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为材料,设置纯氮0、60、100和140kg/hm2 4个施氮水平以及11.25、18.75和26.25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水平,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肥收获指数、单株蒴数及千粒重逐渐降低,而植株秸秆氮和总氮量逐渐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18.75万株/hm2处理最高。100kg/hm2施氮量处理产量最高,2年中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9.70%和16.91%。同一密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密度处理以18.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年较11.2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5.30%和16.69%。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100kg/hm2、密度18.7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氮肥吸收利用率为5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为4.27kg/kg以上,是白芝麻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春玉米的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958子粒产量形成影响极显著,中密度水平(67500株/hm2)下,玉米单株生产能力较高,高密度(90000株/hm2)下的减产原因是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减少;不同施氮水平对郑单958子粒产量形成影响显著,氮肥对玉米生产能力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穗粒数的影响上,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可促进顶部子粒发育,使秃尖长度减小,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并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种植密度与氮肥水平间互作效应显著。在3种密度水平(45000、67500、90000株/hm2)下,施氮量为225kg/hm2时,增产作用均最明显,是当地较为适宜的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3.
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施氮量150kg/hm2的处理表现最佳;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的农学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和施氮量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最高产量施氮量是:N161.9kg/hm2,最高产量为8351.9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为:N144.7kg/hm2,最佳产量8324.1kg/hm2。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新品种商麦156为材料,通过设置N1(0kg/hm2)、N2(120kg/hm2)、N3(225kg/hm2)、N4(330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商麦156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0kg/hm2-225kg/hm2)内施加氮肥有利于商麦156干物质的积累,同时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前期营养器官中积累的光合产物向穗转运和分配。商麦156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3(225kg/hm2)处理最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终产量表现为N3>N2>N4>N1,其中N3与N2差异不显著,与N4、N1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商麦156的最适施氮量为225kg/hm2。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2017—2018年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置112.5、150、187.5 kg/hm2 3个种植密度,0、180、240、300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花后贮藏干物质的转运量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花前趋势相反;冬小麦群体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然而千粒重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可以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减小施氮量降低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因此,适宜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与种植密度150 kg/hm2相匹配是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大豆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振宁  李晶  段兴武  王英 《作物杂志》2012,28(5):135-139
对于一直靠经验施肥的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鹤山农场来说,精确量化氮磷钾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可科学指导当地施肥,为作物模型参数本地化提供依据。设计了氮(N)、磷(P)、钾(K)肥3要素5水平共25个处理的正交试验,经2010~2011年小区试验,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N肥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导因子,大豆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施N14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为2883kg/hm2。(2)N肥和K肥是影响结荚数的主导因子,结荚数随着施N量和施K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结荚数最多的施N量和施K量分别为180kg/hm2和60kg/hm2。(3)N肥和P肥是株高的主导影响因子,株高随着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但随施P量逐渐增加。施N和施P分别为100kg/hm2和120kg/hm2时达到最高。(4)百粒重随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7.
以‘云荞1号’苦荞为材料,在烤烟收获后种植,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苦荞产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其在玉溪种植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苦荞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育期随之延长,株高随之增高;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但施氮量为225 kg/hm2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最多,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较好,获得较高产量(2900 kg/hm2),较CK增产720 kg/hm2,增产率33.03%。苦荞养分吸收量方面,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全株吸收氮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低的趋势,吸收磷和钾量变化趋势与氮一致,并以施氮量为225 kg/hm2的植株养分吸收量最高,其次是施氮量为150 kg/hm2。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最佳施氮量为150~225 kg/hm2,不但产量高,而且植株养分吸收量大。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肥施用量过高和栽插密度越来越小,严重制约着水稻的高产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为探明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以‘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与3个栽插密度15个处理的大田小区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栽培密度的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晚稻产量的差异呈显著水平,晚稻施氮量为200 kg/hm2时,其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且差异显著;不同栽插密度处理间的产量有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有效穗数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和结实率最小。本试验条件下,晚稻高产最佳组合为施氮量200 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氮肥利用率最高的组合则是施氮量50 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因此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施氮量为200 kg/hm2与密度为30万穴/hm2的组合为最适宜处理。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讨施氮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浙江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即全生育期不施用氮肥(N0)、全生育期施用纯氮80 kg hm–2 (N1)、160 kg hm–2 (N2)以及240 kg hm–2 (N3)。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0~160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总颖花量的增加;超过此范围产量则不再增加,主要是由于结实率降低,且氮收获指数与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及产谷利用率)也显著降低。(2)施氮量对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0~240 kg 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拔节期、齐穗期以及成熟期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显著增加,但收获指数则显著降低;在0~160kg hm–2范围内,灌浆中、后期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剑叶中Z+ZR含量以...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以及2020/2021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0、90、180、270、360 kg N hm–25个氮肥施用水平。在成熟期测定油菜籽产量、氮含量和油菜籽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及氮含量,与不施氮相比,氮肥施用后平均增产1548 kg hm–2,平均增产率达32.9%,在施氮量为0~270 kg N hm–2范围内,油菜籽产量随氮肥施用量显著增加,继续增施氮肥,油菜籽产量无明显变化或有下降趋势,施氮主要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来提高油菜籽粒产量。施氮显著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当施氮量达270 kg N hm–2时籽粒氮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施氮显著降低籽粒含油量,氮肥用量每增加100 kg N hm–2,籽粒含油量下降1.6个百分点。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籽粒硫甙、油酸、亚麻酸、芥酸以及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呈升高趋势,亚油酸呈降低趋势,油菜籽粒品质整体呈降低趋势。综上所述,以...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提供依据。以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国审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常优4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施氮量和栽插密度2个因素,施氮量分别为纯氮330、180、0 kg/hm2,密度分别为45万、30万、18万穴/hm2,对‘常优4号’的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常优4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但是当达到临界值(纯氮180 kg/hm2)时,继续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明显下降。增施氮肥显著提高‘常优4号’的经济效益,但是密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常优4号’的最佳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组合为A2B3,即当施氮量为纯氮180 kg/hm2、密度为18万穴/hm2时,籽粒产量9919.2 kg/hm2,经济效益12542.2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19.87 kg/kg。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不同用途的‘保大麦25号’最佳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密度和施氮量为试验因素,分别设3个水平,共9个处理,进行密度和施氮量2因素互作试验。结果表明,鲜草产量随着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至施尿素525 kg/hm2,籽粒产量达最大值后开始下降。以收获鲜草为目的,最适密度为基本苗300万株/hm2,最佳施氮量为施尿素675 kg/hm2。以收获籽粒为目的,最适密度为基本苗240万株/hm2,最佳施氮为施尿素52 kg/hm2。同一处理间,扣除种子、氮肥成本后,收获鲜草比收获籽粒经济效益高810~4540.8元/hm2。  相似文献   

