧草时,混播一些粮食或油料作物。根据粮食或油料作物和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粮食或油料作物一年生,具有生长速度快,当年就可利用特点。既解决了粮食或油料作物与牧草在生长之中相互争夺生长空间、水分、土壤养分的矛盾,又使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提高,效益增加。1 适于粮草混播的草地和土壤条件1.1 实行粮草混播的草地为中度———重度退化,可食牧草产量为正常草地的60%以下,杂类草比重占60%以上。1.2 草地坡度在10°以下,有效土层厚度50cm以上,林木郁闭度低于0.1%。1.3 …  相似文献   

11.
改良退化天然草地综合技术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克贞 《草业科学》1996,13(2):24-28
中国北方退化天然草场约7850万hm^2。在各类草原均有分布。由于超载过牧和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衡,每年仍以170万hm^2的速度递增,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退化天然草场的改良应采取多措施综合治理技术,试验以典型草原退化草场为对象,采用灌溉、施肥、补播技术,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组合,研究退化天然草场的综合改良技术及其经济效益。为提高天然草场的改良效益,指导草原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种子补播恢复退化草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度放牧利用使草地多处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即当前对草地的利用基本都是在退化草地上进行,草地退化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弱化的关键阶段。极度退化阶段草地失去生态和生产价值,需要建植人工草地。在草地退化到极度退化阶段之前,借助草地自身恢复力进行有效恢复是实现快速恢复的最好时机。过度放牧导致的种子匮乏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种子补播是一种经济有效简单易行的恢复措施,由于草地所处自然环境、植被类型和退化程度的不同,其所需补播物种及补播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文着重对种子补播恢复退化草地的物种选择、补播时间、补播方式、补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种子补播应注意的问题,对当前补播恢复退化草地的研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期望能为种子补播恢复退化草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试论草地的补播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卫国 《草业科学》1990,7(2):57-59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草地退化现状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草地改良对高寒退化草地植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针对近年来高寒草地退化问题,进行了围栏封育、划破草皮和施肥三种改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改良措施都增加草群高度、盖度、密度、频率和产量,施肥改良使可食牧草产量增加45.9%~191.1%;围栏封育使可食牧草产量增加60.5%~158.3%;划破草皮使可食牧草产量增加32.7%~113.9%。由此可知,施肥和围栏封育是草地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建立旱作人工混播草地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多年生不同混播组合草地退化后的群落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祁连山金强河地区22年前建植的6种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群落结构及地下芽库构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组分混播草地能够较好的保留建植种的地下芽,且以建植种分蘖芽为主,而3组分混播草地地下芽主要由侵入种的分蘖芽、根茎芽、根颈芽和根蘖芽构成,建植种芽密度占比较低;分蘖芽密度与建植种植物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正相关,根茎芽、根颈芽、根蘖芽密度与侵入种植物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正相关。其中,混播组合“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多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gyron cristatum)”草地地下芽结构最优,可适当延长混播草地使用年限,是适宜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混播草种组合。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龙山县八面山草场位于该县西南角,介于东经109°13′35″—109°17′40″,北纬28°49′10″—28°59′45″间,海拔900—1400米,年均气温10.3℃,年降水1703.2毫米,无霜期245天。当地饲养的猪为土种黑猪,群众平时有在天然草地上放牧猪的习惯。自1983年起,八面山草场被列入中央农业部在湘、鄂、黔三省进行的“南方草山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不同混播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种、5种、4种及豆禾混播比例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茎叶比、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总和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比较其牧草产量、组分及品质等生产性能,探索高产优质混播草地建植与持续管理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牧草产量、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各混播处理相对产量总和的值均显著大于1(P<0.05);从不同混播种类来看,混6组合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产量总和、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高于其他混播种类;从不同混播比例来看,豆禾比5∶5有较高的豆禾产量比与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其相对产量总和在2个刈割时期呈上升趋势,而豆禾比3∶7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全年收获量;含有红豆草的混播组合具有较高的茎叶比,第2次刈割能显著降低茎叶比,提高适口性.不同混播方式的生产性能高低不仅取决于牧草产量,还取决于牧草品质,但两者均受草群组分调控.  相似文献   

20.
施肥和刈割对混播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测定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羊茅Festuca ovina混播草地生物量,研究施肥和刈割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混播密度的增加,牧草生物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2)施肥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而刈割降低了混播草地的产量,施肥和刈割间存在交互效应;3)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尽管垂穗披碱草在牧草中仍占绝大部分,但羊茅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有利于群落的稳定;4)从获得最大牧草产量和保持群落稳定角度考虑,混播垂穗披碱草和羊茅草地应选择3 200粒/m2的密度,采取施肥的农艺措施,这样牧草产量可达3.8 t/hm2,杂草可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