13.
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2和扬麦15,B因素为3个施氮量水平180、210、240kg/hm2(底施纯氮105kg/hm2,于拔节期追施剩余氮量),探究施氮量对北部冬麦区种植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180~240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蛋白质产量及生物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蛋白质总量及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增加幅度高于清蛋白和球蛋白,与施氮量180kg/hm2相比,210、240kg/hm2处理谷醇比分别降低0.27和0.41个百分点;容重、硬度和出粉率均表现为扬麦22>扬麦15;2个小麦品种的沉淀值、湿面筋、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评价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5.53%、2.54%、0.54%、17.82%、7.07%和14.17%;弱化度随施氮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油菜新品种(组合)98P37-21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稻板田中开展不同播种量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生长发育、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直播和移栽油菜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直播油菜4.5~7.5 kg/hm2播种量范围内(密度27.3万株/hm2~38.7万株/hm2),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移栽油菜9.0万株/hm2~1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直播油菜以6.0 kg/hm2产量最高,移栽油菜以15.0万株/hm2产量最高,但高密度增产优势不明显,表明密度过大也不利于高产,甚至可能降低产量。随着播种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主茎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株高、分枝高度变高,叶面积指数变大。移栽油菜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优于直播油菜,直播油菜产量和产值明显要低,但直播油菜节省劳力和减少投入,净收入却比移栽油菜多1735.7元/hm2,效益明显要高。  相似文献   

15.
以“中早39”和“天优华占”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早、晚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率和水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双季稻在0~40 cm土层土壤残留无机氮,且氮形态以NH4+-N为主;当施氮量分别超过180 kg/hm2(早稻)、200 kg/hm2(晚稻)时,土壤残留无机氮含量不再显著增加;水稻―土壤氮素平衡表明,除氮肥外,其他氮输入占氮素总输入的48.7%~78.4%,氮的输出主要受水稻吸氮量、土壤氮残留量和氮损失量影响,在一定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显著增加。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早、晚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水稻产量;氮偏生产力、氮农学利用率与氮素依存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但氮吸收利用率、氮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贡献率呈相反变化趋势。水稻产量和施氮量二次回归模型表明,早稻、晚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63.4和209.2 kg/hm2。因此,浙江杭州区域双季稻推荐施氮量分别为早稻163.4 kg/hm<...  相似文献   

16.
施氮对豆科作物土壤固氮菌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深入研究施氮对花生土壤固氮菌的影响,对花生田高效施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结瘤(花育22)和不结瘤(BL)花生为材料,设置N0(不施氮,0kg hm–2)、N60 (减量施氮, 60 kg hm–2)、N120 (常量施氮, 120 kg hm–2)和N180 (过量施氮, 180 kg hm–2) 4个施氮水平,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结瘤特性花生土壤固氮菌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nif H基因为标靶,分析土壤固氮菌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提高土壤氮组分含量, N120结瘤花生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显著高于不结瘤花生。不结瘤花生荚果产量随施氮水平呈线性增加,而结瘤花生产量不受施氮影响。(2)施氮条件下,不结瘤花生土壤nif H拷贝数显著降低,而结瘤花生土壤nif H拷贝数随施氮水平增加先降低后增加。(3)施氮对不结瘤花生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先抑制后促进,而施氮对结瘤花生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呈...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灌浆期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对‘宁冬11号’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粒重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灌浆持续期有明显影响,尤其N4处理(360 kg/hm2)灌浆持续期明显增加,但同时造成小麦晚熟;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显著,以N3 (27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对灌浆速率和粒重影响不明显。种植密度对灌浆持续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灌浆速率、粒重和产量影响较大:低密度处理(450×104粒/hm2),粒重最大,灌浆速率也较高,但产量较低;中密度处理(600×104粒/hm2)灌浆速度快,产量最高。综合来看,在宁夏引黄灌区,当播种密度为600×104粒/hm2、施氮量270 kg/hm2时对冬小麦灌浆最为有利,并且产量最高,可达到12178.36 kg/hm2。  相似文献   

18.
以炸条型马铃薯品种Innovato:为供试材料,在施磷钾一定水平下设计6个施氮水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炸条型马铃薯产量和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施氮量与Innovator产量的关系用二次函数拟合效果良好(y=-0.0004x2+0.1855x+28.139),当施氮量达到231.88kg/hm2时产量达到了最大值49.65t/hm2。综合干物质含量、炸条颜色指数、还原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在不同品质等级的施氮范围,Innovator获得优质产品的施氮范围为130.5~159.8kg/hm2,获得一级产品的施氮范围为0~213.5kg/hm2,获得合格产品的施氮范围为0~258.6kg/hm2。  相似文献   

19.
郑龙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5):20-24
进行小白菜田间施肥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法,通过3因素3水平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施氮量(N)、施磷量(P2O5)和施钾量(K2O)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建立小白菜产量的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小白菜最佳施肥条件。响应面分析表明,回归模型显著,施磷量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施氮量、施钾量的影响不显著,施磷量与施氮量、施钾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强,施氮量与施钾量之间交互效应较弱;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磷量>施氮量>施钾量。经过统计分析,最佳施肥组合为施氮量100.70 kg/hm2、施磷量98.7 kg/hm2、施钾量123.2 kg/hm2,通过模型推算在此条件下小白菜产量为37.899 t/hm2。研究结果可为高产优质小白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油菜品种湘油420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化肥减量25%条件下,配施不同用量(1125~4500kg/hm2)有机肥对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以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以常规施肥,即化肥不减量且不施有机肥为对照。结果表明,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单株角果数、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从而提高油菜产量,且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经济效益仅在有机肥用量较低时(1125kg/hm2)有所增加。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处理比常规施肥(FFP)处理增产25.2%~78.5%,比化肥减量25%未配施有机肥(F75%)处理增产43.9%~105.1%;根据有机肥用量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化肥减量25%时仅配施675kg/hm2有机肥可弥补因化肥减量带来的产量损失。与FFP和F75%处理相比,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处理均显著增加油菜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化肥减量25%配施1125kg/hm2有机肥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5789元/hm2,比FFP处理增加74元/hm2,比F75%处理增加519元/hm2。综上可得,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促进养分积累和油菜生长,提高菜籽产量,通过配施有机肥可实现化肥减量25%的目标,且本区域有机肥配施的适宜用量为112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